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晖?李永强
摘 要:慕课的技术逻辑是它比传统的班级制教学模式有优势,前者可以很好地适应学生学习活动的个别化和差异性。慕课的主阵地应该是校内常态化的学历教育,慕课可以成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能使公共课和基础课受益更大。慕课的技术平台必须能同时支撑起“学、习、管”三项核心功能。在用慕课改革教学模式之前,必须先要改革教学管理模式。
关键词:慕课;在线教学技术;混合式教学;教学管理模式改革
4月16—20日,中宣部、教育部会同所有国字号媒体,对慕课工作进行了连续一周的宣传和报道,中央电视台晚间7点《新闻联播》栏目,播出了长达2分10秒的专题节目《慕课:共享知识,打破大学围墙》。这件事情的意义非比寻常,活动至少传递出一个信号,那就是国家要大力推进慕课工作的“决心”和“意志”。
一、慕课的技术逻辑
据一些近期从国外回来的老师反映,在欧美国家感觉不到轰轰烈烈的慕课运动,国内却把慕课工作搞得热火朝天。大家不禁要问,当年的精品课程也曾轰轰烈烈,但最终还是销声匿迹;后来的资源共享课也曾热火朝天,但现在也已偃旗息鼓;那么慕课能走多远?笔者认为,慕课是我们经历了精品课程和资源共享课之后,找到的一条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道路,慕课教学的背后已经建立起了强大的技术逻辑,这就是“在线教学技术比传统的班级制教学模式有优势”,因此它一定会行稳致远。
1.传统的班级制教学模式存在缺陷
传统的班级制教学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历史。面对工业化和机械化的大生产时代,班级制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当然它也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由于靠传统的技术无法解决,也就没有被当成问题。然而在当今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面对新的教学技术,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凸显了出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现在老师们在录制慕课视频时常常被告知,一段教学视频最长不应超过15分钟,不管这个限定是否合理,但它至少表明目前一节课45分钟或者50分钟的时间安排更容易造成学生出现精力不集中现象。
班级制教学最大的缺陷是群体化教学,它无法适应学生基础的个别化和理解能力的差异化。一个教学班有60个甚至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每个学生安排“开小差”的时间、时长和频率不一样,每个学生需要老师在讲出一句话之后“留白”的时长也不相同。任课教师囿于教学计划和教学课时,只能按照同一个计划和同一种节奏来讲授。课一上完,老师离开了教室,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很多疑惑和不解。这就是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是在过去,这样的问题太低端了,根本入不了老师的法眼,因为你只能这样,你还能怎么样呢。现在想想,这些不起眼的问题对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有多大,大得不容小觑。很多学生由于不适应大学课堂快速推进的讲授模式,出现很多漏听、错听、不消化的现象,这类现象日积月累,使他们逐渐丧失信心,最后败下阵来。
2.慕课技术可以弥补班级制教学模式的缺陷
慕课技术把这些问题解决得很好。学生没有必要每次都撑满45分钟或50分钟,观看视频的过程可以每10分钟休息一次,甚至每5分钟休息一次,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视频的暂停、回退和重放功能,想让老师慢一点就慢一点,想让老师停一停就停一停,想让老师讲几遍就讲几遍,一切都由每个学生自己说了算,从而每个学生都可以把老师讲的每句话、写的每个公式、做的每一步推导都听到、听真和听懂。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学得很精细,基础差的学生有机会赶上来。这应该就是典型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这个角度来分析,越是难学的课程从慕课技术中得到的收益越多。
3.慕课不是碎片化的
有人指出,慕课是碎片化的,据此认为慕课不适合开展课程教学。应该说这里的碎片化不是指时间的长短,把45分钟的一节课切分成3段15分钟的慕课视频,对于在线学习技术而言意义不大。显然,这里的碎片化应该是针对课程内容,即将课程内容离散成孤立的知识点,然后围绕着知识点来设计资源和录制视频。问题是慕课的资源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方式碎片化?慕课碎片化的定性从何而来?至少慕课的四个单词均不包含类似的指向,大概是把慕课和微课混为一体,然后口耳相传,人为地给慕课技术贴上了碎片化的标签。碎片化的定性会使得慕课资源的设计出现偏差,进而导致慕课技术的作用、功能和地位被大大削弱。
慕课是“课”,其教学资源不应碎片化。慕课资源的制作最重要的是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只有系统的和完整的课程资源才是慕课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慕课视频应该先做到和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一样,在此基础上再来谈重构、优化和提升。在慕课视频中老师一样地讲概念、讲原理、讲例题、讲总结,一样可以讲浅讲深、讲幽默讲笑话、讲工程应用、讲学科前沿,还一样可以循循善诱、娓娓道来,一样可以让动画和教具齐上阵。课还是那个课,老师还是那个老师,内容还是那個内容,这就保证了慕课在教的内容和教的效果方面没有丝毫的损失,从而使得慕课技术在教和学两个方面具备了综合优势和整体优势。
4.慕课的技术逻辑
在精品课程和资源共享课的项目周期内,大家更多是被新的技术本身所吸引,建网站、发图片、拍视频、堆资源,没有去想技术背后的逻辑以及运用技术的初心,所以留下了许多遗憾和教训。为什么要用慕课,为什么网络技术会闯进教学工作中来,现在看来不是因为它时髦,也不是因为国外做了或者国外没有做,而是因为在线教学技术有优势。这一点无论对于慕课、翻转课堂还是混合式教学来讲都至关重要。因为有优势,所以我们用。背离了这样的出发点,改革的方向和路线就有可能失焦或跑偏,改革的进程就容易半途而废。
二、慕课的应用策略
1.要改变“有慕课没有慕课教学”的状况
2017年教育部评选出了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8年将再评选出800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发布上线的慕课数量达5 000门以上,按照每门慕课制作费10万元来计算,5 000门慕课已经拉动国内高校投入了5亿元的资金。可以预见在接下来几年里慕课的数量还会急速增长,相当于进入了一个开足马力大规模生产的阶段。经济要让需求来拉动,而不应靠投资来拉动,否则会造成大量的库存积压和闲置浪费。慕课也一样,慕课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做的。用是慕课的王道,用是慕课的灵魂,不用不是慕课。精品课程和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就是吃了“没有用”的亏,如果当年就在“用”字上狠下功夫,那么慕课的元年至少就被中国提早了5年。
2.慕课教学的主阵地是学历教育
慕课有“大规模”和面向全社会学习者的属性,面向全社会学习者当然也包括面向高校围墙内的学习者。但就目前现实的情况来看,慕课技术的主阵地还是校内常态化的学历教育,进而逐次推广到校外的学历教育。高教司吴岩司长多次提出,推动慕课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是我国高等教育“变轨超车”的发展战略,其中重点强调了“高等教育”,表明慕课技术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过程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具有的特殊地位。高教司条件处李静处长则强调,慕课要用来改革教学模式,重塑教学流程。什么地方有教学模式?什么地方有教学流程?只有在学历教育的教学活动中才有。所以慕课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在兼顾社会化学习者的同时,应该把关注点放在校内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教学流程的重塑上面。
3.慕课可以成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之一
慕课面向校内又怎么用?让学生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这些可以有。但是这种无组织、无核查的教学活动很难有效地开展起来,也很难长期地持续下去,没有深入到核心的教学活动中去,也就很难触及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教学流程的重塑。要想解决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就应该考虑让慕课技术成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之一,充分发挥慕课教学个别化和自适应的技术优势,从教和学双方面来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至少就目前来讲,我们还没有找到更为有效的方法来解决群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所开展的慕课教学也对“慕课可作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给予了正面支持。
4.越是难学的课程从慕课技术中受益越大
目前慕课技术在通识课上的运用较为集中,但是很多公共课、核心课,特别是理工科专业的基础课怎么办?这类课程的班级制教学同样存在问题。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力学、电路和化工原理等课程为例,这类课程数理逻辑性强,理解起来难度大,学生的听课效果对教师的讲授进程和节奏最为敏感。而慕课技术给学生提供了“私人定制”的学习进程和学习节奏,它通过提高教学活动的安全系数,来分解和降低课程学习的难度和风险。所以我们说,不应把慕课技术当作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备用手段,应该把慕课技术作为一种主体的教学模式,引向更多公共课、基础课和核心课程的改革。越是难学的课程从慕课技术中的获益越大,越是难学的课程越应该引入慕课技术加以改革。笔者将慕课技术引入材料力学课程,后者是一门理工科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效果非常明显。
5.线上/线下的教学活动都必须符合逻辑
对于公共课、基础课和核心课程,慕课技术又应该怎么用?有的老师提出了“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和“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这类应用策略是把慕课当成了一种教学资源。慕课技术的实施需要资源,但慕课不是资源本身,慕课是一种教学模式,在这方面它与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的性质一样。设计慕课不仅仅是设计慕课的教学资源,更重要的是设计慕课的教学模式;用慕课也不仅仅是用慕课的教学资源,而是用慕课的理念和慕课的教学模式。
混合式教学因为线上/线下的混合而变得相对复杂,它的难度在于线上和线下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设计都必须符合逻辑,线上的活动为什么在线上、线下的活动为什么在线下,都必须讲出道理来。有的老师认为,把原来安排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录成视频、让学生在课外学习,就可以挤出一定的课时,就可以增加教学内容了,就可以开展探究式教学或研讨式教学了。因此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老师需要增加多少内容,需要开展多少次研讨活动,就安排多少线上学习的任务。显然,这种解释和设计存在诸多疑问。比如新增内容是否是必需的?如果是必需的,那么在没有慕课的时候为什么不增加?如果是因为学时不够,那是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的问题。如果不认为在线教学技术有优势,那么用没有优势的方法代替有优势的方法,来挤出课时和增加内容,是否站得住脚?又比如,挤出了课堂上的时间不还给学生,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大班教学开展研讨活动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课堂教学的组织是否会变得松散、凌乱、无序和低效?
慕课、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都涉及在线教学技术,如果忽视了在线教学技术本身的优势,及其在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缺陷上的第一价值和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低估了在线技术在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方面的巨大能量,那么对在线教学技术的运用就带有了一定的盲目性。教学内容的不同,所需要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技术也不同。不宜把线上与线下活动的开展绑定在一起,不宜于把慕课和探究式、研讨式教学的实施绑定在一起,否则两件事情都可能做不好,做不彻底。
三、慕課的技术支撑
慕课是教学的慕课,主要在教学工作中发挥作用;慕课又是技术的慕课,它的成功运用高度依赖于技术的支撑。很多慕课和混合式教学改革项目流于蜻蜓点水、隔靴搔痒,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运用最先进的慕课技术平台。
1.“学”和“习”二者缺一不可
作为课程教学而言,学生的学习包括“学”和“习”两个环节,“学”主要指上课听讲,“习”主要指课下做作业,这两个环节缺一不可。现行的教学管理模式也是这么设计的,不允许学生只上课不做作业,也不允许只做作业不上课,旷课3次以上或者缺交作业三分之一以上都会被取消考试资格。学历教育采用在线教学技术之后,学生的学习同样应该包括“学”和“习”两个环节,同样也是缺一不可,只是方式和手段不同。因此对于这类核心的和必备的教学环节,慕课技术和慕课平台必须能为其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以理工科专业基础课的作业为例,这类课程的作业大量采用计算题和证明题等主观题型,那么慕课之后作业的题型结构不应改变。如果慕课化之后,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力学和电路等课程的作业只能做ABCD的选择题了,那就无法达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了,这也正是很多慕课平台上的基础课无法获得学校认同并授予学分的原因之一。还有很多课程的很多教学活动无法通过计算机来实现,那么这些活动都应该继续采用传统的方式来进行,不可省略或跳过。总之不应让各个教学环节的效果和质量有丝毫的折损,否则教学设计无法成立。
2.“学”、“习”和“管”三者缺一不可
对于慕课技术而言,除了“学”和“习”之外还有一个关键环节,那就是“管”。慕课技术采用开放的学习模式,学和习两项活动的时间和进程都由学生自行安排,独自完成,期间没有人监督和值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了没有、习了没有,是不是自己学的、自己习的,这都成了问题。学生点开视频之后跑了,或者在打游戏、聊天,或者学生将视频一拖到底,那都会带来大麻烦。对于学历教育的慕课而言,没有有效的“管”,就没有有效的学和习,学、习和管三者缺一不可。为此,除了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之外,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加强慕课“管”的力度。比如可以在视频播放过程中与学生频繁地互动,学生不回答或者回答不正确,视频就不往下播放。当然互动的问题不能全是简单的ABCD选择题,否则学生选4下总能选对。还可以建立一种协作学习的机制,让同学之间、室友之间相互督促,共同进步。
笔者在面向校内的材料力学慕课教学中,运用Smart Online Tutor System(简称SOTS)的智能识别技术,把“学”、“习”和“管”三项核心功能融为一体,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视频中老师边讲边问,学生边学边答,学生必须掌握了所有的内容、回答正确所有的问题,才能完成教学视频的学习;作业中大量采用计算题和证明题,所有的作业题目全部由SOTS自动批改,实现了慕课教学与传统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无缝对接。
四、校长和教务长是慕课工作的舵手和操盘手
2016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推进校际之间“学分互认”的指导意见,可以预见,高校之间一场“互联网+”时代人才培养领域的激烈竞争即将开启。在此形势下,慕课教学必须成为高校内部处于上游位置的工作,校长和教务长必须成为慕课工作的舵手和操盘手。
慕课工作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教务处等教学管理人员对慕课技术研究的深度和理解的水平基本决定了一个学校慕课工作的成败。学校应该设置相关的部门来进行研究、规划和组织、实施,必须以新的技术手段为背景,分析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研究慕课教学的技术逻辑、技术特点和技术优势,在此基础上统一认识、统一思想,制定出慕课工作长期和科学的发展战略。不应将慕课当成是一项临时性和事务性的工作,不能将慕课工作简单地理解为就是立项、拨钱、结题、
验收。
1.没有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就没有教学模式的改革
要改革教学模式,首先改革教学管理模式。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慕课模式下老师在家里、学生在宿舍各自独立完成各项教学活动,上课的时间教室里可能空无一人。显然这与现行的教学管理模式不一致,后者如果不做出适当的调整,那么慕课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至于课程知识学生课外自学、课堂时间用来干别的这一想法,广义上来讲是不成立的。由此可见,没有教学管理模式的配套改革和先行改革,教学模式的改革万难推进。当然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可以采取稳妥的推进策略,先局部试点,再总结经验,条件成熟再逐步推广。
2.慕课的规范和标准应科学合理
对慕课教学的要求和规范应该科学合理,符合技术逻辑。有的学校规定每门课程在线教学的内容或学时数不得超过1/3或者一半,这种量化的规定很难满足不同课程的教学要求。老师会问为什么这个1/3或者一半可以慕课,而其余的2/3或一半则不可以慕课?应该把慕课技术运用方式的决定权交给教师,相信任课教师能够做出合理的安排。笔者的建议是,不要人为地做出各种限定,使用慕课不宜半推半就,否则慕课的改革就做不深、走不远。
3.慕课平台的评价和比选
慕课平台的选择是否恰当、合理,基本决定了一门课程慕课教学的成败。慕课平台的使用者是学生和任课教师,任课教师是穿鞋的人,鞋合不合脚只有任课教师才最清楚,所以應该让不同课程的任课教师根据自己课程的特点和教学活动的需求来评价和比选慕课平台。应该考虑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平台,就像不同的课程需要不同的实验室一样,语言类的课程可能需要强大的语音识别功能,理工科的课程需要强大的作业批改功能,而实验、实训的课程则需要强大的虚拟仿真功能。
4.把学习方式的选择权交给学生
要制订激励机制,鼓励老师开展基于慕课技术的教学改革。这种激励机制,除了经费支持和工作量的认定之外,还可以包括对学生的动员。把学习方式的选择权交给学生,一方面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理念,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学生的选择来激励老师开展慕课教学的改革和慕课技术的运用。
五、结语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评选对慕课建设工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20年之后,
3 00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评完了,大家把眼光收拢回来了,看到自己的教学工作和改革需求了,到那个时候,这几年慕课建设的成就就会发挥巨大的能量,就会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产生基础性、全局性和根本性的影响。
有人怀疑慕课会不会产生革命,会不会形成浪潮?现在来看,毋庸置疑:风已起,潮将至。
[责任编辑:余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