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2018-03-03 01:37王文芳
中国医学工程 2018年1期
关键词:全血氯吡格雷

王文芳

(河南省太康县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河南 周口 461400)

脑梗死是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1-2]。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常用方法包括抗凝、溶栓及抗血小板等,但单独使用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本病,治疗效果较差,增加病死率。因此寻求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具有重要意义[3]。故本研究将探究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9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52 例。观察组患者,男27例,女25例;年龄36~68岁,中位年龄49岁。对照组患者,男25例,女27例;年龄35~69岁,中位年龄48岁。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入选及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自愿加入本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无严重的脏器疾病者;符合疾病的相关诊断标准[4],并经CT确诊者。排除标准: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治疗依从性较差者;存在沟通障碍者。

1.3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口服拜阿司匹林片(德国拜耳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治疗,100 mg/d;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加服氯吡格雷片(法国Sanofi Clir SNC,国药准字H20150258)治疗,75 mg/d,3周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连续治疗2个疗程。

1.4 评价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液5 ml,使用血小板分析仪检测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采用日本SA-600全血黏度仪检测两组患者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压积及血浆黏度。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美国)(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下降程度≥90%为显效;临床症状有所好转,NIHSS评分下降程度35%~89%为有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NIHSS评分下降程度<35%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观察两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比较

治疗前,对照组、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37.26±10.34)%、(37.31±10.36)%,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25,P=0.980);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为(31.26±8.69)%,显著高于观察组患者的(22.13±7.56)%(t=5.716,P=0.000)。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压积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压积水平均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P<0.05)。见表 1。

2.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4.62%(44/52),略低于观察组患者的96.15%(50/52);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情况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情况比较 (±s)

组别 例数 全血低切黏度/(mPa·s) 血浆黏度/(mPa·s) 红细胞压积/%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2 14.26±3.52 10.26±1.87 1.83±0.36 1.18±0.27 54.67±10.43 44.23±7.41观察组 52 14.31±3.49 7.24±1.72 1.84±0.38 0.78±0.20 54.71±10.39 32.54±8.44 t 值 0.073 8.571 0.138 8.585 0.020 7.506 P值 0.942 0.000 0.891 0.000 0.984 0.000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情况比较 例

2.4 两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用药期间,对照组出现1例皮疹、1例胃肠反应,观察组出现1例皮疹、3例胃肠反应;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5%(2/52),略低于观察组患者的7.69%(4/52)(χ2=0.177,0.400)。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相关研究表明,血小板聚集率增高和血液流变学异常是参与急性脑梗死发病的关键因素[5]。因此,有效降低血小板聚集率与改善血液流变学对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6]。

拜阿司匹林属于非甾体抗炎药,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环氧酶产生,减少前列腺素的生成,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目的,能有效预防血栓形成[7]。但由于在患者体内吸收较慢,且血药浓度高时结合率相应降低,从而影响治疗效果。本品吸收后,大部分在肝内水解为水杨酸,且游离水杨酸及结合的代谢物从肾脏排泄,安全性较高[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压积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表明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水平、血小板聚集率及治疗效果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分析原因在于氯吡格雷属于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可选择性的抑制二磷酸腺苷与血小板受体相结合,从而抑制二磷酸腺苷介导的糖蛋白复合物的活化,并有效的阻断二磷酸腺苷引起的血小板活化,从而抑制因腺苷二磷酸(adenosine diphosphate, 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或非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9],并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细胞功能恢复,提高治疗效果。此外,其药效见效快,且残余药量从肝脏代谢,安全性较高[10]。故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且未见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有效的提高急性脑梗死治疗效果,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小板聚集率,且安全性高。

[1]卢丽敏. 氢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临床分析[J]. 陕西医学杂志, 2016, 45(12): 1671-1673.

[2]蒲应香, 邢成文, 李玉鹏, 等.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6, 11(2):161-162.

[3]高志强, 柏燕燕, 孔玉, 等. 氯吡格雷联合蚓激酶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原的影响[J]. 江苏医药, 2014, 40(14): 1707-1708.

[4]夏永梅, 于玲, 李兰君, 等. 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及拜阿司匹林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评价[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3): 337-339.

[5]梁茜茜, 张庆, 李莉, 等.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6, 32(16):1446- 1448.

[6]吴慧君, 左凤同, 刘辉, 等.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对伴有脑血管狭窄的脑梗死患者血清磷脂酸及脂联素水平的影响[J]. 医学综述, 2016, 22(12): 2390-2393.

[7]何凡, 夏程, 张景华, 等.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急性轻度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J].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4, 26(4): 5-7.

[8]代允义, 严鸣光, 姜波, 等.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6, 11(4):307-308.

[9]武钟毅, 王保爱.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有效性与安全性[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 13(3):366-368.

[10]祝小燕, 朱晓云, 周帅, 等.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负荷剂量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J]. 江苏医药, 2014, 40(22):2706- 2708.

猜你喜欢
全血氯吡格雷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曲美他嗪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
用模块化思维打造组织
全血超量采集原因分析及返工制备可行性分析
不足量全血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研究*
1例氢氯吡格雷致糖尿病肾病患者球结膜出血报告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
微量全血彗星试验检测电子制造业不同工种人群DNA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