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微微
【摘 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进行教育的主角是人,各项任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人。所以,为了扎实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国高校就必须围绕“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建立教学模式、思想教育方法、编制教育内容、制订教学目标,把学生视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笔者主要分析了“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建议。
【关键词】以人为本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方式创新
前言
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党中央便提出了“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并以此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核心指导思想。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后备军与接班人,高校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让大学生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各大高校应围绕着“以人为本”这一重要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使相关教学成果能够满足新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各项要求。
一、教育方向的三种转变
(一)由主客体教育模式向双主体教育模式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诸多要素之间的相互结合,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模式。在这诸多的要素当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是两个最为重要的组成元素。回顾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史,实质上存在两种相反的教育模式:以主体为中心的模式和以客体为中心的模式。然而,这两种教育模式都存在着一定的短板与缺点,最为合理的教育模式应是双主体模式。这种模式强调的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尤其是其中的受教育者,他不单单是教育的主体,更是自我教育的主体。所以,双主体教育模式实现了教育过程、受教育过程以及受教育者自我提升过程的相互结合与高度统一。在这种模式中下,教育者起到了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进步,甚至两者可以在某种条件下实现互相转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平等性、互动性及可转化性。高等教育发展到现在,更需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倡导以学生为本,大学生不仅仅是受教育者,更是自我教育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因此,当代大学生必须牢固树立起主体意识及自主学习意识,提升和实现自我价值,渴望受到关注与尊重,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及时转变自身的角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与兴趣喜好,充分调动起大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以及自我提升意识,在师生之间平等、真诚的交流当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向更深层次,更广阔的领域发展。
(二)由单向外部灌输向尊重学生个性的方向转变
列宁对当时的俄国工人运动的实际经验的总结形成了“灌输”的概念,这一理论在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出了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的是统一标准和规范模式,再用这种统一的标准及模式来要求所有的学生,忽视了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也掩盖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这种教育模式显然是需要摒弃了,因为个性才是大学生实现个人发展的重要资源,有个性的人才具有创造性与差异性。在这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努力创造学生能够表达个性的机会与平台,增强当代大学生文化素养、综合能力以及整体素质与全面发展。在教学活动中,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适度灌溉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学校外在教育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机结合,由从前的教师单向灌输向师生双向交流反馈的方向转变。在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使自己的个人愿望更清晰地表达出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全身心的投入于学习当中,逐渐培养起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提升思想政治的教学成效。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要将大学生看成是一个不断追求个人成长与进步、不断完善自身道德修养的个体。在这种基础上,才能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具备缜密的思维能力以及判断能力,从而获得较高的综合素质。
(三)从空泛抽象教育向具体务实教育转变
过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较强的封闭性、孤立性以及灌输性等特点,过度看重思想政治理论的科学性、规范性和知识性,学生们每天必须死记硬背那些枯燥乏味、脱离实际的理论知识,甚至单纯追求考试中的高分数。长期以往,学生渐渐忘记了学习的真正内涵与意义,更是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们还会对思想政治课程形成一种教条、僵化、古板、枯燥乏味的印象,甚至在内心当中对思想政治课程产生厌烦之感或者恐惧之感。以上原因,正是导致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果低下的重要原因。要解决这些现状问题,必须让思想政治教育摆脱掉以往那种抽象化、空洞化的教学模式,向具象化、务实化和生活化方向发展。建议各大高校在未来的思想政治理教学活动当中,尽量采用案例教学,针对社会上的某一热点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分析这些热点问题的社会背景及形成原因,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讲解。这样一来,不仅将同学们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课堂教学当中来,还加深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与同化效果,使最终的教学成果得到了大幅提高。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度分析与研究,使学生们充分掌握住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对身边事物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对现实生活产生更多的感悟,更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思想觉悟以及道德修养的全面提升。
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一)借助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如今,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它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舒适感,并且在教育领域出现了“互联网+教育”模式。高校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借助于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一项挑战,同时也是一项机遇,各个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善于迎接挑战、抓住机遇,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新媒体信息的多样化。错误的信息很容易干扰大学生的思想。许多大学生无法抗拒诱惑,导致更多的错误信息,最终为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带来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针对上述问题,各个高校要借助于新媒体提出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如,净化校园网络、网页,让不良信息远离高校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来调查高校学生的生活状况、学习状况,通过网络定期公布一些思想政治内容,鼓励学生正确使用多媒体技术,营造文明、和谐、健康的校园之风。
(二)构建以高校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高校需要建立以高校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根据高校学生真实的需求来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鼓励高校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这样才能够让高校学生真正地有所学习、感悟、收获。思想是行动的重要指南,高校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大学生的理念,欣赏大学生的生活态度,从受教育者的真实情况作为出发点,包容、尊重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其次,需要树立服务于大学生的教育理念,在以往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属于权威者、主导者,扮演者管理者、教育者的角色,存在单方面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问题,这样不仅无法达到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还会激发学生的叛逆心理,所以高校教师需要充分维护大学生的权益,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中提出了“在满足自身发展与生存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中,才能够发挥出人的主体性作用”,各个高校有有意识地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大学生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自主学习意识,包容高校学生的个性化差异。
三、结语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对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專业知识和文化素养,还要拥有健全的人格以及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与其他专业学科同行重要的位置上,指引当代大学生树立新的大学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充分利用和发挥好在校求学的这段宝贵时光,进行自我提升与自我完善,努力把自己塑造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管向群.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江苏高教,2004(6).
[2]赖荣珍.关于思想道德教育可接受性的思考[J].人大复印资料,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