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芝,宾映初
(长沙卫生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政府工作报告里首次提到“工匠精神”。实施“一带一路”倡议,需要弘扬“工匠精神”;打造中国品牌,成为制造强国,呼唤“工匠精神”。高职院校是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主阵地,是培养千千万万劳动大军的摇篮,因此,新时代的高职院校加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极为重要。本文拟从“工匠精神”的内涵、意义出发,探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策略、路径。
鲁班、黄道婆是我国古代优秀工匠的代表;同仁堂倡导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理念,充分体现了近代“工匠精神”。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新时代,现代工匠具有新的使命和责任,“工匠精神”也被赋予新的内涵。
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1]。换句话说,“工匠精神”是追求卓越的创新创造、精益求精的品质特征、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工匠精神”,一是对职业的敬畏和挚爱;二是对产品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三是内心的执着与坚持;四是创新[2]。有句古语对于“工匠精神”给予了很好的诠释: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工匠精神”体现的是对于职业操守的坚持。工匠的最高价值是“精工”,不是“厚利”,是对技艺和品质精益求精的追求。“工匠精神”是个人对职业的一丝不苟,对卓越与完美的崇高追求;是集体对品牌的塑造和核心价值的凝练;是国家对教育和社会发展的体系性构建[3]。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工匠”与“工匠精神”似乎已经远离我们而去,似乎不再需要,也寻找不回。但是,实现民族复兴,需要千千万万具有现代“工匠精神”的能工巧匠。作为优秀的职业文化,“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满足时代需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现代“工匠精神”促进社会文明。实现中国梦,既要有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也要有精神生活的极大提升,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工匠精神”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敬业”要求高度契合,“工匠精神”的培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匠精神”有利于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第二,现代“工匠精神”提供前行动力。我国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但我国还不是制造业强国,产品质量整体不高,整体形象不好,就是因为缺乏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我国要成功实现中国从全球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跨越,就必须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为我国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三,现代“工匠精神”创造企业利润。市场经济,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表现是品牌经济,而实质是文化经济。品牌形象也就成为一种可经营的企业资本,品牌形象能够带来价值的增值。在企业品牌形象塑造和品牌资本创造过程中,“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不可小觑。“工匠精神”体现企业品牌内涵,有利于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也就能为企业品牌资本价值增值[4]。
第四,现代“工匠精神”引领职业素养。现代企业职员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工匠精神”与拥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一样重要。现代企业,要学会尊重职员的个人价值、挖掘职员的职业潜能、促进职员全面发展、培育职员的现代“工匠精神”,从而引领职员提升精神追求和职业素养,实现个人梦想。
第五,现代“工匠精神”助推职教发展。职业院校强化现代“工匠精神”的培育,必将促进学校自身教学理念、教育内涵的创新提升,促进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力资源需求有效对接,确保学校发展方向、方法正确,促进学校发展,促进职业教育良性发展。
“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从古至今,“工匠精神”一直都在改变着世界。热衷于技术与发明创造的“工匠精神”,是每个国家活力的源泉,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也正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
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任务。高等职业院校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与企业发展、科技进步密切相关。重振我国社会的“工匠精神”离不开高职院校对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也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也要求高职院校本身具有“工匠精神”,把教书育人作为最高价值和精神追求。
高职学生缺乏职业自信,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较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在选择专业时,对自身实际和专业情况了解不够,自身职业定位不清晰,或者是听从父母的安排选择专业,进入学校学习后,由于缺乏对所选专业的兴趣,被动学习,容易产生倦怠。目前“90后”“00后”进入大学,他们知识面广,善于接受新事物,但同时又受社会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影响,只学习他们认为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对思想品德修养、人文素养等不重视。此外,高职学生中不乏多才多艺的人才,但部分学生集体观念淡漠,并不乐意参加集体活动或者展示才艺。除参加学校安排的课程学习之外,对学校安排的其他活动兴趣不高。部分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认为班级事务是班干部的事情,没有服务意识。因此对高职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育十分必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各专业中不乏表现优秀的学生,例如学习成绩优异、技能大赛表现突出,或是职业发展良好的毕业生,在业内深得单位领导或同事高度评价,在本专业中发掘1~2名优秀毕业生树立榜样,可以请这些“榜样”对学生进行经验交流,也可以进行“一对一”交流,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由优秀的专业课教师担任班导师,可以从专业角度引领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找到自身特点与专业的契合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职业自信,同时将“工匠精神”融入课堂,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辅导员加强思政工作,通过平时观察,与班干部和个别学生谈话,及时掌握班级同学的思想动态,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在工作中,也充分体现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第一课堂主要指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的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从教学内容上看,它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它无须考试,但又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从形式上看,它生动活泼、丰富多彩。通过开展有专业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工匠精神”。打破原有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的评价机制,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成绩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将“工匠精神”作为第二课堂成绩的重要考核指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工匠精神”。
深化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相适应、产教学同“工匠精神”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培养其精益求精、严谨求实、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的精神。
“工匠精神”是升华后的职业精神,是一种“志于业”的信仰,学生在“工匠精神”的熏陶下,在“工匠”荣耀的影响下,将会更为自觉地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做好本职工作。工于专技的职业追求是“工匠精神”的精髓所在,在职业追求的驱使下高职学生才能真正地做到“乐于业”,由此更加工于专技、忠于岗位。善于创新的职业品质是“工匠精神”的核心所在,新工匠的现代特质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掌握新技术,善于创造新的生活方式。
高职院校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是时代的要求,是历史赋予的使命。通过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企业提供更具职业信仰、职业追求、职业品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可以为企业的科学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