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

2018-03-03 11:13李永国
报刊荟萃(上) 2018年2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新媒体时代

摘 要:随着时代在不断地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在不断的创新,传统时代的交流工具以及信息传递的工具变的日新月异。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是现代人们的福音。新媒体时代给人们的日常起居等各方面都提供了便捷,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新媒体影响着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教育行业也受到新媒体时代到来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在新媒体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以及针对现状应该做一些调整,为使得高校的学生更方便的学到更多的知識。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对教育行业也是影响很深的。计算机与互联网的超速的创新发展,使得信息就像长了腿一样可以在人海中飞快的穿梭而过。然而新媒体时代是给很多事物带来便捷同时,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还存在一些不得当之处。本文通过对新媒体时代的全面的了解,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现状的改进和问题的解决建议。

一、新媒体时代的理解

(一)新媒体的认识

新媒体的开始出现是在1967年的美国,新媒体是电脑和互联网以及各媒介的不断创新发展后得到的总称。新媒体时代是信息传递快速发展的年代,原来的信息传递不但接受时间缓慢更多的是接受的范围比较狭隘。新媒体时代是根据时代的不断发展科学创新的适合人类发展的产生的。新媒体时代其实也是传媒产业的一次大革命。新媒体时代是相对于传统媒介而言的。传统的媒体传送时间以及传送的对象都受到发展的局限性,而新媒介时代的到来使得利用不同的科学发现进行信息广泛的传播以及受众更是趋向于全球化。新媒体时代的当来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重要产物。

(二)新媒体时代的特点

新媒体的特点有很多的,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首先新媒体体现的是一种平等交互的特点,主要是由于新媒体是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网络的途径进行信息的发布,对接受的人没有限制。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就只是针对性的进行信息的传播。这便体现了新媒体的人人平等和交互的特点。再者就是信息传递的速度飞快再加上信息发布者的工作便捷。再者就是自媒体时代对使用者的隐私以及安全进行完成的很到位。这便也体现了新媒体的共享以及虚拟性的特点。总的来讲,新媒体的特定很多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还在不断的进行完善。新媒体主要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信息传播有着很强的互动性

互动性是现代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之下的比较明显的一个特点。在传统媒体中,一般都存在这某一种强势媒体当作是信息传递的主导,传播主题比较单一,而且是单向传递,可以称之为是一种“我说你听”的一种传播形式。但是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是以一种网状形式进行的交互性的传播,信息交流是多向的,每一个媒体都可以和另一个媒体进行交流,可以说刷新了传统媒体的方式。

2.参与者和传播内容的虚拟性

虚拟性主要体现在交流的双方身份以及传播内容的虚拟性。在新媒体进军我国社会的环境下,信息交流的双方一般都会被“符号化”,传统媒体条件下都是真实的人与人的交流,这就完全不同于新媒体的交流。除此之外,在新媒体的条件下,信息的传播者可以借助各种软件、工具对自己传播的信息(包括影像、图片、文本、声音)按照发布者的医院进行修改,或者是凭空杜撰出一些虚拟信息进行传播。

3.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和共享性

在新媒体的环境下,信息的传播在时间和内容以及方式等各方面都体现出很强烈的时效性,信息的传播相当的方便以及快捷,而且太多的信息蜂拥而至,让上一条信息马上被淹没。人们能够使用新媒体,很容易的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信息的传播突破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在时间、空间以及速度上的限制,信息传播的内容也更为多元化,开放性也进一步的被加强。

4.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个性化服务

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是“点对面”的形式,但是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凸显出了个性化,实现了“点对点”的信息传播服务。人们能够利用新媒体,订阅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洗好进行个性化服务的定制,比如现在很多移动客户端的一些应用,就很好的利用到了这一点。

二、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部分高校缺乏主体媒介

根据不全面的数据分析,高校慢慢的受到新媒体时代到来的影响,在教学以及学校活动等方面开始使用多媒体以及互联网。但部分高校还是受到传统教学影响以及学校财务基金的影响或是其他的种种原因在教学以及学校活动中很少使用新媒体,依旧使用最传统的教育活动的形式进行。故这种学校的出现体现的是高校缺乏主体媒介。但相反的是这种新媒介的时代的到来,祖国学习能力最强的团体学生肯定不会落伍。他们对互联网以及电脑以及智能手机等的应用是非常灵活熟练的,但通过调查他们使用新媒介的主要目的在于娱乐,关乎学习的还是很欠缺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能适应时代发展

新媒介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信息的普遍性以及信息传递速度的快速性,若跟随时代的发展学生则不应只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内容,应该随着知识的丰富以及传递便利性使得课堂上懂得世界懂得事物事件的新鲜时效性。这不仅可以使得学生了解最新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使得学生与时俱进,能够跟随时代的潮流。然而一些高校还是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书本的知识传授但不能传递更多时效性的东西,故这便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能与时俱进不符合新时代发展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技能知识的普及,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其他科目的教育都应该进行传递较高知识的效应,丰富学生的视野,为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落伍

新媒体时代对每个人的影响还是都比较深刻的,部分学校对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确实有所进步,他们把传统的板书的教学方式进行改变,开始使用新媒体进行教学。但这种行为虽然是对新时代的认识以及认可,但新时代的到来不仅仅是让教(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师把板书换成多媒体这么简单。新媒体时代重要的是知识的丰富有趣,使得学生学到更丰富的知识并且有兴趣学习。endprint

(四)大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全程都是由代课老师来主导完成的,不管学生是不是想参与到学习当中,代课老师依然是滔滔不绝的进行照本宣科的教学。而且在思想政治课程的设置上、内容的選择方面以及课时的安排上,依然是按照固定的模式进行,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显示需要和主观兴趣。在教育的过程当中,大学生群体处于一个相对被动的位置,主体性得不到很好的实现,这对于大多都是九零后的孩子是很可怕的,使得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在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到处可以看到玩手机、睡觉以及聊天的现象,而且逃课旷课率也一直居高不下,这就是学生主体性得不到尊重的一个恶果。

三、针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现状的对策

(一)组织各学校进行主体媒介的教学展示

针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以及其他课程在教学活动中缺乏主体媒介的问题,各地方教育部可以针对这一问题专门举行一次各高校主体媒体教学的相关竞赛,或者是领头的高校进行有效的组织。举行该竞猜主要目的在于宣传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教育方面也应与时俱进。这是一种教学的创新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通过主题媒介的教学展示不仅可以使得各校进行互相的学习还可以使得教学的创新发展在不停的前进中。

(二)丰富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

在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学校应更多的培养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教师。老师首先不拘束于传统的书面教育,才能使用新媒介给学生传递更多的有利于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其实不仅在于教师自身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更在于学生能够与时俱进,与时代齐步并进。对于丰富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还应从现实的思想教育以及学习书本内容时也应结合现实进行举例说明。不仅更好的学习到思想政治内容还能了解社会现状。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可以使利用互联网查阅到的知识点也可以是图片的说明,还可以是简短的视频等,为了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被很好的学习并接受可以利用多种媒介结合使用,创新学习的途径。

(三)教育手段的创新

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落后问题,解决办法就是创新教育的手段。部分高校可能由于资金或者传统教育手段的习惯,造成在新媒介时代还在坚持传统的教学手段。教育手段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新媒介的介入。当然对于没有资金置办新媒体的高校可以通过募捐或者向国家申请资金进行教学手段的更新。可以通过互联网使用通讯设备进行教学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等。无论怎样,新内体时代的到来就有其到来的意义以及重要性,我们应该认真对待。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新媒体的作用以及具体了解,发现当下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存在的现状,对现状形成的原因进行简单的分析研究,然后针对这些现状提出了应该注重的点位或者说是建议。希望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其他科目的教育带来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林卫.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08:101+106.

[2]李慧.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06:68-69.

[3]汪馨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65-72.

作者简介:李永国,永城职业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新媒体时代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思考探究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途径选择
孝道文化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实现的途径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创新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