唐佳露,祖文轩,程海楠,解鹏,张坤坤
(蚌埠医学院,安徽蚌埠233000)
新形势下,我国政府提出“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口号,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诸多政策扶持。作为一名医学生,一方面迫于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作为社会高级知识分子的“反哺”意识增强,越来越多的医学生加入“大创项目”中。本项目是以医学生的身份进行的创新创业实践,探讨医学生创业遇到的问题并从医学生的角度提出更优质的对策及建议,旨在为广大医学生创业者提供参考。
2017年5月,蚌埠医学院开展了“第三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园初选活动,旨在提升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培养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在指导教师的指引下团队于2017年8月2日成立了蚌埠市学府易享网络有限公司。项目旨在通过互联网为医学生提供更方便快捷、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体验。在项目正式实施初期,由于团队缺乏经营管理经验,项目进展并不顺利。通过咨询指导教师,并且及时调整经营方案,公司确定了以实体经济为依靠,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的理论指导下开展业务的方案。团队成员各司其职,相互帮助,在运营实践中不断磨合。期间,团队不仅学习到许多对医学生创业有帮助的意见和建议,也了解到许多扶持政策。同时也发现了医学生创业意识薄弱、创新能力有限、项目实施中缺乏主动性等问题。
高等医学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观念陈旧,创业指导体系不完善,医学生自身创新创业意识不强[1],对创业扶持政策、创业方面的行政手续了解甚少。对工商注册流程不熟悉,对银行开户流程和知识产权保护等行政手续不了解,不但会使得部分业务无法开展还会打击团队成员创业初期的积极性。同时高等医学院校的发展思路和培养模式侧重于医学专业发展[2],在医学生创业教育和实践引导方面重视不足。
医学生的专业性较强,知识结构单一,并且课业繁重,致使医学生无法像综合类大学的学生那样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了解和接触市场经济。医学生在创业开展阶段出现项目不适应市场经济需求、人员配置不明确、团队执行力单一、外部交际沟通差、寻找不到合适的合作伙伴等问题的频率远高于综合类大学的学生。团队建设受专业因素限制明显,团队的专业背景和经历单一,团队能力互补性差。
世界卫生组织(WHO)把健康定义为人们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品德良好的状态[3]。然而,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创业失败率为98%[4]。创业失败或者阶段性失败意味着医学生不仅要背负再就业的压力还要承担多种心理压力。从家庭、学校的期望来讲,他们更希望将医学生培养成为专业的医学人才,从事临床、医技、医护或者与医学相关工作。当医学生创业受挫时,常不能及时得到家庭和学校的心理疏导。同时医学生自身创业素质较差,个人情感问题易受创业活动影响。创业带来的问题不及时解决会造成医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医学院校在鼓励医学生创新创业的同时,也要做好医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医学生的外部信息整合能力不如综合类大学学生强,对市场动态了解甚少。创业初期寻求学校或政府扶持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帮助是最佳之选。正规的创业孵化基地不仅可以给予医学生扶持政策、法律、金融、管理方面的指导和服务,还可以为创业团队提供办公场地、贷款、税收、融资等服务。依靠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医学生可以弥补自身不足,少走许多弯路。高等医学院校也应与时俱进,深入开展医学生创业教育培训工作,搭建医学生创业服务平台,为医学生创业保驾护航。
项目选择不仅要大胆创新,更要做全面的市场调查。医学生组建创业团队需要去寻找不同专业背景甚至不同院校的队员,来组建一支能力互补、执行力强的队伍。同时虚心接受专业指导,积极开展外部交际活动,通过更大的交际圈寻找战略合作伙伴。高等医学院校要建立一支具有创业经验的导师团队,确保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取得明显成效。
医学生创业前要做好SWOT分析和职业生涯规划,有明确的自我认知。若自己适合创业可以去尝试,避免盲目跟风,从源头扼制创业给自己健康带来的不良问题。医学生要提高自己处理创业突发问题的能力,及时与父母进行有效沟通,取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医学高等院校要构建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加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及时跟进指导。
参考文献:
[1]王金祥,苗茂,徐松美.地方医学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及思考——以内蒙古医科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7(9):188-189.
[2]赵明锴.医学类大学生创业指导问题与对策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7(8):269.
[3]姚树桥,杨彦春.医学心理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4]费欣怡,张翠英,任莉.浙江省大学生创业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商论,2017(14):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