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与《新民丛报》创办历史背景研究

2018-03-01 10:22孙希标
戏剧之家 2018年34期
关键词:梁启超

孙希标

【摘 要】由梁启超创办的《新民丛报》在晚清历史中有着重要作用,成为中国近代报刊史的一段佳话。本文以线性历史为经,以梁启超等人救国图存的民族大义为纬,试图从《新民丛报》的创办历史背景中捋清梁启超等人在近代历史中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

【关键词】《新民丛报》;梁启超;新闻文体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34-0234-01

《新民丛报》是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重要刊物,于1902年2月由梁启超创办于日本横滨。1907年11月停办,半月刊,每期近六万字。六年的时间里共出版九十六期。《新民丛报》的发行,给我国新闻界注入了很大的活力。

这份报纸为何会受到如此多的推崇?这篇报纸的文字为何会让“铁石人亦应感动”,又有哪些特点呢?以及这份报纸的新闻文体在发行的六年时间里,有没有一些演变呢?这些都是比较具有意义的问题。笔者正是带着这些问题,结合理论新闻学与历史新闻学的相关知识从,新闻文体学的角度,对于《新民丛报》新闻文体的演变,整体的写作手法风格等一探究竟。

一、社会风潮:救亡图存,国人办报兴起

1815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以中文形式出版的近代报刊,由此揭开了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序幕。1833年,德国传教士郭士立在广东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这是第一个在中国内地出版的近代报刊。从此,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外国传教士、商人办报的风潮,出现了一大批由外国人创办的比较有影响力的报纸。例如美查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林乐知在上海创办的《万国公报》等,外国人创办的报纸统治中国新闻界将近一个世纪。这些报纸前期以介绍宗教为主,后期逐渐介绍西方的政治文明、先进的科技。这些外国报纸的出现,在客观上促进了我国自身的新闻事业发展。如:首先,提供了一批先进的印刷设备。其次,外国报纸在宣扬西方政治文明的过程中,启蒙了一批有识之士。最后,我国很多优秀的新闻事业家在这些报纸工作,也帮助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新闻从业者。总的来说,外国人在我国的新闻传播为“国人办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文化演变:“桐城派”““经世派”文学为“新民体”过渡

在清朝,文坛上主要以“桐城派”为主,又称“桐城”古文派,前期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姚鼐等,他们继承了明朝程朱理学的思想,写文章讲究“词章、考据、义理”等三种学问,写作相对简洁,内容多是阐述儒家思想。19世纪中叶,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新兴“桐城派”成为文坛上的主力军,文章多运用较为精炼的古文,表达他们爱国主义的思想,但是这种新兴“桐城派”,在写作仍然遵循传统、写文章注重“考据和义理”,往往对于一字一句,便有长篇大论。此时国家,内忧外患,各种问题错综复杂,“桐城派”古文,在信息传递、文化普及等方面的弊端暴露无遗。

1874年,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并在其发表了大量的政论性文章。这些文章摒弃了“桐城派”古文讲求“义学”的繁琐复杂,结合实际,针砭时弊,文笔犀利,层次分明,反映了时代的新变化,王韬也被称为很多新闻界称为“中国报界第一人”,他这种首创的文体也被称为“报章文体”。王韬、魏源、鄭观应等人注重联系实际,讲究“学以致用”。他们力求变革,被后世称为“经世派“作家。也为后期梁启超等人的更加进一步改革文体起了过渡和促进作用。

为了宣传维新变法,梁启超、唐才常等人在《时务报》上发表大量文章,这些文章继承王韬报刊政论的写作方式,并进一步改革。表现在语言通俗浅显,半文半白,笔锋常带感情等。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丛报》,仍然延续甚至更加大胆创新文章写作方式,1902年到1907年停刊,历时将近六年的时间,数万篇文章形成了《新民丛报》独特的文字风格——“新民体”。

三、政治环境:维新变法失败,梁启超逃至日本

鸦片战争等一系列帝国主义战争,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也不断摧毁着很多国人夜郎自大的心态、改变了他们固执保守的思想,促使一些有识之士想要通过自己的力量,做一些事情来拯救这个即将亡国灭种的国家。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到了报刊上来。

1874年,新闻活动家、政论家王韬在香港创办了我国国人创办的第一份报刊——《循环日报》。此后由国人办的报纸不断多了起来。1895年,康有为在京创办了《万国公报》,梁启超在此担任编辑工作。此后,梁启超开启了他的”笔舌生涯”1896年,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担任主编并且为主要的撰稿者。之后,梁又在多家报纸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宣扬维新变法并且积累了丰富的办报经验。戊戌变法失败,梁逃亡日本,仍然想通过自己的力量改变这个积贫积弱的国家。

在国外,想自己的力量改变这个积贫积弱的国家,最好的方式当然是创办报纸,那宣传的重点又是什么呢?梁启超逃往日本后写的《新民说》第一节中说到“欲极言新民当务之急……今日舍此一事 ,别无善图,宁复可蹉跎蹉跎,更阅数年,将有欲求如今日而不可复得者。”[1]由此可见宣传的重点便是“新民”。于是,一份以“开民智、做新民”为宗旨的大型综合性杂志型报刊——《新民丛报》于公元1902年在日本横滨诞生了。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新民说[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梁启超
梁启超中国通史撰述略考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梁启超故乡乡名异说考辨
梁启超人性思想研究
论书绝句·评梁启超(1873—1929)
梁启超的妇女观研究
梁启超《朝鲜哀词》(五律二十四首)试析
知命与努力:作为“新民”的梁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