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促进神经损伤修复的药物组合物治疗60例MND患者6个月后的疗效观察

2018-03-04 08:55:04岳茂兴周培根郝冬琳李瑛尹进南郑琦涵杨学峰梅冰孙志辉马临庆吴静吴娟郁婷婷钱亿超朱晓瓞冯斌徐君晨关竹颖岳慧魏艳红庄德志常华唐瑞秀黄筱丽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运动神经元谷氨酸氨基酸

岳茂兴 周培根 郝冬琳 李瑛 尹进南 郑琦涵 杨学峰 梅冰孙志辉 马临庆 吴静 吴娟 郁婷婷 钱亿超 朱晓瓞 冯斌徐君晨 关竹颖 岳慧 魏艳红 庄德志 常华 唐瑞秀 黄筱丽

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作为一种神经系统慢性神经损伤与变性疾病,目前尚无将其治愈的方法。但自从发现MND的一百多年来,人们就一直与它作斗争,尝试了近百种药物治疗,当前主要的治疗方案包括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和多种非药物的支持治疗[1]。现阶段,临床治疗研究的发展方向也包括了神经保护剂、抗兴奋性氨基酸毒性药物、神经营养因子、抗氧化剂、自由基清除剂、干细胞和基因治疗等方面。目前国内常用的治疗MND的药物有3类:利鲁唑、神经营养剂类及中成药类[2-9]。其中利鲁唑有3种:安万特公司的力如太,江苏恩华的利鲁唑,海南万特制药的万全力太。神经营养剂类又分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和神经节苷脂(ganglioside,GM),NGF类药品有恩经复、苏肽生及金路捷;GM类药物有申捷、施捷因、重塑杰及博司捷等。中成药类目前主要是珍宝丸系列:珍宝丸、安友珍宝丸及如意珍宝丸[10]。岳茂兴采用“一种促进神经损伤修复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ZL2012 1 0272724·2)从2015年4月28日应用于第1例重度晚期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的治疗起,至2018年9月已经诊治了803例MND患者,其中ALS患者184例。现在将一种用于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药物组合物治疗60例MND患者6个月后的疗效观察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4月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及常州华森康复医院收治的60例MND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其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26~73岁,平均年龄(52.87 ± 9.78)岁。纳入标准:(1)经外院三级甲等医院明确诊断为确诊或可能MND。(2)有完整的既往就诊资料。(3)年龄18~70岁。(4)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怀疑或确诊肌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多灶性运动神经病、平山病、脊髓空洞症或副肿瘤综合征者。(2)脊髓及脑干肿瘤、恶性肿瘤、重症感染、严重外伤患者。(3)有严重肝脏、肾脏疾病。(4)严重腹泻或者呕吐的患者。(5)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6)连续治疗时间<4个疗程或6个月(包含疗程间的休息期)。(7)任何研究者认为不适合参与研究的情况。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所有患者均已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

MND患者确诊医院分布:北京协和医院3例,上海华山医院29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例,上海长海医院4例,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例,其他医院20例。患者首次门诊时的病程为5~220个月,其中病程时间<12个月6例(10.00%),12~24个月21例(35.00%),>24个月33例(55.00%)。

二、方法

(一)一种促进神经损伤修复的药物组合物治疗

将一种促进神经损伤修复的药物组合物(精氨酸1.5~5 g,异亮氨酸1.5~5 g,亮氨酸2.5~7.5 g,赖氨酸1.5~5 g,蛋氨酸0.25~1.5 g,苯丙氨酸0.25~1.5 g,苏氨酸1.5~5 g,色氨酸0.25~1.5 g,缬氨酸2.5~7.5 g,组氨酸1.5~4 g,甘氨酸1.5~4 g,丙氨酸1.5~5 g,脯氨酸1.5~4 g,天冬酰胺0.05~1.5 g,半胱氨酸0.05~1.5 g,谷氨酸1.5~5 g,丝氨酸0.25~2.5 g,酪氨酸0.05~1.5 g,L~鸟氨酸0.25~4 g,天冬氨酸0.5~2.5 g;维生素B11~2 mg,维生素B21~2 mg,维生素B310~20 mg,维生素B63~10 g;维生素C 1~3 g。药物的使用种类和剂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方案制定)配制在1个三升输液袋内进行静脉滴注,1次/d,28 d为1个疗程,停药2周后行第2个疗程,依此类推,持续治疗时间≥4个疗程或6个月。

(二)常规对症支持治疗

所有患者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采用一种促进神经损伤修复的药物组合物治疗。在治疗期间,关注所有患者的呼吸和消化系统功能。具体的常规治疗包括:流涎增加,则给予少量抗阻胺药;咳痰或痰难以咳出,予雾化吸入及加用化痰药;急、慢性缺氧(出现相应症状、体征或肺功能、动脉血气分析等辅助检查结果异常),需尽早采用机械通气辅助呼吸;如出现焦虑、抑郁或情绪低落,给予心理调整或抗抑郁治疗等。此外,增加翻身护理以防止压疮发生;进食障碍者行鼻饲或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等。

(三)诊断依据与标准

参照de Carvalho等[11]于2008年提出了MND诊断标准(Awaji标准)对经过非本院的三级医院诊断为确诊或可能的MND患者进行复核(表1)。

表1 MND诊断标准(Awaji标准)[11]

注:*肌电图中肌群失神经支配和临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体征具有同等价值;当临床怀疑存在MND时,细小肌束颤动体征等同于肌电图失神经支配中的纤颤电位。MND诊断中必须通过肌电图、神经影像、各相关临床实验室检查除外类似运动神经元病的运动神经元综合征中的疾病

三、观察指标

(一)一般情况

统计所有患者的治疗时间、随访时间及生存、死亡情况。

(二)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

依据患者或家属自述以及医师体格检查结果,判断患者症状和体征的变化情况,记录治疗过程中和随访过程中所有患者各种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

(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改良功能评分量表(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functional rating scale-revised,ALSFRS-R)结果

ALSFRS-R是目前最常见的自我报告式功能丢失量表,其随病程进展的下降率是患者功能减退和死亡率最重要的预测指标,分为12项共计48分[12-15]。评分随时间的变化,即疾病进展率(δALSFRS-R/△FS)被证实可以预测患者的生存情况[16-17],计算公式为:疾病进展率=(48-ALSFRS-R)/病程(月)[18-19]。

(四)不良反应

记录患者在用药期间、停药休息期间以及停药随访期内的,与药物治疗有关的不良反应,并记录处置方法和预后情况。

四、统计学分析

结 果

一、一般情况

60例MND患者的治疗时间为6~17个月,中位数为7.0(4.0)个月。停药随访患者28例,随访时间为1~12个月,中位数为7.0(6.0)个月。死亡患者3例(5.00%):1例死于停药后随访期,总病程46个月;1例死于治疗休息期,总病程47个月;1例死于治疗期,总病程21个月。死亡原因均为疾病晚期呼吸衰竭。

二、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

本组60例中肌肉萎缩好转、肌力增加6例(10.00%),舌肌萎缩、构音障碍好转1例(1.67%),流涎好转2例(3.33%),吞咽功能改善1例(1.67%),四肢活动度增加4例(6.67%),1例(1.67%)不能独立行走的患者可辅助蹲起和独自缓慢行走。

三、治疗期间ALSFRS-R评分结果及疾病进展率变化

首次门诊(n=60)的ALSFRS-R评分为15.0~48.0分[平均(32.21±8.70)分];治疗4个疗程(或6个月)时(n=60)的评分为3.0~45.0分[平均(28.32±9.56)分];末次治疗(n=59)评分为3.0~48.0分[平均(28.36±9.50)分]。治疗4个疗程(或6个月)时(n=60,t=-3.950,P<0.05)和末次治疗(n=59,t=3.845,P<0.05)的ALSFRS-R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图1~2)。

经过4个疗程(或6个月)治疗,61.67%(37/60)的患者疾病进展率较前下降;末次治疗后则有61.02%(36/59)的患者疾病进展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图3)。

图1 MND患者治疗治疗4个疗程(或6个月)前后的ALSFRS-R评分变化(%,n=60)

注:MND为运动神经元病,ALSFRS-R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改良功能评分量表

图2 MND患者末次治疗前后的ALSFRS-R评分变化(%,n=59)

注:MND为运动神经元病,ALSFRS-R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改良功能评分量表

图3 MND患者治疗各阶段与治疗前比较的疾病进展率变化(例)

注:MND为运动神经元病

四、对停药患者的随访

对28例停药患者进行为期2~12个月的随访:随访期死亡1例(3.2%)。终止治疗后,末次随访时的ALSFRS-R评分[(25.74±9.71)分]低于末次治疗[(30.11±8.87)分]和治疗前[(30.68±8.4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378和4.576,P均<0.05)。与治疗前相比,25.93%(7/28)患者的ALSFRS-R评分有所上升(图4);但停止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的评分发生了下降(图5)。

图4 MND患者停药后末次随访与治疗前比较的ALSFRS-R评分变化(%,n=27)

注:MND为运动神经元病,ALSFRS-R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改良功能评分量表,末次随访距首次用药的时间≥6个月

图5 MND患者停药后末次随访与末次治疗比较的ALSFRS-R评分变化(%,n=27)

注:MND为运动神经元病,ALSFRS-R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改良功能评分量表,末次随访距首次用药的时间≥6个月

即使患者末次治疗时疾病进展率较治疗前降低[0.46(0.45)分/月比0.56(0.60)分/月,Z=-3.748,P<0.05],患者及家属仍会因其他原因放弃用药,但停药后的末次随访疾病进展率仍然低于治疗前[0.50(0.42)分/月比0.56(0.60)分/月,Z=-2.691,P<0.05)。虽然末次随访与末次治疗的疾病进展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50(0.42)分/月比(0.46(0.45)分/月Z=-0.168,P>0.05),但仍有48.15%(13/27)患者的疾病进展率在停药后仍然在降低(图6)。

图6 MND患者停止治疗后末次随访疾病进展率的变化(例,n=27)

注:MND为运动神经元病,末次随访距首次用药的时间≥6个月

四、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观察发现的不良反应包括:经外周静脉注射处沿血管走行的轻微胀痛2例(3.3%),胃胀、恶心等胃肠道反应4例(6.7%),双侧脚踝以下足部麻木感7例(11.7%)。针对上述不适,减慢外周静脉输液速度、选择较粗大的外周静脉、选择更大型号的输液针均能改善输液胀痛,经中心静脉或输液港注射的患者未发现此类不适;对出现胃肠道反应的患者,在输液前予10 mg甲氧氯普胺肌内注射可减轻反应;足麻木的患者通过降低维生素B6用量可使症状得到缓解,完全停药4个月后麻木感基本消失。随访期间未发现其他严重不良反应。

讨 论

一、MND的病因不明,临床治疗极为困难

MND是一组病因尚不明确,与上、下运动神经元选择性损伤相关的慢性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20],主要累及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核和锥体束[21]。其特征在于进行性加重的肌肉无力和运动神经元在电生理学测试中的退化表现。患者可在出生时就首次出现症状,也可以是在生命的后期缓慢发作。该疾病的临床进程取决于患者的具体类型,存在较大的异质性。但大多数患者会在起病数月内逐渐进展或恶化,甚至致命(如ALS);而有些类型则在发病后的较长时间内都不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如原发性侧索硬化(primary lateral sclerosis,PLS)][22]。近10多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认识到MND的发病可能与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自由基氧化损伤、线粒体损伤及功能障碍、氧化应激反应、神经胶质细胞异常、免疫炎症反应、神经营养因子合成不能或功能丧失、自身免疫、环境因素、中毒因素、先期病毒感染、遗传、基因突变等有关[23-24],但至今尚无统一的定论。

目前国内外的药物治疗方法包括:(1)力如太(利鲁唑)。(2)依达拉奉[25-26]。(3)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如细胞因子的补充和调控、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活化与外源性神经干细胞的移植。(4)中医中药。MND治疗研究现阶段的发展方向依然包括神经保护剂、抗兴奋毒性药物、神经营养因子、抗氧化和自由基清除剂、干细胞和基因治疗等方面。此外,MND的综合治疗尤为重要:一是保证充足的营养,二是保证呼吸,三是给予药物治疗,四是精心护理,五是加强心理疏导等。目前为止,以上所有的治疗结果均只能起到一定延缓病程的作用,而不能改变患者的预后。在全球仍然每90 min就有1名“渐冻人”患者的生命被夺去。

二、本药物组合物治疗MND的机制探讨

因为MND总体的发病机制不清楚,虽然有时使用单一药物能够改善疾病的某一环节,但并不能从整体上解决问题。岳茂兴团队换以“从整体出发”的治疗新思路,依据机体损伤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修复的理论,遵照唐代大药学家孙思邈所说的“夫为医者,必须首先洞晓病源……然后命药”[27]和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治病必求于本”的理念,从长期的临床实践与科研工作中认识到:生命之源在于新陈代谢,疾病之因在于代谢紊乱,代谢之本在于底物、辅酶与强劲动能的支撑。基于这一创新理念研发的“一种促进神经损伤修复的药物组合物”能提供机体新陈代谢的底物、辅酶与强劲的动能,从而促进MND患者已为疾病所影响的血液循环系统、酶及氨基酸代谢功能及免疫功能逐步恢复,使受损的脑和脊髓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达到改善临床症状、扼止危重状态进展并挽救生命的目的。

(一)降低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水平

一般神经元产生的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发生器电位和突触电位都有赖于血脑屏障主动转运形成的离子梯度,神经冲动的传递和准确再现也有赖于血脑屏障对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的屏蔽作用。有资料显示,ALS选择性运动神经元损伤可能是因为内源性或外源性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激动剂过度激活受体导致的[28],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的谷氨酸水平甚至可增高2~3倍[29-31]。且细胞外过高的谷氨酸浓度,会过度刺激其受体,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明显的毒性作用。但本发明中多种氨基酸成分能够帮助患者降低血清和脑脊液中的谷氨酸水平,原因有以下1种或多种:(1)患者体内过高的谷氨酸和本药物组合物中的半胱氨酸、甘氨酸可以生成谷胱甘肽,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轻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的症状。(2)在肝脏中,过高的谷氨酸能在谷氨酸脱氢酶[辅酶是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NAD+)或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side phosphate,NADP+)]的作用下氧化脱氨基,生成α-酮戊二酸和氨。生成过多的氨又可与谷氨酸结合生成谷氨酰胺。谷氨酰胺没有毒性,人体可以通过它从脑、肌肉等组织向肝或肾转运氨,这是人体迅速解除氨中毒的一种方式。为核苷酸的合成提供原料:谷氨酰胺还可与该药物组合物中的天冬氨酸在氨甲基酰磷酸合成酶Ⅱ的作用下进一步合成嘧啶核苷酸;在肝细胞胞浆中,谷氨酸与本药物组合物中的甘氨酸、天冬氨酸共同参与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嘧啶核苷酸和嘌呤核苷酸的合成增加,促进了蛋白质的合成,为神经营养因子的合成和运输提供能量以及原料,以修复受损的神经元细胞并提高神经元存活、增殖与分化的能力。(3)上述过程中生成的谷氨酰胺能直接通过血脑屏障,分解成氨和谷氨酸。虽然在胞外过高的谷氨酸浓度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明显的毒性作用,但是胞内谷氨酸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含量最丰富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参与神经系统多种重要功能的调节,对神经发育、突触可塑性的维持、神经元回路的形成及学习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基于ALS的谷氨酸兴奋性毒性和氧化应激反应病因假说,该组药物组合物可通过将脑脊液中过量的谷氨酸转化为谷氨酰胺和谷胱甘肽而起到治疗作用。在本组病例中,该方式也是迅速解除胞外过高的谷氨酸浓度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毒性作用,同时储藏和运输氨的重要途径;当被运至肝脏中,谷氨酰胺将氨释放出来,合成尿素后进行排泄;当被运至肾脏中,谷氨酰胺则可将释放出来的氨直接随尿排出;被运至其他组织中的谷氨酰胺还可用于合成氨基酸和嘌呤、嘧啶等含氮物质。也就是说,本药物组合物可以通过促进谷氨酰胺的合成来解除过高浓度的谷氨酸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明显毒性作用,并且谷氨酰胺能直接通过血脑屏障,为脑神经细胞的修复提供部分了氨基酸、嘌呤和嘧啶的合成原料。

(二)合理的氨基酸谱确保快速利用,为机体提供代谢底物及强劲动能

本药物组合物中的氨基酸谱与人体的氨基酸谱基本一致,输入后就能快速地被人体吸收与利用,为机体提供代谢底物及强劲的动能,并将机体内有害物质及氨通过鸟氨酸代谢排出体外,能使肝内酶代谢逐步恢复,从而改善病情。氨基酸是构成生物体内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并同生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抗体内氨基酸还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是生物体内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之一。组合物提供的充足种类的氨基酸可在患者体内可通过代谢发挥下列作用:(1)合成蛋白质及核酸。(2)形成酸、激素、抗体、肌酸等含氮物质。(3)转变为碳水化合物和脂肪。(4)氧化成二氧化碳、水及尿素,并产生能量。(5)为血液系统提供新鲜的营养物质。通过调节氨基酸代谢以及血液循环,能促进MND患者受损的神经细胞再生、增强神经元存活能力。虽然在加速氨基酸代谢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氨,但是由于组合物中作为尿素循环的反应底物L-鸟氨酸的存在,可以迅速激活肝脏细胞中的尿素循环,通过该循环将氨基酸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有害氨排出体外,保证了机体正常的代谢,该循环也是人体除去氨毒害作用的主要途径[32]。天冬氨酸和L-鸟氨酸联合使用,可更大程度地增加肝脏中尿素循环的活性,增强肝脏的排毒功能,迅速降低血氨,促进肝细胞自身的修复和再生,从而增强了人体自身免疫能力。

(三)多种维生素确保辅酶供应,维持氧化应激平衡,促进毒害物质排除

维生素B6具有水溶性,能与其他B族维生素协同作用,调节新陈代谢、增进免疫系统功能、促进细胞生长和分裂。人体70%~80%的维生素B6分布于肌肉组织,并在蛋白、脂质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氨基酸代谢与合成的重要辅酶,也是机体内许多重要酶系统的辅酶。在动物组织中,维生素B6多以吡哆醛和吡哆胺的形式存在,并以活性较强的吡哆醛磷酸和吡哆胺磷酸形式存在并参加各种转氨作用。现已知肝脏中有60多种酶的代谢都需要维生素B6参与。因此,它在促进机体正常酶代谢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维生素B6大量损耗者会出现氨基酸代谢紊乱。生物体内无论是神经调节还是激素调节,最终都是通过酶促反应起作用。本组合物中添加的维生素B6为人体内的氨基酸代谢、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谷氨酸(Glutamic,Glu)转化提供了充足的辅酶[33-34]。另外,维生素B6还是一种天然的利尿剂,而利尿就能解毒,静脉输入5 g维生素B6大约能利出尿液380 mL。其存在形式之一的吡哆醛磷酸还可以提高氨基酸和钾离子进入细胞的速率,促进细胞内糖和蛋白质的代谢,调节细胞内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使细胞膜静息电位增大、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为神经元的修复提供了原料和能量,加快受损神经元细胞的修复,并协调心肌收缩运动,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此外,维生素B6在人体内的半衰期短,很快就能被排出体外。因此,一般不会对患者产生严重不良反应。本药物组合物中超药典剂量的维生素B6临床应用遵循了有关法律依据:维生素B6每日5~10 g已被列入GJB-FL5340国家军用标准[35]。在全军现在实行的总后勤部卫生部“战伤救治规则”中也有相关规定[36]:首剂使用维生素B61~5 g,可连续使用,1 d总量不超过10~15 g。中国目前的维生素B6口服剂量为10 mg /片,而美国已达到该剂量的50倍(500 mg /片)。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〇六医院(总装备部总医院)研制、石家庄四药生产的2.5 g/250 mL维生素B6,也已经通过总后勤部批准并在临床上使用,在载人航天航天员的医疗保障中也被广泛应用。

(四)多管齐下,相辅相成,改善症状

MND患者由于大脑、脑干和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细胞受到侵袭,发生了损伤和变性,以致肌肉逐渐萎缩和无力,甚至瘫痪。同时,患者的新陈代谢效率与速率降低,免疫功能、抵抗力也明显下降。基于上述理论基础,一些患者一般在应用本药物组合物疗法治疗2周左右即可出现微微出汗、有温暖感的表现,机体血液循环、新陈代谢的效率与速率有所提高,一部分患者的四肢活动度也会较前有所增加;治疗3个疗程后,大部分患者的病情逐步趋于稳定。但是,要使脑、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中已经发生损伤、变性的神经细胞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是非常困难的,据既往的临床经验,一般至少需要长达8.5个月的持续治疗。该创新药物组合物疗法应用在本研究60例MND患者中,3例(5.0%)患者因疾病晚期呼吸衰竭死亡,肌肉萎缩好转、肌力增加6例(10.00%),舌肌萎缩、构音障碍好转1例(1.67%),流涎好转2例(3.33%),吞咽功能改善1例(1.67%),四肢活动度增加4例(6.67%),1例(1.67%)不能独立行走的患者可辅助蹲起和独自缓慢行走。经过4个疗程(或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规范化治疗,患者的ALSFRS-R评分虽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但仍可分别在31.67%(19/60)和30.51%(18/59)的患者中看到评分的上升,这是目前其他治疗方法尚未见到的治疗效果。对治疗期的疾病进展率进行分析也证实,超过半数患者的疾病进展速度得到了减缓。在完成一定疗程的规范化治疗后,即使患者停止用药,仍然可见到较为长时间的持续疗效:25.93%(7/28)停药患者的ALSFRS-R评分较治疗前有所上升,以及74.07%(20/27)停药患者的疾病进展率较治疗前减缓。但因为停止治疗后疗效难以长时间维持在较好水平[74.07%(20/27)患者的末次随访ALSFRS-R低于末次治疗],因此持续的巩固治疗是有必要的,建议患者在完成6~7个疗程规范化治疗后,每隔3个月进行2周巩固治疗以长时间稳定疗效。以上分析结果证实,此项发明的创新药物组合物疗法对改善MND患者病情与临床症状,扼止患者危重状态进展,是有一定帮助的。

总之,本药物组合物疗法中含有的丰富氨基酸与B族维生素,都是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物质,为机体代谢提供了必要的底物、辅酶与强劲的动能。通过激活鸟氨酸循环能够将机体产生的有害物质二氧化碳及氨加速代谢排出体外,从而使得肝内酶代谢逐步恢复。维生素B6是各种氨基酸代谢的辅酶,只有较大剂量维生素B6参与,人体的生命代谢活动才能被激活。本药物组合物的巧妙搭配在人体新陈代谢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使MND患者受损的脑、脊髓等功能得到一定程度地修复,增强了神经元的存活能力,从而改善患者的病情与临床症状,扼止危重状态的进展。

三、总结

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五大绝症之一的MND,在发病机制和特效治疗上仍有待突破。岳茂兴团队从整体角度思考,采用机体损伤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修复的理论,应用一种用于促进神经损伤修复的药物组合物治疗MND患者获得了一些体会。该方案经过对接受治疗者进行6个月以上的疗效观察证实,的确对改善MND患者病情有一定帮助。本药物组合物疗法经临床应用证实无毒、无害、无副作用、重复性好,能向MND患者提供机体新陈代谢的底物、辅酶与强劲的动能,促进其血液循环、酶代谢、氨基酸代谢及免疫功能逐步恢复,使受损的脑、脊髓等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增强了神经元的存活能力,从而改善患者病情与临床症状,扼止危重状态的进展。后续团队将继续进行认真总结,进一步完善该疗法,对正在接受治疗的MND患者增加导药与改善神经功能缺失的药物,在综合治疗方面继续探讨更佳和更个体化的搭配方案,以期对MND患者改善病情有更大的帮助。

志谢:本项目得到了王正国、陈冀胜、顾玉东、钟世镇、盛志勇五位院士的支持和帮助,得到陈亦江、梁华平、黄琴梅、黄晞、杨晓兰、楚鹰、刘希华、郝瑞生、黄亚博、陈宁、梅冰、孙志辉、马临庆、王立祥、邱泽武、刘青云、陈 强、付 研、周仁平、童飞、黄彤舸、廖联明、刘保池、胡仁民、丁江春等的指导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猜你喜欢
运动神经元谷氨酸氨基酸
A Miracle of Love
月桂酰丙氨基酸钠的抑菌性能研究
UFLC-QTRAP-MS/MS法同时测定绞股蓝中11种氨基酸
中成药(2018年1期)2018-02-02 07:20:05
基于正交设计的谷氨酸发酵条件优化
N-月桂酰基谷氨酸盐性能的pH依赖性
问:如何鉴定谷氨酸能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分析
中外医疗(2015年16期)2016-01-04 06:51:42
一株Nsp2蛋白自然缺失123个氨基酸的PRRSV分离和鉴定
氧化巴西苏木素对小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中NF-кB表达的影响
氧自由基和谷氨酸在致热原性发热机制中的作用与退热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