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佳文,周 艳,梁宗敏,汪 羽,陈 铭,姜 敏,赵春明,季文祥,马丽丽,吴 健
(泰州市人民医院,江苏 泰州 225499)
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医疗机构、医学检验实验室、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安宁疗护中心对社会资本逐步放开,医联体、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家庭医生签约制进一步实施,我国分级诊疗制度变得更加清晰、科学及合理,医疗资源的重新分布成为一种趋势。而地市级医院的门诊量及住院病人的分流将会影响其医院效益,这就要求地市级医院进行转型[1,2]。地市级医院承担区域内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务,承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代表该地区医、教、研发展方向和医疗技术水平。从医院的发展以及医改的目标来看,地市级医院向临床研究型医院转型是一种必然趋势[3,4]。
泰州市人民医院从2014年起,启动医院从临床型向临床研究型的转型发展,医院的医、教、研取得了质的变化。本文通过分析医院转型发展带来的医疗质量变化,总结实施医院向临床研究型转型发展的路径,以期为分层次有规划地推进医院向研究型医院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2003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姜昌斌等[5]在《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发表的“科教兴院创办研究型医院”一文中首次提出“研究型医院”的概念。随后,国内数十家大型医院先后提出建设研究型医院的目标。至2011年,建设研究型医院被国家多个部门联合确定为国家指导医院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6]。
创建研究型医院是医疗体制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和必经之路。研究型医院是以新的医学知识和新的医疗技术的产生与传播为使命,坚持临床与科研并举,在自主创新中不断催生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成果,推动临床诊疗水平持续提高,为医疗卫生事业和人类健康做出重要贡献的一流医院[7]。
实现内涵转变要实现技术应用向技术产出的转变,并积极探索转化医学的长效机制。泰州市人民医院以分级诊疗、DRGs为推手,促进临床工作向“急危重症”“疑难病症”倾斜,实现病种优化;建立MDT多学科联合诊治模式,建立全院规范化、一体化的诊治体系;建立跨学科联合科研团队,形成全院共享型科研体系;鼓励学科建设前沿化,建立重点科研项目创新评价体系;发展转化医学,实现科研与临床深度融合。梳理完善质量管理制度流程1368条后,新增制度215条,修订制度627条,废除制度24条。建设学科量化考核和学科发展规划制度,对专科能力进行评估,创建阶梯式学科。
通过技术转型、多中心建设,泰州市人民医院构建了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优先开展限制类技术为疑难疾病诊治提供保障;鼓励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开展与专利申请;创建国家及区域救治中心;打造区域影像、病理、检验检查中心,建立区域性样本库;加强临床研究型人才培养,形成阶梯性梯队人才;建成大数据网络平台,形成共享的信息网络系统[8],规范数字化医院。
2.3.1 构建SMART原则下的医务管理
通过组织架构、流程、核心制度、绩效考核等要素,建立标准化信息化平台,充分利用管理工具,明确医疗、科研、教学等各个方面的运行流程和标准,便于督促和考核[9]。对医院的服务、“三合理”、检验检查、慢病管理、特殊诊疗进行考评指标规范以及周期性PDCA分析(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处理),这些都需要在SMART原则(Specific具体的,Measurable可衡量的,Attainable可实现的,Relevant相关的,Time-based有时限的)下进行,才能构建有效的PDCA链,让医院得以持续改进。
2.3.2 构建JCI标准下的医疗质量管理路径
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CI)是医院服务与管理的最高水平认证机构[10],要求医院以患者的安全为目标,构建医院运行质量和安全项目管理体系,制定中长期规划,以自主创新的科学研究推动临床医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科研管理效能[11]。为了与JCI目标相一致,泰州市人民医院贯彻执行临床路径,三级、四级手术比上升、平均住院日的下降、患者满意度提高,还对医院的薄弱环节进行梳理,并进行定期总结、分析、整改,形成以患者安全与满意为目标的医院能力建设。
2.3.3 构建SOP流程下的核心制度管理模式
质量管理是研究型医院建设的核心,而构建一整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其前提和保证。18项核心制度的落实需要进行以科室为单位的细化,泰州市人民医院建立全院统一的SOP流程(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即标准作业程序),将临床路径管理目标化、危急重症救治时间节点化,提升了三级、四级手术比,大力发展微创、再生、智能医学,不断提高高层次的医疗质量水平[12]。建立临床诊疗评价体系,围绕诊断符合率、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I类切口抗生素使用合格率、病历处方合格率、床位使用率、日间手术开展率、平均住院日、基础护理合格率、不良事件上报等指标建立可操作质量评价指标,创新质量考核方法。定人、定岗、定环节、定操作,定期考核,动态管理。提升医疗质量安全管控的水平。
2.3.4 构建MDT模式下的重点专科与学科建设
建设临床研究型医院需要一定数量的高素质人才以支撑研究型科室的发展,而研究型科室的多少代表医院整体技术水平。因此,构建高层次的研究型科室是建设临床研究型医院必要条件。地市级医院要发展研究型科室,就需要创造条件、引进人才、加大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制定标准、明确方向,量化科技成果,最终形成自己的特色。但任何医院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人才紧缺的瓶颈。可以利用人才共享,建立MDT模式(Multiple Disciplinary Team,即多学科协作)下的重点专科与学科建设方案[13],瞄准国家重点、省重点、市重点阶梯式推进,确定医院攻坚性课题团队和创新性课题团队,确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省市科学进步奖(含引进奖)。以科研带学科,以学科带专科,以专科带亚专科,以基础学科带临床,实现多学科兼容的重点专科推进,使学科在高层次综合发展,深层次专业发展。以重点学科为龙头,建立优势学科群,以疾病诊治为链条,联合带动相关学科建设;以重大课题攻关为纽带,提升学科建设的品质。通过研究型科室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医院学科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泰州市人民医院建成了省重点专科10个,市重点专科27个,2018年再完成3个省级重点申报,7个市级重点申报,实现市级重点专科全覆盖。
泰州市人民医院构建了多学科联合综合平台,逐步构建胸痛中心、卒中中心、急救创伤中心、孕产妇急重症救治中心、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中心。通过建设发展,各综合救治平台取得了较大成绩。其中2016年胸痛中心建设完成205例PPCI,同期增长37%;卒中中心静脉溶栓45例,同期增长近3倍,溶栓率达到13.6%,特别是动静脉桥接取得零的突破,全年完成4例动脉取栓。吴阶平泌尿外科中心的业务收入、病人收治、手术量增长率分别为24.59%、24.69%、22.3%;2016年年中顺利开展了钬激光治疗新技术,通过优势品牌的建设极大提升了医院品牌。
泰州市人民医院与中国医药城领先的科研平台进行了技术合作,建设特色诊疗技术基地,经过紧密调研提出“一基地六中心”建设方案,成为省、市重点建设项目。
泰州市人民医院制定了《省级质控信息上报制度》《质控信息上报管理办法(试行)》,规范上报流程。全院各受控专科省级信息上报整体质量较2015年明显提高,及时性为92.4%,准确率为85.7%,较2015年同比分别上升0.7个百分点和14.6个百分点;每月省级信息上报率100%。胸痛中心通过了美国V5认证,检验科通过IS15189认证。
泰州市人民医院不断挑选优秀的临床年轻骨干人才进入优化培养机制,大力引进人才,并将外来引进与本土培养相结合,进一步完善青年临床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启动青年护理创新人才培养,加快护理创新人才的建设,以促进医院护理学科的发展。组织编制青年管理人才培训规划(2016-2020),分步实施,逐步推进,进一步提高医院行政管理水平和能力。医院给予人才培养配套资金支持,其科研、论文、成果占全院总数的2/3左右,人才培养取得巨大成绩。
临床研究型医院是医院发展的新型模式,也是医院管理的创新理论,值得积极探索与实践。然而,医院受发展背景和自身条件限制,在向临床研究型医院转型发展探索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大多数医院重临床、轻科研,科研经费投入较少;医务人员医疗任务较重,花费在科研方面的精力不足;医院专职科研人才队伍发展不足,科研人力资源匮乏;由于科研平台建设不足、科研平台水平不高等问题,科研转化率有待提高。
在向临床研究型医院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医院应积极转变发展观念,医、教、研全面发展,建立完善分级诊疗、有序就医的规范体系,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减轻医务人员对于常见病的诊疗任务;加大对临床科研的投入,调动科研人才的积极性;吸引科研人才,引进优秀人才,建立专职临床科研队伍,促进基础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加强科研实验室建设、学科发展,推动医院向临床研究型持续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