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琴,陈晓倩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0)
“互联网+”推动了大学生创业教育改革,大数据时代对大学生创业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创业教育成为国际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新领域。201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高等学校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贯穿人才培养全程。2012年8月试行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和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进行了统筹和全面部署。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强调“面向全体”和“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提出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进入新阶段。
创新创业教育(简称“双创”教育)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特色,贯穿人才培养全程。创新创业教育只有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才能体现其综合性和广泛性。目前,多数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不成体系、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等问题。
结合时代要求、政策导向及行业发展需要,为促使学生转变理念,我院对高职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行探究,并在特色专业——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加以实践,初步形成高职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模式,效果理想。
(1)师生“双创”教育理念存有偏差,对“双创”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一些人认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提出的口号,创业只是一种商业行为,这种对“双创”教育的片面理解,导致师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
(2)思想保守,自主创业意识不强。医学生大多具有较强的专业归属感,职业忠诚度高,以从事医疗卫生工作为荣,自主创业意识不强。他们思想相对保守,认为只能从事与医学相关的职业。医学院校教师多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不重视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培养,影响学生全面发展。
(3)专业性强,创业门槛高,缺乏指导。学校没有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脱节。医疗卫生行业专业要求高,就业渠道相对单一,因此毕业生创业很难与所学专业有关。
(4)学习负担重,业余时间有限。医学专业要求从业人员严谨、细致,学生学业压力大、负担重,业余时间有限。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医学生的思维模式、创新能力及职业发展路径都有固定化、模式化倾向,加之社会强调医学“除人类之病痛”的功能,不仅不能鼓励医学生创业,无形中还产生了阻力,不利于创新创业精神培养。
我校在高职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路径方面积极探索,以校级特色专业——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为例,进行了一些尝试。
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师生互联网思维。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理念贯穿课程设计全程。结合专业特点,突出课程“意识培养+知识普及+体验实践”的教学功能,设置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以在校学习活动为主线,以医学生成长规律和校企共育创业能力为依据,分阶段、有步骤地开设理念性基础课、技能性重点课、实践性项目课。不断开发适合学生的课程内容与实践案例,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避免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
我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利用学校项目化课程建设契机,对核心专业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造,根据临床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教学情境和教学内容,通过项目化教学使学生具备完成康复治疗师岗位工作任务能力,夯实基础。通过参加湖北省康复年会、宜昌康复年会、关节康复国家级继续教育培训等活动学习行业前沿知识,把握行业发展方向,并在专家指导下调研宜昌地区养老市场。
康复社团是我校优秀社团,在为福利院和残联康复机构提供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学生增强了专业认同感和行业归属感,认识到要用自己掌握的技能为有康复需求的人解决困难,帮助他们回归家庭、回归社会。通过开展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技能比赛、康复有书共读等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能力和知识水平,培养面向基层医院、卫生服务中心和残联康复中心的康复治疗师。
我校师生积极参加第一届、第二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撰写养老创业计划书,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2016年,在“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中,我校养老志愿服务团队指导教师陈晓倩指导的项目——创业社区居家养老,荣获湖北省赛区三等奖。
在专业建设的同时搭建实践平台,使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构建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平台,并进行资源配置。充分整合校内资源,针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需要进行改革,以专业群资源共享的方式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发挥实训基地优势,拓展其创新创业教育功能;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发挥地方政府或行业资源优势,争取政策支持,鼓励师生融入地方特色产业和创意产业发展,拓展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社会实践和实习课程体系,通过实践活动,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在实训教学、实习见习、毕业考核和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申报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使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发挥协同育人功能。拓宽渠道,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创业辅导、运营指导、金融服务等。
以社团活动为项目载体,分类组建创新创业型社团,每个社团配备一名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指导教师;以医疗科技创新活动或竞赛为项目载体,每个项目配备一名或若干名指导教师,跨专业组建师生共同参与的项目团队,可采用教师指导、学生合作开发的模式,教师带领学生开展项目研究;组建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选拔在各类活动中表现突出,有一定潜质的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提高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指导的针对性。制定鼓励学生创业的政策,激发学生创业欲望;设立创业基金,提供资金支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如创业设计大赛等,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如义诊活动、商务促销、社区服务、结对扶贫、模拟创业等,对原有专业实习范围进行扩充,使学生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增强创新创业能力。
教师创新创业思维培养是创新创业模式构建的重要环节。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教师,只有让教师认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才能使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课程间的融通及立体化教学,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发展空间,推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不仅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学校未来发展着想。将社会调研、专业领域信息数据整理、行业发展分析、案例剖析等纳入课程学习内容,使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在实践活动中梳理出体现专业背景、符合市场需求、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拓展方向和创新创业方向;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实训室、走入企业,将实训教学与产品研发、课题研究等相结合,提升技能水平,夯实学生创新创业发展基础;引导学生依托专业社会服务平台、专业技能与创新创业竞赛、创业孵化园等平台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形成“专业技能+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素质拓展”的综合体验链。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有助于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形成创新思维,促进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方式,进行精细化教学设计。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能够促使教师不断学习学科前沿知识,紧跟行业步伐。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学全程,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突出创新创业教育的广泛性和普及性,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程。树立开放、发展、多样化和创造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使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而且形成创新思维,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向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创业辅导及投、融资支持,推动大学生创业项目快速成长。最大限度利用校内、校外实训资源,促进校院合作。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在未来寻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