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的运用

2018-02-28 07:34王晓琳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12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评价家长

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成长记录袋的应用越来越多,对于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建立成长记录袋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知识的评价,以及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本文从建立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的意义入手,提出了一些在课外阅读中的应用策略,希望教师们能够善于运用成长记录袋,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一、建立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的积极作用

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能帮助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储备更多课外知识。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都处在7-12岁的年纪,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于万事万物总是拥有无与伦比的热情和探索欲望,尤其是到了四五六年级,这种求知欲会变得更加的活跃,在这个阶段如果能够让学生阅读更多的书籍就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但是这里面我们也必须要意识到其实不同的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能力和经历都是有所不同的。一部分学生可能天生喜静,能够沉下心来自己读完一本书,而有的学生则喜欢运动,在阅读的时候往往有一定困难,给教师进行阅读管理带来了挑战。成长记录袋的应用,无疑是一种极为有益的尝试,能够很好提升学生的阅读量。另外,成长记录袋的应用能够把学生在阅读方面的情况详细记录下来,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也能够得到很好的记录,学生在这种可见的进步之下往往会得到更多动力,这能够提升学生阅读的热情,为学生的整体进步做出贡献。

二、成长记录袋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中应用

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阅读能力越来越成为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对学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制作自己独特的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够对学生有所了解,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一)成长记录袋内容商定。成长记录袋顾名思义就是记录学生不同阶段的进步和发展情况,在进行制作的时候有一些问题是需要注意的。教师需要和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成长记录袋里应该记录哪些项目、具体的侧重点在哪里之类的问题都在讨论的范围之内,并且需要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讨论,最后通过学生的投票选出最具有实效性也最受欢迎的记录袋设计方案。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成长记录袋的制作并不是为了走形式主义,而是为了真正把它应用到教学中去,所以说我们需要按照事先和学生商量好的标准严格要求他们,为他们的阅读学习提供帮助。另外,这里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要从提升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只有让他们愿意去阅读才能真正的变“要他学”为“他要学”,提升整体的阅读质量。具体来说,可以充分利用好教学工作中的一些零散时间,比如说在上课之前留出五分钟让学生轮流讲一个小故事,或者是给同学们推荐一本自己近期内读过的觉得有价值的书籍,这样既能够让学生拥有阅读的热情,又能够很好的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三)制定评价标准,给予学生鼓励。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都非常重视来自于教师的评价和关注,教师的每一次鼓励都可能是学生进步的动力来源,因此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们需要仔细地进行考虑和分析,找好评价的方式方法,绝不能一刀切的以同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这样对于一些阅读能力不太强的学生是一种挫伤。具体来说,在成长记录袋的阶段性阅读评价中,我们可以尽量采用一些具有鼓励仔意义的话语,让学生能够从这种激励中得到接下来学习的力量。当然,也不能一味地夸奖而不指出问题,这显然是行不通的。可以采用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的方法,让他们在互相的评价中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四)与学生家庭一道促进学生阅读发展。我们常说来自于家庭的影响可能会关乎到孩子一生的发展,家庭教育质量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十分重要,所以说在之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务必要注重与家庭之间的联系,让家长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可以事先和家长进行沟通就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方面达成一致,而后把关于家庭在阅读能力培养上的参与度作为成长记录袋中评价指标的一部分。这样学生就会意识到家长参与的重要性,从而自发的让家长参与到阅读中来,这样学生在家庭阅读的过程中也有了固定的行之有效的监督方法,能够杜绝一些学生半途而废的情况。

成长记录袋在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培养中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在阅读方面的热情和积极性,并且以此提升学生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成长记录袋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方向。

王晓琳,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弘文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评价家长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家长错了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家长请吃药Ⅱ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