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双印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音乐院校人才培养的讨论和实践层出不穷,音乐学科作为专业性极强的二级学科,如何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体现时代性和发展性,一直是高等音乐院校教育工作者思考的课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高等音乐院校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竞争力的突破点。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等音乐院校;人才培养
核心素养的内涵和特征
我国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将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其总体框架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基于总体框架中十八个基本要点的描述,核心素养具有两大突出特征:一是核心素养要求个体具备知识的迁移能力。21世纪,人类科学技术、社会生产、职业领域等都发生了剧烈转变,人们面对的是不可预测的未来。为适应不断更新和变化的社会环境,人们在某一领域所获得的有限知识必须能被另一领域、环境所应用,即运用先前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支持新环境的应用。也是以之前学习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新情境中的应用。二是核心素养要求个体具备整合能力。从核心素养六大素养看,其包含知识、技能和态度三方面,要求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对这三方面进行有机整合,而非简单叠加。《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对高校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高等音乐院校按照以往技能为主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世界发展的需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列出的各项指标和具体要求是高等音乐院校教学改革和课程标准修订的重要突破口。
高等音乐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我国高等音乐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以主课或者个别课的技巧训练为专业主干贯穿整个学程,辅以学科基础课、国家规定的人文社科类课程、讲座与实践课等五种教学形式。无论是独立设置的音乐学院、艺术学院还是师范类院校,普遍采用类似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方式,偏重于将音乐技术训练与技巧练习作为学习目标,这使得音乐专业学生自备考开始就过分强调主课或者个别课的学习,对文化课及其他领域的学习兴致不高。由于对学生的通识性培養重视不够,学生综合素养的缺失,学生核心素养无法全面协调,最终使学生无法达到对专业深层次的理解,无法形成自身的艺术风格,表达独立艺术观念,导致艺术创新能力受到严重制约,造成学生社会服务能力欠缺,更无法谈及其对学科发展产生引领能力。也因为过度专注于小专业方向的技术技巧,造成学生的发展不够全面,实践能力、迁移和整合能力不强。集中体现为高等音乐院校毕业生专业技术水平整体较高,但视野开阔、专业潜质良好、职业品质优秀的学生仍然缺乏。虽然毕业生专业技能优秀,但品格不够完善,文化素养有待提升。
一百多年来,西方音乐教育体系占据着中国高等音乐教育的主流。这样的教育体系既不能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国气派的音乐文化,也使当前中国音乐教育缺少国际识别度,无法形成宏观层次的突破,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难以落到实处。经过不断的实践反思,如何以核心素养为突破口,构建符合我国文化特色的音乐人才培养模式,修订符合终身学习发展的课程标准是当前的迫切任务。
高等音乐院校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人才培养模式不是僵化的、固定不变的。高等音乐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需要符合国际教育发展趋势,以发展性和时代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未来行业精英。因此,我们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提升技能、掌握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仅完成专业学习,而且还要完成品格塑造和人文素养提升;不仅是技艺过硬的专业人才,更是合格的现代文明人;不仅专业能力优秀,更期望能引领中国音乐乃至世界音乐的发展。
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突破口,培养方案修订的主旨应体现自主发展、文化基础和社会参与三大要素,充分协调个体、文化和社会的整体发展,具体体现为:全面实施塑造品格、提升素养、训练技能和学习知识四个环节的教育内容,准确把握通用技能与专业技能之间、中国根基与世界视野之间的平衡,科学设计通识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三类课程的教学计划。
以中国音乐学院培养方案修订为例,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世界趋势背景下,学校以“承国学、扬国韵、育国器、强国音”的办学理念,开展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修订工作。
1.回归育人本位,强化通识教育
1941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指出,大学的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应以“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其他国家一流大学在推进通识教育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近年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综合性大学,在通识教育方面,也已经有了许多尝试。但在高等音乐院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音乐与多元学科”的分离,这与人才培养目标和音乐的本体属性严重相悖,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被美籍德裔哲学家、美学家马尔库塞描述为“片面的人”“单面的人”。通识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它不是仅仅为了开阔视野,也不是为专业教育服务。通识教育本身就是目的,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塑造学生的价值观。通识教育不是为了学生毕业后的两年、五年服务,而是要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提供价值、能力和知识基础。
中国音乐学院拟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分三类:通识类公共课程、通识类技能课程和通识类核心课程。通识类公共课程是指教育部规定的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体育课和英语课等。这类课程主要解决为谁培养人才的问题。通识类技能课程,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作为高等音乐院校的学生,则是通用的能力基础。例如:“音乐基础”(包括视唱练耳、乐理、记谱、打谱)、“艺术概论”“中文写作与沟通”等。通识类核心课程包括人文课程、社会科学课程和自然科学课程。可分六个组,每组至少修读一门:中国文明(“中国文化史”“中国思想史”等课程);西方文明(“西方文化史”“西方思想史”等课程);批判性思维(“批判性与分析性思维”“逻辑学”等课程);艺术与审美(“当代艺术”“中外艺术史”““中国古典诗词”等课程);社会科学(“心理学概论”“社会学概论”“管理学概论”等课程);自然科学(“现代生物学导论”等课程)。endprint
2.围绕自主发展,修订课程标准
课程是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载体,如何在课程标准的修订中与时俱进,成为高校教师面临的重大挑战。高等音乐院校应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是围绕学生自主发展,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具体要求的抓手。
高等音乐院校可通过课程改革推进课程标准修订,将核心素养中学生自主发展这一育人目标融入到具体课程标准中,形成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整体目标的课程体系,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完善课程评价机制,在整体课程构建中突出学生自主发展,布局核心素养的内涵。在规划授课内容时,既有本学科的内容,又结合跨学科的经验和知识,开展有针对性的跨学科内容学习,打通学科壁垒,整合孤立的知识,真正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可迁移性学习能力的发展。例如:讲授原本枯燥的“中國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时,可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曲式与作品分析”结合,将同一历史背景下的政治态势和音乐形态发展融合讲授。在重点讲授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时,将具体音乐作品与之结合,贯穿曲式分析技法,从音乐史的视角看中国社会发展,以曲式技法的分析结合学生课堂演唱或演奏,使得政治课程学习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在教学教法上,弱化教师是书本知识的传递者,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满足不同专业或程度学习的需求,开展探索式真实情境的问题教学,设计基于课程目标的问题,推动学生主动学习以提升解决现实情境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课程中,开设模拟法庭,就学生日常学习生活遇到的问题在模拟法庭中议事。在“艺术管理学”课程中,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到各院团、演出公司进行艺术管理真实情境的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并宣讲。在课程评价上,改变单纯以考试分数衡量学生学业水平的标准,采取以学生表现和参与为主的评价标准,可依据具体学科素养要求将评价划分为出色、达标、不达标三类,将教、学、评有机结合。同时,围绕学生自主发展的课程标准修订,需要学校站在世界教育前沿,提供匹配的课程。教师关注社会需求,研究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方法,方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重视实践教学,加大社会参与
实践教学是高等音乐院校教育过程中一个不可替代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服务教与学的有机整体。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中国音乐学院实践教学本着“尊传统、宽学养、助创新”的理念和动力,加大学生社会参与度,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升责任担当意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大学社会服务功能。首先,在修订培养方案时,明确要求实践学分占比不低于总学分的15%,要求实践学分最高可达到总学分的25%,在教学时间上充分保障实践教学。其次,制定《中国音乐学院实践学分管理规定》细化各专业方向实践类型和学分比例。再次,创办艺术实践周专题活动,多维度保障实践教学的实施。艺术实践周活动自2010年首次举办至今,已连续举办八年,成为学校重大教学活动。艺术实践周以校级通识讲座、校级音乐会、系级讲座、音乐会、海报设计大赛、专题音乐教学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学生个体、社会与文化有机地整合,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最后,以实验、实训、实践三个层次,搭建校内校外实践平台,积极建设艺术实践教学基地,从实践教学内容、制度保障和教学管理三方面推动全院全员艺术实践。
实践教学是高等音乐院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院校学生培养社会参与能力的重要路径。高等音乐院校以实践教学为落脚点,形成开放的艺术理念,加强优质教学资源的优化和整合,促进教学生态从闭环向开环转变,为具有核心素养的人才培养创造优良环境和充分条件。高等音乐院校人才培养应在时代发展中不断完善。音乐院校学生不仅能精通音乐技术技巧,而且还应提升全面发展能力,打通学科壁垒,融会贯通于更多学科,从内涵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人才核心素养,更好地推进高等音乐院校“双一流”建设,实现教育强国。
参考文献:
[1]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作者单位:中国音乐学院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翟 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