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颈性眩晕临床研究

2018-03-03 02:54周桂桐张选国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颈性督脉椎动脉

席 莉,周桂桐,张选国

(1.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03;3. 陕西省中医医院,陕西 西安 710003)

颈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的眩晕之一,临床常见症状眩晕、视物旋转、行走不稳,严重者伴恶心、呕吐、不敢睁眼等。由于年轻人长时间使用电脑、手机等,颈性眩晕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严重地影响了年轻患者的工作、生活等[1-2]。目前对于颈性眩晕尚无有效疗法。笔者采用针刺联合眩晕灵汤剂口服治疗颈性眩晕患者50例,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陕西省中医医院2015年7月—2016年6月在眩晕专病科门诊和住院就诊的颈性眩晕患者100例,均符合依据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眩晕诊治专家共识》[3](2010年)西医诊断标准,患者有眩晕、视物旋转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恶心、呕吐,且这些症状在颈部活动时加重;颈椎X射线片显示患者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椎间孔变小(部分患者可见颈屈异常或者椎骨移位)或椎间孔压迫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颈椎椎体排列不整齐且有压痛;经颅多普勒彩超(TCD)检查显示患者椎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照《实用中医内科学》[4](第2版),主证见眩晕,面色白、心悸乏力、舌淡脉细,舌底静脉迂曲。病例纳入标准:①符合本研究确定的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患者年龄18~75岁,性别不限。排除其他类型颈椎病患者,严重的心肺肝肾等功能不全者,妊娠期患者,哺乳期患者,针灸部位有创伤或者溃疡者,已接受其他治疗措施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42.88±8.24)岁;病程(12.50±1.32)个月。治疗组男23例,女27例;年龄(43.18±7.98)岁;病程(11.98±1.37)个月。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情轻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30003)口服,1片/次,每日1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行针刺治疗联合眩晕灵治疗。主穴选择风府、风池、百会、颈夹脊穴、大椎、绝骨、后溪;配穴选列缺、阳陵泉、三阴交、申脉,辨证配穴:气虚血瘀证加膈俞、肾俞、足三里。针刺手法:患者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常规消毒所有针刺穴位,用华佗牌一次性不锈钢1.5~3.0寸毫针,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进行针刺。得气后提插捻转1 min,间隔15 min行针1次,全部穴位留针30 min,每日1次;眩晕灵由黄芪、当归、川芎、赤芍、天麻、丹参等药组成,上药水煎2次合400 mL,分2次服。2组患者均治疗14 d。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评价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西医体征量表积分,采用多普勒超声仪检测患者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舒张末期峰值流速(VD)、收缩期峰值流速(VS)、峰值平均血流速度(VM)、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

2 结 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西医体征量表评分比较 2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西医体征量表积分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上述积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西医体征量表积分比较分)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超声结果比较 2组治疗后VD、VS、VM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RI、PI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上述指标改善情况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3 讨 论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彩超结果比较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针刺疗法是临床治疗颈性眩晕的方法之一,具有活血化瘀、调和气血、通经活络之效。在各种临床针刺疗法中,以辨病取穴、辨证取穴、循经取穴以及局部取穴为取穴原则。针刺作为中医学的一种治疗方法,应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基础,与“病-症-征-位”相结合选穴。循经取穴依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主要用于确定主穴,本研究中主穴包括风府、风池、百会、颈夹脊穴、大椎、绝骨、后溪。头顶之上,惟风可到,风府、风池散风通关,为祛风要穴,主治一切风症。现代研究更是表明针刺风池可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百会穴是手足阳经交汇之处,能够贯通诸阳各经,且百会穴位于脑部,其气接于脑部;大椎穴是人体诸阳经以及督脉交汇之处,能够调节督脉以及六阳经经气;颈夹脊穴伴太阳经、督脉而行,针刺作用下能调节督脉及太阳经经气,从而调和阴阳。大椎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可温阳解痉、调节手足三阳、督脉经气运行。绝骨乃“足三阳之大络”,能够联络足三阳经脉,从而振奋阳气;又为少阳主枢,调畅气机;从而使气充血运。后溪为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而督脉“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与颈夹脊穴远近取穴结合,共同调节督脉及太阳经经气。针灸上述穴位不仅可调整督脉气血运行,同时可以激发诸阳经之气,具有安神定眩等作用,此外,还具有调节机体体液免疫功能之效,促使机体5-羟色胺、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分泌,改善局部血流量以及血容量,改善椎-基底动脉的供血。局部取穴法主要用于甄选配穴,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对穴位断层解剖研究的不断深入,局部穴位所对应的深层次结构逐渐明确,因此,局部取穴也是临床影响各类针刺疗法的重要因素之一。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四总穴之一,可以宣畅经气,通调任脉。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之合穴,有疏肝、平肝、泻肝之用;又为八会穴之筋会;可以舒筋活络,缓解颈部肌肉紧张疲劳状态。三阴交为足部的三条阴经中气血物质交汇之处,故针刺三阴交可以调理肝、脾、肾三脏,可改善元神之府功能。申脉与后溪相配伍,疏通经络气血,使手、足太阳经远端经气直达病所。针刺上述穴位可以直达椎动脉及其周围组织,改善椎动脉血管扩张、改变局部循环以及新陈代谢速率,改善局部组织水肿,改善局部炎症以及椎动脉压迫,改善临床症状[5-8]。眩晕灵由黄芪、当归、川芎、赤芍、天麻、白术、半夏、川牛膝、丹参、银杏叶、益母草、葛根等药组成,具有益气健脾、活血祛瘀之功效,主治脑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颈椎病、脑萎缩等引起的眩晕,头昏,头痛,头闷,恶心呕吐,肢体麻木,耳鸣,颈、项、肩强直疼痛等病症[9-10]。此方重用黄芪,补中益气,使气旺则血行,血行则瘀去络通,使祛瘀不伤正,为君药;丹参、当归活血化瘀又不伤血;川芎、赤芍助当归活血祛瘀之力;气虚则运化无力,膏粱厚味变生痰瘀,痰瘀内停又进一步导致气虚,故用半夏燥湿化痰;天麻质润多汁,能养血熄风,为治眩晕之要药;白术益气健脾,能治生痰之源;葛根、银杏叶有活血解痉之功,共为臣药。佐以川牛膝补益肝肾,引火下行,益母草活血利水,入心、肝二经,其与川牛膝配伍既可引血下行,又可使瘀热之邪从尿道而出。上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活血化瘀之功。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西医体征量表积分、VD、VS、VM等水平均明显高于本组治疗前,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RI、PI水平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针刺结合眩晕灵治疗颈性眩晕,不仅临床效果更显著,而且安全。

[1] 柯尊华,王静怡. 颈椎病流行病学及发病机理研究进展[J]. 颈腰痛杂志,2014(1):62-64

[2] 王玉华,杨建. 中医药治疗颈性眩晕研究进展[J]. 河南中医,2014,34(2):362-364

[3]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眩晕诊治专家共识[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5):369-374

[4] 王永炎. 实用中医内科学[M]. 2版.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426

[5] 桂清民,孙德礼,李刚. 针刀松解配合整脊对椎动脉型颈椎病X线片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7):949-952

[6] Duffield JS,Forbes SJ,Constandinou CM,et al. Selective depletion of macrophayes reveals distinct,opposing roles during liver injury and repair[J]. J Clin Invest,2005,115(10):57-65

[7] 高峰,占道伟,陆海娟. 热敏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J]. 中华全科医学,2015,13(8):1344-1345

[8] 闫远杰,暴宏伶,殷振瑾,等. 通络醒脑针法联合砭石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8例临床观察[J]. 中医杂志,2015,56(23):2026-2029

[9] 席莉. 眩晕灵配合西药治疗气滞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60例[J]. 陕西中医,2014,35(8):1020-1021

[10] 张选国. 眩晕灵治疗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 陕西中医,2016,37(2):172-174

猜你喜欢
颈性督脉椎动脉
鲍远程从督脉论治脊柱疼痛经验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从“阴中求阳”论治“督脉生病”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基于热扫描成像系统探讨易筋经“托天桩”对阳虚质督脉红外热成像的影响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近况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