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旋,赵贺玲,陈世霞,吴秀彩
(济南军区总医院 神经内科,山东 济南,250031)
小儿病毒性脑膜炎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儿童疾病,多发生在学龄前儿童[1]。是由病毒引发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以精神和意识障碍为主[2],治疗常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但后期恢复情况存在不确定性[3]。国内[4]研究表明,综合性干预具备减少患儿症状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提高家属满意度的优势,对于小儿病毒性脑膜炎的治疗具有一定临床意义。本研究对本院收治小儿病毒性脑膜炎78例患儿进行综合性干预的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本院自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小儿病毒性脑膜炎患儿78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6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平均年龄(3.6±2.1)岁,发病到住院时间(3.2±1.6) d,合并呼吸道疾病17例、麻疹2例、腹泻1例; 观察组42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龄(3.7±1.9)岁,发病到住院时间(2.8±1.9) d,合并呼吸道疾病20例、麻疹3例、腹泻2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到住院时间、合并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小儿病毒性脑膜炎诊断参照《病毒性脑膜炎》诊断标准[5]。纳入标准:符合小儿病毒性脑膜炎诊断标准并与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严重肝脏心脏疾病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病史患者。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干预治疗,患儿人院时,及时对患儿进行身体检查,掌握基本病情,对不良症状积极干预,主要为发热、瘫痪、呕吐、精神异常,药物使用告知和准备等,并对病室环境卫生,定时通风。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综合性护理干预,包括心理干预、饮食干预、症状观察、康复治疗[6]。心理干预:积极开导患儿和家长紧张情绪,主动讲解小儿病毒性脑膜炎相关知识,保持放松状态,提高自信心,完全配合医护的治疗。饮食干预:建议饮食营养丰富,清淡的流食或半流食; 保持少量多次饮食; 食物保持低脂肪、高纤维、高蛋白为宜以及维生素C含量较高的食物。症状观察:保持密切关注患儿生命体征,出现不良症状积极处理,医护人员提高相关知识培训,及时记录症状缓解时间、护理满意度以及住院时间等。康复治疗[7]:积极进行关节的训练和康复运动,并对家长进行相关康复训练的知识。卧床患儿定期翻身,防止痤疮,进行伸展屈曲运动,促进神经和肢体的康复。
① 临床疗效评估[8]:显效:并发症症状消失,相关检查恢复正常; 好转:并发症症状及各类检查指标出现明显好转; 无效:治疗1周后仍无明显改变,总有效率=(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② 患儿住院时间以及症状缓解时间。③ 干预满意度调查[9]。制定问卷调查表,设置非常满意、较满意、满意、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较满意+满意)/总人数×100%。
干预后,对照组显效7例,好转14例,无效15例; 观察组分别为19例、16例、7例。对照组有效率为58.30%,显著低于观察组的83.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儿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P<0.05。
观察组非常满意14例,较满意18例,满意7例,不满意3例; 对照组分别为6例、11例、9例、10例。观察组满意度为92.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20%,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小儿病毒性脑炎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精神和意识障碍[11],具有传染性,其中柯萨奇B组及埃可病毒感染较为多见,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发热、脑膜刺激征等[12],症状轻者可自行好转,重者出现惊厥、脑水肿,进而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最后危及生命。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干预能够减少病毒性脑膜炎患儿并发症和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临床上治疗方法一般给予对症治疗和抗病毒治疗,临床上抗病毒药物种类繁多,效果不尽相同。研究[13]表明,阿昔洛韦为临床上治疗本病有效药物,深受医生们的广泛肯定。
综合性干预近年来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能够缓解病毒性脑膜炎患儿症状,促进患儿疾病的治愈,主要包括心理干预、饮食干预、症状观察、康复治疗。心理干预能帮助消除患儿和家长的紧张情绪,加强和患儿积极交流,解答家长对该病相关疑惑,促进患儿可以主动的配合医护人员工作,为后期治疗提高首要条件。② 饮食干预可以提高患儿免疫功能,通过加强机体营养,补充所需维生素,保持营养均衡,为患儿的痊愈有了坚强后盾。③ 症状观察可避免因症状加重或症状持续导致不可恢复的情况。④ 康复治疗主要关节和肢体活动锻炼、刺激躯体疗法等方面进行实施,具有促进患儿肢体功能障碍恢复,改善患儿预后的作用。
本研究通过观察综合性干预对小儿病毒性脑
膜炎的应用,发现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83.30%,明显高于的58.30%; 观察组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目前国内谷利凤[14]、郭新荣[15]也有类似研究,其研究表明观察组临床疗效、症状缓解时间、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综合性干预对小儿病毒性脑炎中临床疗效显著,能够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症状缓解时间,改善患儿并发症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1] 李磊.小儿病毒性脑膜炎的治疗方法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12):1995-1995.
[2] 王葆辉,吴鸿雁.小儿病毒性脑膜炎病原的诊断与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6(32):304-305.
[3] 贺宏斌.小儿病毒性脑膜炎72例临床治疗研究[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3,15(11):30-30.
[4] 孙玉华.系统护理干预在小儿病毒性脑炎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8):274-275.
[5] 金玉,薛君莉,林丽星.小儿病毒性脑膜炎病原诊断与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3,20(3):149-151,155.
[6] 李晓丽.程序化护理干预在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合并心肌炎中应用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31):5-6.
[7] 杨薇.康复护理在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19(21):119-119.
[8] 郑景仙.护理干预对小儿病毒性脑炎治疗效果的影响探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12):1289-1290,1292.
[9] 边瑞军,孙文环.综合性康复护理对病毒性脑炎患儿临床疗效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6):106-109.
[10] 姚汝铖,郑军,姚友平.SPSS对有序分类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J].现代预防医学,2013,16(16):2972-2975,2978.
[11] 戴刺花,吴春风.150例小儿病毒性脑膜炎的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6,20(5):96-97.
[12] 陈枫.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病情观察及护理[J].家庭护士:中旬刊),2008,6(23):2104-2105.
[13] 柯秋林.阿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膜炎临床疗效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20(2):234-236,240.
[14] 谷利凤.系统护理干预在小儿病毒性脑炎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5,13(15):1435-1436.
[15] 郭新荣.系统护理干预在小儿病毒性脑炎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4,21(24):3186-3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