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芬,杨兴华,张玲,王友信,祝慧萍,何燕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10008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成为新时期高校关注的课题[1-2]。为适应新时代研究生培养的需求,结合国内外高级流行病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3-5],我们对高级流行病学课程体系设置与授课方式进行教学改革。由于本课程是以本科流行病学课程基础为起点,我们对研究生阶段开设的高级流行病学课程,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压缩流行病学理论课内容,加大案例讨论课的比重。案例讨论课重点加强医学科研设计与方法的训练,或者结合授课教师和学生的课题进行讨论,强调流行病学基本原理对医学研究实践的指导性,把枯燥的原理、理论与实际医学问题相结合,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门课程的选课对象包括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基础医学、药学和卫生事业管理学等各种专业学生。为了解教学情况和评价教学效果,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及存在的问题,以改进教学工作,我们对这门课程相关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效果进行调查,为我校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现介绍如下。
2016学年选修高级流行病学课程的所有研究生,共45名。其中博士14人,硕士31人。24人(53.3%)为预防医学相关专业,21人(46.7%)为临床相关专业。开课时学生处于研究生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学习阶段。
调查问卷分两次进行,分别在开课前和课程结束后以不记名的形式发放。主要内容包括:(1)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效果;(2)教学模式,包括学时的适宜性、教学材料、教学方式、课堂上授课内容的比例、对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3)对教学的建议,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师资、教学时间、教学实践等方面的建议。
本课程共45学时。主要由我校和聘请国内高校流行病学专业的教授或副教授进行授课。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确定教学计划、安排课表和教学内容。教材采用推荐形式,未指定。
学生选修这门课程的主要原因是科研需求,学习这门课程后对未来的科研工作有帮助,主要涉及内容有科研思路、科研设计、研究应用(撰写计划书/论文等)和知识面。
据调查显示,在授课内容的总体安排上,91.1%的学生认为目前开设的总学时数54学时合适;希望理论授课和实习(案例讨论)课安排的比例约为50.0%~70.0%,课程内容方面侧重流行病学基本原理、方法,并适当增加专业文献进展和专题性讲座。另外,80.0%的学生希望提供“课外选读文献、教材”,这一点与调查前预期结果不同。64.4%的学生对考试成绩评估方式,倾向于学生分小组课堂PPT展示报告(50.0%)+期末学生个人作业(50.0%)。
根据课前的初步调查,教师对授课模式进行调整。大部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动力来自科研的需要,因此,对课堂教学形式,有51.1%的学生希望侧重案例演示,23.3%的学生选择课堂讲授,23.3%的学生选择课堂讨论。课程结束后再次通过问卷形式调查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93.0%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态度认真,上课出勤率达95.0%以上的有26人(57.8%),出勤率达80.0%~95.0%的有12人(26.7%)。93.1%的学生认为授课内容的总体安排丰富。66.7%的学生对授课的总体效果满意,71.1%的学生认为通过学习高级流行病学获得最有用的知识或能力是流行病学方法。
随着新一轮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目标。该目标特别强调对学生以及医疗卫生工作者科研能力的培养[6]。流行病学作为一门方法学,应用在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妇幼卫生、口腔医学以及卫生事业管理等各相关领域中,它是预防医学的主要学科,同时也是现代医学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传统的教育思想在课程教学中一直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要形式,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这种状况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本课程是在本科生流行病学课程基础之上开设的,因此在安排课堂讲授内容时,以主要疾病为专题,一半课时介绍相关理论知识,另一半课时进行案例讨论。教师在选择案例与设计讨论问题时,既注意临床问题研究的科学性和深入性,又要体现实用性和可行性。另外,在最后的课程中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文献报告与评价,教师做简短述评,以调动学生运用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指导自学的积极性。调查显示,93.1%的学生认为授课内容的总体安排丰富,74.5%的学生认为通过学习高级流行病学获得最有用的知识或能力是流行病学方法。
随着科技进步和医学发展,流行病学的教学主要面临几项挑战,例如,如何使新的流行病学理论和技术被学生所接受并正确运用在他们的学习与研究中;信息数据处理的复杂化等[7]。
本次调查是在教改之后对课程教学情况和教学效果的调查,采用问卷形式分别在开课前和课程结束后调查我校研究生选修高级流行病学的教学情况,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和改进教学工作;同时,可以促进教师之间互相观摩、学习和沟通,从而推动流行病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家良.流行病学在临床医学领域内的重大发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6,17(1):3-5.
[2]钟南山.临床医师与临床科研——挑战与对策[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29(8):681-682.
[3]王春梅,黄民主,周价,等.临床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对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2(4):56-58.
[4]张训保,吴秀娟,孙桂香,等.结合案例教学、专业设计探讨流行病学教学中的问题[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6):55-56.
[5]杨姗姗,何耀,刘淼,等.对医学硕士研究生临床流行病学认知及教学成绩的影响因素调查[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5,36(1):86-89.
[6]刘民.医学科研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7]詹思延.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