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凌云
摘 要:课本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同时也是课程的载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应用教材中的例题进行教学,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简要分析了数学教材中例题的作用,并探讨了小学数学教材例题的利用策略,以供相关教师参考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例题;解题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材例题的作用
教材例题是数学中的重要组成,主要指的是将教材中概念、定理结合到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可从例题中获得对知识概念的直观认识,强化学生的理解并提高数学应用能力[1]。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了解教材例题的知识功能,以创造良好教学情境及激发学生的解题乐趣,进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材例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利用策略
1.对教材例题进行适当的变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材中,例题常多年不变,然而实际中社会却在飞速发展,很多学生因为没有经历例题中的相关情境,常常不能从例题中理解课程相关知识概念。针对学生的这一情况,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对教材例题进行一些合理的变换,借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题来缩短数学知识同学生生活的差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比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这一课时。在课本中,设置的例题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计算各国间金牌数的差异,应用教材例题进行知识讲解可帮助学生掌握数学计算方法。然而,教师应意识到北京奥运会距离当前已经有10年,将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置入这一情境中,常常有时空久远的感觉。为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对教材例题进行改变。例如,将例题设为学校举办运动会的场景,以各班级第一名的人数对比案例,采取这样贴近学生实际的例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及增强课程教学效果。
2.借助教材内容,拓展延伸数学知识,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
教材例题教学,是搭建数学同生活间桥梁的策略。借助例题教学,可以让学生借助生活现象来理解数学相关知识,且借助数学原理构建数学模型。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教材例题,对数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延伸,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整理能力及解题能力。采取这样的例题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进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合理应用教材例题,培养学生解题方法的多样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如果仅仅只是掌握一种解答方法,在实际解题时则常常会面临问题无法解决的情况[2]。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合理应用教材例题来培养学生多样化解题能力,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分数的加法与减法”这一课时,教材中给出了同分母分数加法与减法的例题,只给出一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式。为让学生掌握分数求解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師就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例题,比如,给出—-—=? 这一例题,在解答的时候,学生可以应用两种方法求解,第一种方法是将分子相减获得正确的答案,第二种方法则是将分式换成小数,如化分为0.6-0.2=?最后将得出的答案再用分式来表示。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这样学生在今后再次遇见一些数学难题的时候,学生就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解决方法。此外,借助多样性的解题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在解题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解答数学问题,促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三、结语
例题是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意识到教材例题所展现出的情境性及功能性价值。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借助例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培养学生数学解题能力,提高学生解题乐趣及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合友.小学数学教材例题编写特点研究[EB/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21).
[2]孟 晶.小学数学教材例题的情境性和功能性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