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夏薇,陈钟,纪晴
(厦门医学院,福建厦门361008)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目前高职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1]。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新形势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方向[2]。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片面地设计学生知识结构,而对学生就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考虑甚少或不准确。高职高专学生在校学习的实践教学项目仍采用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无法与最新的岗位工作项目要求相符。其次,实训基地布局不合理,利用率低,造成设备闲置的现象,无法满足生产性实训的需要。再者,真正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能指导学生实训的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最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进入岗位实习、工作中未能立即顶岗实习,无法实现实践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零对接。
因此,应着力建立起以“校中厂”为模式的义齿生产性课堂一体化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建成义齿生产性课堂一体化实训基地——“校中厂”,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将学校教育资源的势能转化为推动企业经济增长的动力,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机制。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虽然都有一定的实验实训设施,但只建有少数的实验室,实训场地面积与专业招生数不匹配,实训场所的建设未能很好与岗位的实践要求相匹配,实训设备、材料与企业一线生产的主流设备、主流材料不同步。
引企入校、产教结合,形成四大功能:实践教学、职工培训、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技术开发与推广。把企业的生产场所引入学校,创建“校中厂”义齿生产性课堂一体化实训基地,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的。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创设真实的工作场景,建立符合义齿加工制作流程的实训室,实训现场设备布置、安全、环保等满足国家相关法规的要求,并满足实践教学、职工培训、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的要求。
(1)自建为主,新建和改扩建“校中厂”义齿生产性课堂一体化实训基地。我院通过走访省内外多家义齿加工企业,结合生产一线工作场景设计“校中厂”,和企业专家一起按企业场景设计各个校内实训室,形成模拟企业现场的校内实训基地。通过创建“校中厂”口腔工艺实训基地,按照车间式布局,进行工厂式生产,以基础性、规范性、通用性技能培训为主,将岗位能力分解为一个个实训项目或实训单元,对学生进行岗位基本技能的训练。
(2)完善校企合作的模式,构建互惠互利的内在动力机制,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实现技术、人才、设施的共建、共享、共赢。①学校为企业服务。一是按照企业需求设置专业,使培养的人才适应市场的需求。为企业培养一大批生产技能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能熟知企业的生产流程和运作,缩短企业进行岗前培训的时间。二是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技术支持和项目合作研究。为企业在职职工的继续教育、职称(评定)考试、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等提供培训与方便。三是学校与企业共建“校中厂”实训基地,为企业解决员工住宿,企业厂房用地成本大幅度下降,“校中厂”可以直接生产产品,培养熟练的、具有一定理论功底的双重身份的员工,生产的产品质量过关率高,产品质量稳定[3]。②企业为学校服务。一是企业与学校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即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制订教学计划、设置课程。二是企业提供设备使用和维护指导。委派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能从事教学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驻“校中厂”,担任学校兼职教师,负责各部门的带教、管理、产品质量监控,完成义齿流水作业,保证教学质量。与校内专任教师一起共同指导学生实训、实习,或承担生产、项目开发任务,及时授予新工艺、新技术,实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依托“校中厂”平台,创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形成实训教学的“五合一”。即教师与企业员工合一,课堂与生产现场合一,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合一,职业能力培养与生产活动合一,教学评价与完成生产任务质量合一。
通过企业调研,了解专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能力,选取与工作岗位对接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的最终实训回到真实产品生产中。强调生产性实训,强调真实的工作环境和真实产品的生产,使学生在生产中培养职业素质、岗位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校中厂”义齿生产性课堂一体化实训基地内,完成真实产品的制作,学生既是专业技能的学习者,又是生产产品的学徒。生产性实训要求“学做合一”,实现“工学结合”。
与多家企业合作,按生产线设计流程,由产方派技术骨干在“校中厂”上班,同时负责学生在生产线的带教、课堂理论与实训带教。学生半天上课,半天进入“校中厂”上班,早期接触生产一线,了解一线生产状态,熟悉工作程序,边工作边学习。
利用“校中厂”的资源,设立口腔修复工职业资格鉴定站,建立口腔修复工(初、中、高级修复工)的理论与实践技能操作的题库。面向校内学生和企业员工进行理论、技能培训与考核。为企业员工提供岗前培训,定期开展新技术培训,引进高新技术,如计算机辅助义齿设计。通过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操作能力,使其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岗位工作。
通过全面推行“校中厂”义齿生产性课堂一体化实训模式,深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成一个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实训基地,使之成为学生实训中心、区域性技能培训与鉴定中心、实训教师培训中心和科技成果开发与转化中心。不仅可以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科教育”向“能力教育”的转变,而且可以形成以能力为核心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带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根本变革。
参考文献:
[1]叶银忠,安子良,杨益群.产业升级与转型发展视角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J].大学教育,2015(5):36-39.
[2]方浩军.“引企入校”建设商务类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商,2015(41):285.
[3]张炜.基于校企共同体的“校中厂”运行机制及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6(17):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