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园暴力到网络暴力:基于数据的观察
——以互联网媒体报道的284起校园暴力事件为例

2018-03-03 03:12但未丽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暴力事件暴力案件

但未丽

(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 100089)

校园暴力也称为校园欺凌,主要指学生在校园里所遭受到的主要来自于同学的身体、语言安全、心理上的威胁与伤害[1]。近年来校园暴力高发,由于涉案主体在校学生的特殊性,涉案场地也主要在相对封闭的校园范围,时间是随机的且多是私下围殴,不易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往往导致事态升级不可控制,引发严重后果。本文关注的不是一般的言语欺凌、社交欺凌,而是网络曝光且伤及学生身体的严重校园暴力,我们倾力搜集了2015—2017年三年间互联网媒体(主要是中国青年网和新浪网)报道的284例校园暴力事件作为样本①,通过分类统计和数据分析方法,试图探寻严重校园暴力事件发生情形、发生特点、发生原因、处理情况和防范对策。

一、校园暴力涉案主体:中学生是主力,女生参与率高于男生

(一)校园暴力的参与者以中学生为主,初中生比例增涨较大

在本文搜集的284例涉及身体侵害的校园暴力事件中,中学生参与的校园暴力事件228例,约占总数的80.3%,可见中学时期逐步成为校园暴力事件高发阶段,尤其是初中生更成为暴力事件的主要群体。通过下文表1、表2和表3可以发现,在涉案主体的年龄方面,2015年初中生涉案数全年共有34例,高中生的数据达到了42例,而除此之外的其他年龄段仅有11例。而2016年这一数据发生了较大变化,初中生涉案数增加至54例,高中生涉案数和其他年龄段涉案数则同为22例,高中生涉案数量有了明显减少。2017年,其他年龄段涉案数为21例,基本与上年持平,而初中生涉案数小幅下降为49例,高中生涉案数增加为27例。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NSPS)设计与实施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6年发布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有将近一半(49.6%)的初中生遭受过言语形式的校园暴力;其次为社会欺凌,有37.7%的初中生遭遇过校园内社会交往上的欺凌;而有19.1%的初中生在校园里遭受过身体上的暴力伤害;网络欺凌作为校园暴力的新形式,其发生率也达到了14.5%[1]。

(二)参与校园暴力的中学生中,女生数量远多于男生

从全世界来看,男性参与犯罪的比例均普遍高于女性,几乎 “无论年龄、种族或社会阶级如何,也无论身处哪个国家,男性总时更有可能卷入犯罪活动中去,而且是以最为严重的方式”[2],因为“我们把男孩训练得更活跃,更坚定,更具有统治性,要‘像男人一样去战斗’——换句话说,就是要有男子气。因为这些特质与犯罪行为特别是暴力行为有紧密联系,我们培养男孩的方式提高了他们的犯罪几率。相反,我们把女孩培养得不那么自信和具有统治倾向,而是更温柔和富有教养”[2]。我国对女性所谓“妇德”的规训在世界也算登峰造极,如我国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所著《家范.妻》认为女子“其德有六:一曰柔顺,二曰清洁。三曰不妒,四曰俭约,五曰恭谨,六曰勤劳”,而宋儒理学大家朱熹更是要求女子“曲不可争,直不可讼”。所以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身体力量具有天生优势的男性更愿意用暴力方式解决问题,理所当然地以为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应以男生居多。据了解,其他国家的校园暴力通常确实是男生参与率高于女生,而且男生的暴力形式多以身体暴力为主,女生则多以语言暴力为主[3]。然而我国情况恰与此相反,与传统文化对女孩子温驯柔顺的要求相反,本文的案例统计发现,女生参与严重校园暴力的人数实际要高于男生:其中,2015年男生的涉案数为43例,女生为51例,其中,全是男生的涉案数是36例,全是女生的涉案数为44例,男女生共同参与的案例数为7例。而在2016年这一数据有了更大的差距,男生涉案数减少为41例,女生涉案数则增至63例,其中全是男生的涉案数为35例,全是女生的涉案数为57例,男女生共同参与的案例则有6例。从2017年的数据中可以看出,男生涉案数小幅增加为45例,女生涉案数则为61例,男女共同参与的案例为7例,男女涉案数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可见,男生并非校园暴力主角,反而是女性施暴者比例更高。

前述两个特点可从下图表格中得到印证,表1、表2和表3分别统计了2015-2017年校园暴力涉事主体的年龄及性别。其中,年龄主要分为初中生、高中生和其他年龄阶段三个分类。性别方面,除了男女生之外,本文统计了男女共同参与的暴力事件,所以其中的“男生涉案数”指标除了包括全是男生参与的暴力事件,还包括男女生共同参与情形下的案件。同理,“女生涉案数”亦然。

表1 2015年校园暴力涉事主体的年龄及性别

8月 1 1 2 1 2 9月 1 2 1 2 3 4 10月 4 6 4 7 10 11月 2 2 1 3 4 12月 1 3 2 3 4总数 34 42 11 43 51 87

表2 2016年校园暴力涉事主体的年龄及性别

表3 2017年校园暴力涉事主体的年龄及性别

(三)校园暴力多为群体性施暴

在校园暴力中,单独施暴者少,一般都是二人以上纠集结伙实施。群体施暴不仅增加了个人力量和社会危害,也减轻了个人施暴所带来的恐惧与不安,也许正如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所言,“即使仅从数量上考虑,形成群体的个人也会感到势不可挡的力量,这使他敢于发泄出自本能的欲望,而在独自一人时,他是必须对这些欲望加以限制的。他很难约束自己不产生这样的念头:群体是个无名氏,因此也不必承担责任”[4],所以群体性施暴通常伴随着法不责众的免责心理。从数据上看,校园暴力女生群体施暴的比例相对男生较多,这除了女生相对比较小心眼、一点小事也容易介怀外,大概也与女生单人力量较小胆子较小,喜欢多人成群生活、学习和外出的个性有关。结伙施暴既减少了个体危险感,也增加了心理安全感并互相传染了对他人的冷酷与漠视。就在笔者写作此文的2017年3月20日,还看到当天一则来自腾讯客户端自媒体的新闻,说是来自安徽省凤阳县某学校“视频中1女生被6名女生围殴,殴打持续2分钟。打完后一短发女生还恐吓道‘越哭打你更狠’。最后连视频拍摄者也按捺不住参加了‘战斗’[5]。

下述表4主要统计了2015-2017年三年间的校园暴力事件中参与暴力事件的人数,这里将其分为1人参与、2-5人参与、6-10人参与及10人以上参与四类。其中,2015年2-5人参与的案例数最多,全年共有43例,6-10人参与的数据与1人参与的数据相差不大,分别为19例和16例,而达到10人以上的涉案数仅有9例。这一数据比例在2016年并未发生较大变化,2-5人参与的案例数依旧排名首位,达到了46例,6-10人参与的案例数与1人参与的案例数据更加接近,分别为21例和22例,10人以上参与的案例数依然保持在9例。在2017年的数据中,2-5人参与的案例数小幅增加为48例,继续保持首位,1人参与案例和6-10人参与的案例都相比上年下降了1到2例,而10人以上参与的案例增加为11例。

表4 2015-2017年三年间的校园暴力事件中参与暴力事件的人数

从上表统计的总量来看,以2-5人为团体实施校园暴力的比例最大,占三年总数的48.2%,6-10人所占比例约为21.8%,与之接近的是单独实施校园暴力的案件比例,为19.7%。对于施暴者而言,相对于人数极少的单打独斗,或人数过多而可能引起关注,2-5人无疑是较为合适的人数,既能达到施暴者的目的,又足以排除单人施暴时存在的风险。而10人以上共同参与的校园暴力案件数虽然仅为总数的10.2%,但这种多人参与的校园暴力案件危害巨大,往往造成严重后果,如有媒体如此描述校园暴力群体混战之触目惊心,“……视频中河南信阳商城县中数百名学生在树林中群殴,场面十分火爆。数百名疑似学生的男生,全部赤裸着上半身,分为两拨互殴....有人飞脚,有人出拳,场面混乱不堪”[6]。

二、校园暴力发生起因:言语不合与小过节小纠纷为多

综合考察,校园暴力的起因都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多是小摩擦导致,可谓“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本文搜集的284起案例起因大致可以分为因言语不合、因小过节矛盾、因感情纠葛、因财物纠纷、因同学间有组织的团伙活动及其他原因等六种。其中因小过节小矛盾导致的暴力事件数量最多,为111例,达到了总案例数的39.1%;排在第二位的是因言语不合引起的暴力事件,为74例,占总数的26.1%;有组织的团伙活动所导致的暴力事件以总数32例排在第三位,为总数的11.3%;因感情纠葛引起的暴力事件和因财物引起的暴力事件数量较为接近,分别为25例和22例,比例约为8.8%和7.7%;最后,因其他原因导致的暴力事件为20例,仅占总数的7%,具体详见下表5。

表5 因其他原因导致的暴力事件

从上表可看出,言语不合及小的过节矛盾是引起校园暴力的主因,这两方面加起来占校园暴力事件总数的六成。这不奇怪,一方面,人与人之间距离近了确实容易产生小嫌隙和矛盾。“人类之间的仇恨,除了利益因素之外,很多是源于某种小小的东西:一句话,一个眼神,一种情绪,一种感觉,尽管细小微弱,一旦燃烧蔓延,足以把友情撕裂,把理性抛弃,直到使人疯狂,不可收拾的地步。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一个永恒的难题”[7]。成人尚且如此,中学生就更缺乏理解沟通能力,在无人开解引导的情况下往往易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现在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溺爱和百依百顺的教养习惯,使得他们比较自我也很敏感,包容能力和自控能力差,只要他人稍微不让自己如意就反应激烈、情绪冲动、怀恨在心,极微小的纠纷也能成为校园暴力冲突导火索。如有记者曾调查一起严重校园暴力,该“事件发生在10月21日(星期五)下午4点30分,学校已放假。在学生回家途中,孙某伙同几个女生将另一女生金某约至校外下洋村偏僻角落实行暴力。经了解,事情原委为,学生孙某因脸部感染佩戴口罩,金某多看了几眼引起其不满,加之孙某听其他同学说金某私下骂了她。”[8]

如上表五显示,感情纠葛和财物纠纷也是导致校园暴力的重要原因,所占比例均接近10%。其余还有考试时未给同学抄答案,或者不愿意帮同学写家庭作业这些鸡毛蒜皮的小零碎,以及实施暴力者本人的精神压力导致患上抑郁症而在同学身上失控发泄等。再者,就是有的学生是通过对其他学生实施暴力来展示力量和寻找价值。这类学生大部分成绩不理想,在学习知识方面技不如人,在学校的价值体系中找不到位置,与周围同学相比存在差距,但又不甘心被遗忘和忽视,所以出现行为偏差和心理扭曲。他们不仅以与学校对抗为荣,还经常以欺负弱小同学为乐,并逐渐纠结成有组织的小团伙,毫无理由的对别的同学进行殴打、威胁,以此寻找力量感和存在感,满足其自卑失落又意欲表现得强大的变态心理。这类现象非常值得学校和教育部门注意。

总的来看,校园暴力频发,主要还是学生在朝夕相处中由于这样那样的缘由产生矛盾,却又缺乏沟通交流的渠道,负面情绪长期发酵,使得小问题演变成大事故,小矛盾发展为大冲突,导致事态升级不可挽回。如果这些暴力事件在萌芽状态便能够被察觉、干预并化解,那么绝大部分校园暴力其实都是可以避免的。

三、校园暴力发生情形:多发在校内且涉及身体暴力与网络暴力

校园暴力由于发生在与社会隔绝的校园范围和相对封闭的学生群体中,暴力本身给受害学生带来一定身体伤害(极端的甚至直接杀人剥夺他人生命),也伴随着巨大心理阴影和精神恐惧。特别现在自媒体发达,一旦受辱挨打的视频、照片上传网络,更是给受害学生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

(一)关于校园暴力发生地

传统的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地选择范围较小。其中发生在校外的,一般集中在较窄小的街道或者废弃的运动场;发生在校内的,由于学生受到的监督更多,一般会选择厕所、宿舍相对隐蔽的地点从事暴力行动,这主要是出于对行为的掩盖和隐藏,为了不被发现而选择在不易被发现的地方以躲避老师或其他目击者。但是近年来,在公开而非隐蔽地点发生暴力行为的比例大大增加。以往施暴者在有围观人群的情况下会选择收敛,现在却因观看者的喝彩导致暴力升级并更肆无忌惮,对被害人的身体和精神危害都更严重。

在本文搜集的284起案例中(如表6),在校内发生的案件共有220例,只有64例发生在校外。经过对暴力实施地点的更详细分析,我们将其分为宿舍、厕所、教室及校园这四个较为具体的地点分别统计,其中在校园(这里单指在学校范围又不在室内的情形)发生的案件最多,达到了76例;其次是教室,共有70例;宿舍中发生的案件共有54例;在厕所发生的最少,仅有20例。从上述统计可看出,在校内的诸多地点中,校园和教室这两处相对更为开放的地区反而暴力事件发生数更高,宿舍的发生数低于前两处,厕所则成了最后的选择。除此之外,在校外发生的64例暴力案件基本属于校园内暴力的延伸,因此本文也将其归为校园暴力的范畴。相比较之下,校园仍旧是青少年暴力的主要发生地,校园中相对宽阔开放的区域是校园暴力的高发地带。

表6 校园暴力发生地

(二)关于校园暴力行为形式

校园暴力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打架斗殴、抢劫财产、偶发性凶杀、性暴力等,而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发达,拍摄视频和照片上传至网络的网络暴力开始在校园暴力事件中频频发生[9]。校园暴力虽然发生在校园中且施暴者是未成年人,却并不代表他们的施暴方式和程度一定轻微。本文按行为性质将所搜集案例大致分为勒索财物、双方斗殴、单方围殴(即人数较多一方以软硬暴力围殴人数较少一方)和猥亵四类。由表7可以看出,在284起校园暴力形式中,单方围殴这一形式所占比重最大,2015年时的数据为54起,2016年增长至58起,2017年时为56起,占暴力事件总数的约59.2%。也就是说,半数的校园暴力事件都是二人以上单方群殴受害者,而双方互殴人数最多的甚至达几十、数百人。此外,与2015年相比,2016年及2017年勒索财物和双方斗殴事件都有小幅增长。值得注意的是猥亵行为作为性暴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本文统计中共有43例,远超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的暴力事件。中小学生处于生理心理发展期,性意识正在萌动精力旺盛,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正确引导,容易被暴力文化和色情文化的助推而误入歧途。

表7 校园暴力行为形式

(三)校园暴力从现实空间蔓延至网络空间

综观该284起案例,其暴力情节有轻有重,暴力形式也与成年人实施的暴力无本质差别。特别不少受害学生的被施暴过程还被拍摄并上传至网络,直接暴露个人受辱隐私,不但给受害学生带来二次伤害,其导致的心理打击和创伤比身体受伤更严重,形成的心理阴影更持久且难以愈合,导致久久不能从暴力事件中走出来。由下表8可以看出,在284起案例中,使用了拍摄设备的共有152起,比例约为53.5%,未使用拍摄设备的案件为132例。其中,2015-2017年三年间使用拍摄视频或照片于的比例分别占当年总案件的50.5%、54.1%、55.6%。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校园暴力案件都存在拍摄视频或照片并上传至网络的行为,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三年间共增长了5.1%。可见,校园暴力不仅在现实中越演越烈,而且开始演化延伸成网络暴力,且后者逐渐成为校园暴力主要形式,急需有关部门高度关注。

表8 校园暴力案件中拍摄视频或照片并上传至网络情况

施暴视频网络流传不但给受害学生带来二次伤害,其导致的心理打击和创伤比身体受伤更严重,形成的心理阴影更持久且难以愈合。实际上,暴力行为的网络公开,无论对施害者还是受害者都会招致很大程度外界干扰,甚至成为社会公共事件走向难以控制,并且也会对心理不成熟的视频观看者尤其中小学生产生深刻的不良影响。据调查,现在许多学生手机里都存有打架的视频,其中有些是同学打架时“现场抓拍”的,有些则是在网上下载的,这些视频在同学间传看相当频繁,不少学生认为看看没什么要紧,图个新鲜刺激而已。有些网站为了赚取点击量,将校园暴力视频第一时间推送,并放在显著位置。由于类似暴力文化的潜移默化和耳濡目染,人生观世界观还不成熟的青少年难免会下意识模仿曾经看到过的暴力画面,当他们遇到矛盾,便下意识选择与视频中相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如有媒体报道,有的学生甚至连一边实施暴力一边拍摄上网都是模仿来的,如一则关于《兰陵县某中学一群女学生殴打同校女生》文中透露,“长2分多钟的视频中,多名女生不断向王晓拳打脚踢,多次将其打倒在地,王晓没有还手……据了解,该群女生是效仿网络中的打人视频,拍摄了自己打人的视频后上传网络”[10]。可见类似视频不仅对被害人造成巨大的灾后创伤,也给观察者带来极大负能量传染。

四、校园暴力发生后:如何被外界知晓及善后处理情况

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在受到各种形式的欺凌后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到打击,会出现心理抑郁、焦虑、自卑并表现为失眠、饮食紊乱,对上学失去兴趣,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出现更加严重的生理与行为表现[11],所以暴力事件后能否得到及时妥善地处理并将伤害降低到最小至关重要。但涉及到身体暴力和网络暴力并演变成公共事件的暴力案件往往处理起来十分棘手,因为事件发生前和发生时,矛盾还只存在于受害学生和加害学生之间,事件升级后除了双方当事学生,当事学生家长、所在学校,还有同级或上级教育部门、公安部门甚至其他政府部门都不可避免地会参与进来。

(一)暴力事件如何被发现

这284起校园暴力的被发现情况可分为三类:一是未报警未曝光,由学校自行处理。二是网络曝光后由相关部门(教育部门、公安部门)处理。三是有人报警,由公安机关处理。由下图九可以看出,在本文所搜集的案例中,暴力事件发生后未报警未曝光,由学校自行处理的三年共有32起,仅占总案例数量的11.3%。直接报警的2015年有37例,2016年增加至46例,2017年这一数据与2016年持平,仍为46例。三年报警案件总和约占案例总数的45.4%。亦即,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后,大约有近一半的人选择报警,根据2015-2017年的上涨趋势可以推测,未来类似暴力事件报警比例会逐渐增加。根据报警主体情况,又可以分为当事人报警(包括被施暴者本人及家人)、学校报警及目击者报警三种情况。其中,当事人报警占据绝对主要部分,其中有约50.4%的案例是当事人自己选择报警的,这也意味着被害学生及其家人越来越认识到当私力救济无能为力时,应当借助更加正当有效的公力救济手段来解决问题。

也许是限于本文案例的来源方式是互联网媒体,这284起案例中,网络曝光后有关部门介入调查的案例占了总案例数约43.3%(如表9)。从网络曝光的绝对数来看,2015-2017年的案件数量基本持平,但由于2017的案件总数(99起)是比2015年(87起)多,所以网络曝光后才被发现的校园暴力比例有所下降,这应该与越来越多的当事人选择报警不无关系。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说,及早报警对暴力视频或照片流传至网上有一定遏制作用。

表9 网络曝光后有关部门介入调查情况

(二)暴力事件如何结束

暴力事件发生后,选择公力救济的是更多运用司法手段还是更多运用行政手段,选择协商处理的是私下协商还是由学校主导协商,抑或不闻不问以致被害学生及家长求告无门忍气吞声?处理过程和处理结果是否及时安抚了受伤的心灵,是否追究了相关施暴者责任,是否给了加害人应得的惩戒与教育?从下表10的统计来看,在本文搜集的284例案件中,处于警方调查中的案件共有96例,这也是大部分校园暴力案件的处理方式;另一主要方式则是学校主导进行处理,共有67例;而由暴力事件双方协商处理的共有30例。在已得到处理结果的案件中,有40起案件调查完毕作出了行政处罚②,21起案件进入法定诉讼程序。除此之外,有30起案件处理结果不明,找不到相关后续报道。

从更具体的比较来看,由警方调查处理的案件在2015-2017年的数据基本持平,分别为33例、31例和32例;行政处罚案件由2015年的12例略增至2016年的13例,又在2017年降为11例;结果不明的案件也未发生较大变化;由学校主导处理的案件有了明显增加,由2015年的15例增加至2016年的26例,这一数据在2017年依然保持。而协商处理的案件由2015年的6例增加至2016年的13例又略降为2017年的11例;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则减少明显,在2015年时的这一数据为11例,而2016年已经变为了4例,即使是2017年,数据也仅仅增加了2例。

表10 暴力事件发生后司法手段或行政手段处理情况

这所有的处理方式里,由学校出面主导处理应该比由上级教育部门或公安部门调查问题对施暴方带来的不利影响要小,而对当事双方关系修复更为有利。学校作为引导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的地方,如能在改善校园人文环境的前提下,建立反应迅速、较为完善的校园救济途径和预警机制,进行系统的校园暴力预防和校园救护,使被害学生得到及时保护,加害学生得到及时警告教育,则严重校园暴力事件必然不会如此猖獗,即使发生也会尽快得到控制疏导。

然而,事情往往与我们的期待有距离,有的涉事学校不但事前缺乏刚性监督机制、预防机制,事中反应也不快速不重视、缺乏紧急救济途径。如兰州的一起30余名学生持械致其余多名学生受伤的重大事件就本可以避免的,“据道桥班一些学生介绍,事发并非偶然,在前几天已出现过征兆。建工班的部分学生曾将他们班部分同学堵在操场,双方差点动起手来。此事学生给班主任和校方也做了反应,但并未引起重视,最终导致了这样的暴力事件发生[12]”。类似事件中,有的学校不仅逃避责任,甚至纵容暴力行为发生,或者仅以皮毛惩罚息事宁人,根本起不到警示作用。还有的学校为维护所谓声誉,尽量大事花小、小事化了,漠视被害学生权益,最后就是加害人依然故我,被害人长时间得不到回应关切,更谈不上心理辅导。本文搜集的284例事件中有60%在公安部门宣布正式介入调查后就很难再找到相关后续的跟进报道,部分事件因为媒体报道获得一时关注,但随后很快沉寂,只靠媒体曝光而无学校或上级教育部门重视配合,很难以取得实效。社会事件的新闻热度一旦褪去,案件往往无人问津不了了之。校园暴力未得到处理或处理得太轻,很容易让学生误以为犯错成本低,从而激发更多更严重的暴力行为。

五、余论:让事件回到学校场域,让施暴者从中得到教训

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后,如果施暴者得不到应有惩罚,对同辈是极坏的示范,后来居上的效仿者会层出不穷。对于校园暴力的惩前毖后,本文在此建议三点措施:一是仿照美国建立校警制度,有效遏制涉校案件发生,维护校园安全。这里的“校警”,不是目前有些地区搞的兼职担任,而是专人专职,警力不足可考虑返聘退休警察。二是建立心理咨询师和教育社工驻校制度,以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事件苗头,万一发生暴力伤害及时进行心理辅导。三是惩教并重,考虑降低现行《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行政拘留年龄和现行刑法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犯错者必须要让他(她)从暴力事件中受到惩戒、感觉到痛,在痛定思痛中吸取教训,只有这样才可能真心悔改和保持善行。

2016年5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印发 《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提出要对全国中小学校学生之间因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以建设平安校园与和谐校园。2016年6月,李克强总理更对近期校园暴力频发作出重要批示,提出要坚决遏制校园暴力这种漠视人的尊严与生命的行为。2016年11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又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11]。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孩子的事是天大的事。近年校园暴力问题的愈发严重已受到各方关注,但这个问题的根本解决,还得回到学校场域讨论与治理。尽快建立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恢复的校园暴力应对机制和应对流程与模式,应是努力方向。令人欣慰的是,国家层面已经正在采取相应措施,我们期待上述政策和文件得到落实并实现预期目的。

[注释]:

①本文统计数据由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刘韫暄提供。

②有不少学生由于年龄原因不能追究刑事责任也无法行政处罚,如“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一名初一学生,因为不愿意借钱而在补习班遭受了两名女生长达4分钟的辱骂、殴打,另一名学生还把整个过程用手机拍摄下来并上传网络,视频在当地被疯狂传播。事后,在网上看到视频的受害学生父亲曾到派出所报案,但三位肇事学生均未满14岁,警方据此开出了《不予行政处罚决定书》。”参见李思文、常少华:《初一女生遭霸凌施暴者不满14岁警方不予行政处罚》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11708,最后访问日期:2017年12月21日。

[]王卫东.多少校园欺凌不该发生[N].光明日报,2016-12-15.

[2][美]斯蒂芬.E.巴坎.犯罪学:社会学的理解(第四版)[M].秦晨,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92.

[3]Ersilia Menesini&Cristina Salmivalli (2017)Bulling in school:the state of knowledge and effective interventions,Psychology,Health&Medicine,22:sup1,240-253.

[4][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8.

[5]孙红军.安徽凤阳6人围殴初一女生:越哭打你更狠[EB/OL].https://view.inews.qq.com/a/20170320A058XL00,最后访问日期2017-03-20.

[6]佚名.河南信阳商城县数百中学生被曝在树林中赤膊群殴[EB/OL].http://news.ifeng.com/a/20150626/44050392_0.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7-12-20.

[7]黄正平.伏尔泰和卢梭:一个关于怨与恨的故事[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0712/17/49267_4239132.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7-11-16.

[8]周 鹏.初中女生被同学群扇耳光,只因多看了对方几眼[EB/OL].http://news.qq.com/a/20161026/014640.htm,最后访问日期:2017-12-18.

[9]辛永林.国内校园暴力研究的最新进展和问题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2,(6).

[10]邓梦娇.山东临沂女中学生河边群殴女同学[EB/OL].http://sd.sina.com.cn/edu/new/2015-05s-19/110410789.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7-03-15.

[11]陈昳茹.遏制校园暴力还要回到教育本质[N].光明日报,2016-12-15.

[12]张学江,王文通.甘肃兰州30余名学生持械夜闯宿舍施暴致多名学生受伤[EB/OL].http://gs.news.163.com/15/0915/09/B3HTSPTV03350Q2P.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7-03-21.

猜你喜欢
暴力事件暴力案件
反性别暴力
一起放火案件的调查:火灾案件中的“神秘来电”
“左脚丢鞋”案件
“暴力”女
暴力云与送子鹳
HD Monitor在泉厦高速抛洒物案件中的应用
3起案件 引发罪与非罪之争
向暴力宣战
社会戾气背景下极端暴力事件的影响因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