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如武,常虹,白帆
(广州市海珠区中医医院 康复医学科,广东 广州 510220)
脑卒中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其致死、致残率较高,存活患者由于神经功能损伤,多数存在不同程度偏瘫,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如何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生活活动能力,促进其运动功能恢复,是脑卒中康复治疗的关键[1]。抗阻运动与有氧运动是临床常用康复手段,本研究探讨了两种运动方式联合运用于脑卒中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1月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患者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44~72岁,中位年龄58岁;34例为脑梗死,11例为脑出血。观察组患者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龄47~73岁,中位年龄60岁;32例为脑梗死,13例为脑出血。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审查并批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首次发病者;符合脑卒中偏瘫诊断标准[2]者;意识清楚,无交流障碍者;患者对本研究知情且同意者。排除标准:精神疾病患者;肢体残缺者;病历资料不全者;重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者;合并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者。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良肢位摆放、翻身训练、关节被动训练、起坐训练、行走训练及日常生活训练等。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同时,结合抗阻运动和有氧运动,抗阻运动具体为:包括上下肢运动,上肢运动主要应用弹力带,行划船姿势、肩外旋外展及反向飞鸟转动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坐姿或站姿进行;下肢运动主要为单腿斜上拉、支撑及转动,3次/周,30 min/次。有氧运动具体为:采用四肢联动法,对患者上下肢进行环转运动,对于患侧肌力<3级者,通过健侧对患侧予以带动,指导患者进行健侧下肢踩踏,上肢前伸,对膝关节稳定性予以保持;患侧肌力≥3级患者,患侧可通过对健侧予以带动,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在医护人员协助下进行踏车、散步等运动,3次/周,30 min/次。两组患者均以8周为1个疗程,运动训练强度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循序渐进,每次训练当以患者可耐受为度。
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简式Fug-Meyer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FMA)对患者运动功能予以评价,量表共包含33个项目,满分66分,分数越高,肢体运动功能越好[3];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对患者生活活动能力予以评价,量表共包含10个项目,满分100分,分值同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呈正相关性[4];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
应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中位年龄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患者FMA及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FMA及AD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干预后,两组患者FMA及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活动能力情况比较 (±s,分)
表1 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活动能力情况比较 (±s,分)
组别 例数 FMA ADL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45 45.24±7.2656.32±5.7158.67±8.5274.84±7.35对照组 45 44.89±7.1451.45±5.6258.41±8.2569.81±7.40 t值 0.231 4.078 0.147 3.235 P值 0.818 0.000 0.883 0.002
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2.22%(1/45),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3.33%(6/4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例
脑卒中是危险性极高的急性脑血管疾病,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方式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脑卒中发生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功能卫生问题[5]。脑卒中致残率极高,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150万例,存活患者中,有近80%遗留不同程度偏瘫[6]。偏瘫对患者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且会给家庭带来较大负担,如何改善偏瘫患者生活活动能力,成为康复医学研究热点。
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7]。有研究指出,通过康复训练,可对脑卒中患者半暗带进行刺激,使脑组织残余细胞兴奋性得以增强[8]。有国内外学者认为,脑卒中患者进行侧枝循环轴突-突触训练可促进部分缺损的神经功能恢复,并使肢体运动功能得以增强[9-10]。有氧运动作为一种耐力性运动,可增加脉搏输出量,快速、有效将氧传输至身体每个部位,增强机体功能。有研究发现,脑卒中患者进行有氧运动,可使运动功能得到提升[11]。抗阻运动可增强肌肉力量,并能减轻痉挛,对高反应性牵伸反射也具有抑制作用,已被证实是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重要方法之一。
有报道证实,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应用抗阻运动、有氧运动,能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改善[12]。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FMA及AD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提示抗阻运动联合有氧运动能明显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同相关文献报道相符。有报道表明,脑卒中患者由于运动功能下降,可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关节活动受限以及肌痉挛等并发症,不利于预后。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此结果提示抗阻运动联合有氧运动在并发症预防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抗阻运动联合有氧运动,可有效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改善生活活动能力,并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1]周坤, 王丽, 李惠玲, 等. 抗阻与牵拉训练改善慢性脑卒中患者活动功能的效果研究[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7, 23(9):1220-1224.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康复学组,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办公室, 等. 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2, 18(4): 301-318.
[3]赵文汝. 临床神经训导康复治疗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212-213.
[4]李小峰, 陈敏. 改良Barthel 指数评定量表的设计与应用[J].护理研究, 2015, 29(13): 1657-1658.
[5]区洁崧, 陆少欢, 左杏梅, 等. 有氧联合阻抗运动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海南医学, 2016, 27(19):3209-3210.
[6]姜长豪. 有氧联合阻抗运动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 21(3): 12-14.
[7]鲁婷婷. 有氧联合阻抗、平衡运动对脑卒中后非痴呆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 2016, 28(16):68- 69.
[8]郝书婕, 朱帆, 张敏, 等. 抗阻运动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生活质量影响的Meta分析[J]. 山东医药,2017, 57(24): 71-74.
[9]于熙滢, 周大亮, 戴海鹏, 等. 有氧运动联合抗阻运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微循环及梗死面积的影响[J].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5, 14(2): 114-119.
[10]Severinsen K, Jakobsen JK, Pedersen AR, et al. Effects of resistance training and aerobic training on ambulation in chronic stroke[J].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2014,93(1): 29-42.
[11]罗智敏, 李容, 赵华云, 等. 抗阻训练联合有氧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4, 17(13): 1490-1494.
[12]周大亮, 于熙滢, 魏林, 等. 有氧运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改善研究[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 18(7):702- 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