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忠
作为出外谋生的游子,客居在乐亭这方水土,已近三十年。但初来时的感受,至今尚有着真切的记忆。
周围的人群,大事小情上都透着自然的热情和谦逊,彰显出民风的淳朴。而说话的语音腔调,却是一种陌生的悠扬,有时候甚至还要依赖普通话的“翻译”才能明白。这让我好生奇怪:同处冀东地区,全市方圆不过三四百里,口音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可偏偏这里就这么特殊,分明是方音语调的“孤岛”。
当年下村担任工作队员时,结识了一位会弹三弦的老徐先生。他自称是大鼓名家韩香圃的亲传弟子,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直到后来,有机会系统地了解本地的民间艺术,才知道韩香圃在曲艺界的地位。老徐和他的弟子把我们工作队的宣传内容连弹带唱,编成大鼓小段儿,由我录音后,用村里的大喇叭向大家伙儿播放。乡亲们都管这种形式叫“说书”,我才明白,说书、听书,不仅仅是指评书,在这里,俗称的就是乐亭的大鼓书。
在录音间隙交流时,我趁机求教老徐,为啥咱们这儿说话与邻近各个地方都不一样。据他介绍,乐亭县是河流冲积出的平原,向东、向南都是渤海,东北方向还有滦河流过,滦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就成了与昌黎的边界。海与河的分隔,把乐亭围拢成扇形的版图,以前只有正西和西北两个出口,“除了河海运输,乐亭与外界的沟通渠道,是极不便利的,这才形成我们这儿方音语调的特色。”
老徐还跟我说,配合我们的宣传录的这个小段儿,在术语上算作乐亭大鼓的“书帽儿”,其实是说长书、唱正曲儿之前加唱的。我又来了兴致,说哪天有时间了,请他们说一回大书。老徐连连拒绝,“大书?那得个‘个月七成的,甚至时间更长。中篇也得个‘十数八天的呢!”我急于了解大鼓的整体风格,便说那就来个片段。于是,我得以欣赏到正宗的乐亭大鼓《双锁山》:
“陈桥兵变言宋兴,南唐北宋起战争……”
我对老徐说,不对不对,我小时候在收音机里听过姚雪芬的乐亭大鼓,跟这个风格完全不一样。老徐告诉我,姚雪芬是王佩臣的弟子,他们的段子是叫过“乐亭大鼓”,现在为了与咱正宗的区分开,已经规范定名原来的叫法为“铁片大鼓”了。我说我也想学。老徐说,你的口音不对,你连乐亭话都不会说,唱出来不是那个味儿。我不服,我有唱歌的基础,不就是按着曲谱发音,“对调儿”就行呗?徐先生说此言差矣。乐亭大鼓的唱腔十分丰富,但它是从道白发展而来。而道白全部使用本地方言,尤其是一些特殊的腔调和土语,地方特色很是鲜明。外地人想要学唱,必须先得“正口儿”,也就是学说乐亭话,这样说唱起来,加上鼓板琴弦伴奏,才能字正腔圆,够味儿。还有咱们县的皮影戏,也得这样儿。
对呀!以前就听人说,乐亭人“说话就像唱歌”,拉着长音儿,很有音乐感,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怨不得这里能孕育出“三枝花”啊,大鼓儿、皮影戏,还有评剧的前身莲花落呢。我好像悟到了个中缘由。
后来,在一些典籍中,我了解到,乐亭大鼓最早源于本地有特色的民间小调“清平歌”。随着外地人口迁徙到这里,传入了“鼓子词”,乐亭先民结合本地的民俗风情,把一直传唱的清平歌、民歌俚曲、民谣及叫卖调、哭丧调等这些乡间小唱融合在一起,从只唱不说改为唱说兼有,还设立了板腔曲调,丰富了演唱内容,形成了最初的“乐亭调儿”。尽管这时还只能算是一种民歌,但已成为乐亭大鼓的前身。从乾隆年间,说书艺人始立门户。传说大鼓传人温荣把击节的木板改成铁板后,在同治年间被皇粮庄头崔佑文带到京城给恭亲王献艺,深得恭亲王喜爱,并当即赐名为“乐亭大鼓”。乐亭大鼓的名称,便来源于此。
十几年前,我调入县文联工作,于是更有机会了解这一瑰宝。我与一直在文化馆从事曲艺研究和三弦伴奏的张旭武成了好朋友。老徐他们也很熟悉,因为旭武的父亲与老徐都属韩香圃的弟子。闲谈时,旭武老兄跟我聊起了乐亭大鼓现在的“流派”。
一就是韩香圃创立的“韩派”。韩先生当年将业内流行的唱腔四大口、八大句、四平调、凄凉调、慢起程、小怯口、学舌、十字紧、中流水、二六、双板、紧流水、慢流水、背牌子、撤单程、昆曲尾子、蚂蚱蹬腿等曲牌,系统地规范成“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成为乐亭大鼓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韩派的突出风格是质朴、古雅,既有旋律婉转、柔美细腻的婉约之风,同时又兼有刚劲豪放、调满腔圆、节奏明快的豪放之气。再有就是靳文然的“靳派”。靳先生勤于学艺,勇于创新,注重从刻画人物出发创造和革新唱腔,并从乐亭皮影、评剧等姊妹艺术中吸取音乐素材,丰富了乐亭大鼓的声腔。他突破了传统的“板起板落”套路,使腔调依人物情感、故事情节变化而变化,并且衔接自然,无斧凿痕迹,达到了“声音中含有意境”。靳派的艺术风格是节奏轻盈明快、行腔流畅、韵味醇厚、优美动听。
新的一代曲艺传承人,一直在摸索中创新,为了乐亭大鼓的发展能够博采众长,现在两派特点又有融合,已经没有严格的划分了。2010年的早春,中国曲艺家协会命名乐亭县为“中国曲艺之乡”。在我策划执导的授牌庆典晚会上,韩派传人戴丽艳、靳派传人何建春联袂上演乐亭大鼓《并蒂莲花》,让现场的大鼓粉丝们过足了瘾。
去年,旭武在县城的显赫地段儿,建成“乐亭大鼓传承基地”。年末的时候,中国曲协来这里搞活动,来自全国的嘉宾欣赏到了“乐亭大鼓少儿演出专场”,可见,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乐亭大鼓生机勃发,传承有望。
我为传承基地创作了一首歌词,来表达对乐亭大鼓这一文化符号的敬仰:“弦板悠悠/托出几句“四大口”/又一场大鼓书/就这样开了头儿/座席间男女老幼/眼神随着故事走/说书人披星戴月/脚步从容踏春秋/鼓词里/有善恶有关丑/有恩怨有情仇/有琴台高雅/也有民风淳厚/有飞霞烟雨/更有大江东流/千百年的财富/靠前辈口传心授/鑄就成鼓韵书魂/在朗朗乾坤长留……”
已经有着近三百年历史的乐亭大鼓,它延续和发展的本身,就是中华民族民间优秀文化和民风民俗传承发展史的一个缩影。星光下的说书人,唱千古兴替,评善恶是非,带给人们的是一种人生的感悟,也是一种道德的洗礼。
编辑:耿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