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伟
摘要:构建和谐有效的语文课堂,重视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有感情的朗读,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朗读 语文教学 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讲”“读”“教”的各个阶段都可以运用,并且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三分文章七分读”,这句话流传至今,不难看出古人对读的重视。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也提出十分明确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开拓思维和陶冶情操,所以说,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朗读训练与指导。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规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所以说,在阅读教学中要进行朗读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不可忽视。学生十分喜欢听教师范读,模仿教师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得越快。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方法指导十分重要。朗读要正确。“正确”指的是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掉字、不添字、不颠倒、不唱读。朗读要流利。“流利”指的是不断读,不读破句,不重复字句。不能看一个词读一个词,看一句话读一句话。要做到嘴里读这句话,眼睛就看到下面一句话。朗读速度要适中。在朗读过程中还要注意停顿,标点是书面语言组成部分,它表示了句子的不同语气和不同长短的停顿。正确地读出标点的停顿,可以帮助理解词句的结构、文章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长句中间的停顿,课题后的停顿,自然段间的停顿。朗读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边读边想。理解是朗读的实质,也是朗读的目的,语文课朗读为了读懂课文,朗读时一定要边读边想,可以和课文后的思考题结合起来,逐步养成读书动脑的习惯。恰当运用朗读技巧表情达意。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是朗读好的基础,但是,如果不能把从课文中理解的东西正确地运用语调、速度、重音、停顿等手段表达出来,就达不到读出思想、感情的水平。比如,语调。语调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很大。如“啊”这个字,念得长一点、短一点、高一点、低一点、重一点、轻一点,就可以表达出犹豫、坚定、高兴、悲哀、轻松、沉重等种种不同的感情。
根据教材不同,多样化指导朗读。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教材中有诗歌、散文、童话、寓言等,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的就必须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抒发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悟。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采用自由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表演读、领读等方式,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创造学习氛围,给学生搭建展示朗读能力平台,激发学习兴趣。
整体把握,重点朗读,体会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高度统一。课文中的重点段落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总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紧扣重点,抓住重点段落,指导学生朗读。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說,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构建和谐有效的语文课堂,重视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有感情地朗读,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挥读、朗读、品读“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以读促悟,以悟促学,让师生走进轻松、快乐、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教科文汇.
[2]新课程(中学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