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视角下性别比失衡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

2018-03-03 00:14路鹏超
报刊荟萃(上) 2018年2期

摘 要:家庭养老仍是农村主要的养老方式,本文利用2012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的数据,分别从代际关系和代际支持两个角度考察性别比失衡下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对于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分析发现,大龄未婚男性对父母的经济支持和情感支持不如已婚男性,单身的状况也直接影响其对父母的器械支持。通过代际关系来考察农村光棍对于赡养父母的态度与行为,为治理性别比失衡、完善社会保障提供依据。

关键词:大龄未婚男性;代际支持;农村家庭养老

出生婴儿性别比是指某年出生的婴儿中男婴和女婴的对比比例关系。1982年以来历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8.47、111.14、116.86和118.06。[1]这大大超出了公认的103~107的正常范围。养儿防老和传宗接代是我国代际关系中的两个重要衡量指标。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在婚姻市场中被淘汰,他们如何面对自己所处的境遇,如何与亲朋好友相处?

一、代际关系与农村家庭养老

费孝通曾指出中国代际关系属于“抚育—赡养型”,在当代社会,随着人员在城乡间的流动加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老人替儿子抚养孙子孙女的情况。家庭交换理论认为,父母生养子女,子女赡养老人之间实际上一种交换关系。这种交换关系存在不对等,父母在抚育子女时承担子女的生活花费、教育花费、医疗花费,同时子女结婚所需要的花费都由父母支出。而子女赡养老人时仅承担老人的生活与医疗的费用。另外,贺雪峰提出了“代际关系平衡”[2],即父母抚育子女的责任和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是平衡的。代际关系平衡是最理想的情况,农村单身男性无法组建属于自己家庭,缺少了家庭养老重要主体的儿媳是否会对父母的养老产生影响?

二、数据与方法

本文的数据来自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负责的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共有1126个样本,调查问卷包括社会人口属性、生理健康、经济与生活状况、心理健康、社会保障、社会养老服务与设施、家庭情况七类内容。当前学术界对“大龄未婚青年”没有公认的定义,我国男性的法定结婚年龄为22岁,为了更好地进行研究,本文选取了25岁及以上的農村单身男性作为研究对象。

三、结果分析

(一)一般结果

笔者首先分析了农村老人的个人基本特征:①身体健康状况:老年人的性别男性占了54.1%,年龄在60~69岁的占到了80%,在询问“您觉得您身体健康状况如何?”时,38.7%的老人认为“很不健康”、“比较不健康”,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②养老意愿:在询问“当您需要照料时,以下的养老方式,您最喜欢哪一种?”时,“家庭成员养老”占了82%,“住养老院”占12%,这说明家庭养老在农村占主流。③养老保险:25.3%的人没有参加任何的基本养老保险,胡仕勇指出新农合保险会对家庭养老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3]。而这些人却未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养老服务。

(二)农村代际支持现状

代际支持包括经济支持、情感支持和器械支持。经济支持通过调查问卷中“在过去一年,子女向您(父母)提供钱、食品或礼物?这些财物共值多少钱?”来测量。情感支持则通过子女在过去一年与子女见面的频率和打电话的频率来反映,测量结果分为好、中、坏。器械支持指子女为父母提供的家务帮助以及个人生活起居照料等。

1.经济支持

可以看出,男性给予父母的经济支持要强于女性,这与调查中71%的老人选择“儿子才是父母年老时最好的依靠”的结果相符合,这说明男性仍然是农村家庭养老的主力。已经从农村走入城市并取得了城市户口的儿女,他们的经济状况好于生活在农村的兄弟姐妹,所以能给父母提供更多地经济支持。已婚男性是家庭养老经济支持的主要来源,农村未婚男性自身的经济状况较差。教育程度方面,高学历的子女能给父母提供更好地经济支持。

2.情感支持

情感支持体现在性别方面,可以看出女性给父母情感支持要高于男性,这与农村受到传统性别分工影响有很大关系。在户籍方面,城市子女的情感支持要好于农村子女,户籍在农村的子女流动到城市打工,打工者一般从事高强度的工作,因此对父母的情感支持就受到限制。教育程度方面,文盲或半文盲学历的子女在情感支持程度上出现两极分化,子女既可能经常见面了解并满足老人的情感需要,又可能因为意见不同等产生矛盾。

3.器械支持

从性别的角度看,高频率的器械支持女性不如男性,而在中等方面要好于男性。这和我国传统上已婚女性“从夫居”的居住方式有关,即女儿婚后住在丈夫家中,一般和父母不在一个村子,有的父母和儿子在一起生活,因此男性在高频率器械支持上反而高于女性。从婚姻状况的角度看,农村已婚男性的器械支持要高于农村未婚男性。儿媳也是了家庭养老的重要主体。因此已婚男性在对父母的生活照料上比未婚男性有优势。在教育程度方面,不同学历的子女在器械支持上并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四、结论与讨论

当父母变老成为弱势群体需要子女“反馈”时,大龄未婚男性对父母的经济支持和情感支持不如已婚男性,客观的失婚情况也直接影响其对父母的器械支持。城乡人口流动与“男高女低”婚配模式将使大龄未婚男性群体更多地聚集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而这些地区正是社会养老覆盖程度较低的地区。在家庭养老为主导的现实下,大龄未婚男性不仅面临支持父母无力的困境,同时还面临自己养老缺乏供给主体的难题。如何缓解这种失衡,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原新,李厚莲.流动人口出生性别比形势与贡献分析[J].人口学刊,2015(1):41~49.

[2]贺雪峰.农村代际关系论:兼论代际关系的价值基础[J].社会学研究,2009(5):84~92.

[3]胡仕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对家庭养老影响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13(1):35~40.

作者简介:路鹏超(1991—),男,汉族,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人口老龄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