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象”理论在中药学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2018-03-03 18:03赵文昌宋丽军
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23期
关键词:中药学中医药中药

赵文昌,宋丽军

(广东医科大学药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中药学类专业中药学类课程主要包括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等,是培养中医药思维的重要专业课。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本科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指出:中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应坚持“中医药思维和现代科学思维并重”的“双思维”原则,尤其要重视中医药思维培养。中药学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中药思维,而不是一味地机械化记忆,如何还原古代医家认识中医药的思路和轨迹,形成具有中药学类专业特色的教学方法,是中药学类专业面临的问题。

中医药思维包括象思维、整体思维、变易思维、中和思维、直觉思维、顺势思维、虚静思维、功用思维等,其中象思维是中医药思维的核心。象思维是通过取象比类的方式,在思维过程中对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方面相通、相似或相近的属性、规律、特质进行关联类比,找出共同的特征、内涵,以“象”为工具进行标记、归类,达到模拟、领悟、认识客体为目的的方法[1]。清代名医徐灵胎提出,“因形以求理,则其效可知矣”“形同而性亦近,物理盖可推矣”“知此理,则凡药皆可类推矣”。也就是说,古人是先从对药物外形、质地、颜色、气味、习性、生长环境等自然特性的观察中,意识到该药物可能具有某种治疗作用,然后再试用于人体进行验证,并加以总结[2]。中药学类课程教学过程中,重视象思维培养对学生认识“药象”理论至关重要。

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下措施:(1)在教学中贯穿象思维培养,回归认识中药的传统思维方法;(2)以中药实物(原植物、饮片等)为切入点,认识中药,推断、还原古代医家识药方法;(3)基于病案分析,强化病机—法象药理—组方一体化象思维;(4)结合现代中药研究成果佐证、验证“药象”理论;(5)结合“药象”理论判断未知药用植物功效。

1 教学中贯穿象思维培养,回归认识中药的传统思维方法

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格物致知、认识事物的思维模式,通过识象—明象—悟象、取象比类等方法,以某种直观形象作为诱导物,触类旁通、引思联想,经过推导而得出相关结论,再逐步认识事物本质。中药学吸收了这一思想,历代医家对中药认识、描述均源于此。他们以药物形、色、气、味、体为主干,利用气化、运气和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一整套法象药理模式,如“麻黄之实,中黑外赤,其茎宛似脉络骨节,中央赤,外黄白。实者先天,茎者后天。先天者物之性,其义为由肾及心;后天者物之用,其义为由心及脾肺。由肾及心,所谓肾主五液,入心为汗也;由心及脾肺,所以分布心阳,外至骨节肌肉皮毛,使其间留滞无不倾囊出也。故栽此物之地,冬不积雪,为其能伸阳气于至阴中,不为盛寒所凝耳……”教学中,找出中药学的“源”“本”加以强化,学习象思维与中药功效相关的理论对研究中药也是有重要帮助的。

2 以中药实物(原植物、饮片等)为切入点,认识中药,推断、还原古代医家识药方法

中药学类课程教学中,增加中药实物(原植物、饮片等)的感知分析环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味、断面、质地等一系列特征归纳中药性能,感知药性,参照本草文献进行比对,增加学习兴趣。物从其类,同形相趋,同气相求。“皮以治皮,节以治骨”“子能明目”“蔓藤舒筋脉,枝条达四肢”。《成药便读》中以“皆用皮者,因病在皮,以皮行皮之意”说明药用部位与疗效的关系。

3 基于病案分析,强化病机—法象药理—组方一体化象思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象思维分析模式一以贯之,形成了理—法—方—药一体化的动态整体观,从基于藏象经络等的病理到气味、升降浮沉等的认识无不贯穿这一点。如“桂枝气味俱轻,故能上行发散于表”“肉桂下行而补肾,此天地亲上、亲下之道也”。麻黄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其中,麻黄中空外直,宛如毛窍骨节,故能祛骨节之风寒,从毛窍而出,为卫分发散风寒之品;桂枝枝条纵横,宛如经脉系络,能入心化液,通经络出汗,为营分散解风寒之品;杏仁为心果,温能助心散寒,苦能清肺下气,为上焦逐邪定喘之品;甘草甘平,外拒风寒,内和气血,为中宫安内攘外之品。此汤入胃,行气于玄府,输精于皮毛,斯毛脉合精而溱溱汗出,在表之邪,其尽去而不留,痛止喘平,寒热顿解,不烦啜粥而籍汗于谷也。基于象思维药性论述精当,深入浅出,值得认真体会。

4 结合现代中药研究成果佐证、验证“药象”理论

“药象”理论的发展有严格的理论逻辑基础,也被现代药学研究部分验证,如中药丹参色赤,表面颜色的色度与丹参酮类成分具有相关性。中药化学、中药药理、中药分析等学科的发展为“药象”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依据。在中药学类课程教学中适当加入相关研究成果,可突出“药象”理论的科学性、时代性。

5 结合“药象”理论判断未知药用植物功效

为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开展野外药用植物体验教学,依据色、形、质、生产环境推断某一植物的药性。如岭南地区多藤本植物,根据外观、颜色、口感初步判定植物性能,加深学生对未知植物的感性认识。对植物不同部位(叶、果、皮、子等)功效的介绍,体验中医药性能差异细化的特点。

基于“药象”理论的中药学类课程教学要分层次,如物态之象、属性之象、本原之象、规律之象,思维路径遵循立象以尽意;得意而忘象,依象而思虑;据象以辨证,据证而识“药象”等几个步骤,最终实现据“象”而“思”[3-4]。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象思维对中药药性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功效等的影响,运用象思维的方法类推其性味、归经,有目的、有方向地验证。由于药象理论存在一定的认识缺陷,因此在认识推导中药药性时应注意避免。

中药学类课程理论性较强,“药象”理论易陷入机械、表面的困境,教师要有较深厚的中医药功底,方能熟练驾驭。笔者综合应用上述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促进了中药学类课程教学质量提高。

猜你喜欢
中药学中医药中药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