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赛祥 李鑫
摘 要:随着规范办学的深入推进,为化解大班额,学校近几年面向社会招聘了不少的年轻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年轻教师的培养也就成了学校工作的重点,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关键。文章作者认为指导年轻教师如何备课、学会备课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关键词:年轻教师;备课;学情
在学校开展的推门听课活动中,我碰到一位年轻教师上初三年级历史复习专题课《中外历史上的重大变革》,课堂上,教师全盘照搬资料上的教学设计,使用的阅读材料全是古文,有的还是先秦古文,晦涩难懂,导致学生无法配合教师进行有效的思考和答问,只能是教师的“一言堂”,课堂气氛相当沉闷。这样的课让我感觉学校对初三的毕业复习没有统一谋划,没有集体指导,教师们各行其道,复习效率可想而知。
课后与教师交流,教师明确告诉我:我不会备课,尤其是这样的专题复习课不知道怎么备课,没人指点,只好照搬资料。一句“我不会备课”,听着有点心酸。年轻教师刚出道,不会备课,可以理解,也情有可原,而且刚出道就被推上毕业班的重要岗位,压力肯定很大,不敢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就在情理之中了。当下教育的实际是成绩好了啥都不是问题,成绩不好,你再努力,教育理念再怎么先进都是空谈。所以老师一句“付出了总会有回报”,既道出了些许无奈,也让人觉得年轻人还是有点责任心的。
怎么备课?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要怎样才能备出高质量的课,这不仅是刚出道的年轻教师所希望掌握的,也应该是所有的教师都需要不断学习和创新的话题。
尽管教材在更新,但教材却是通用的,课标是相同的。而学生就不一样了。不说地区差别、城乡差别的存在,就是同一所学校不同学年度入学的学生,基础也是不同的,这就是我们说的学情不同。如果我们备课时执行同样的标准,就肯定会出现“我够努力了,为什么我的成绩却总不如别的老师”的现象。市面上的资料都是围绕名校的特优生去编写的,而且也存在赚稿费的嫌疑,因此资料都是又多又厚。如果我们不加甄别,拿来就用,那真的是徒劳的。不说别人的资料不能拿来就用,就是自己的备课也不能沿用,因为学生轮换了,学情就不同了。学生不管教师上得多么精彩,评委说课多么好,学生要是听不懂的话,还是会说这课上得不好。”“作为老师,为学生上课的话,就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实际需要。不考慮这些,课从表面上看,再精彩,评委评价再高,给人再多的什么启示,也称不上什么好课。”[1]就如贾宏权老师在《好课由谁说了算》的文章中列举的例子一样:一个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到一个乡镇做支教活动,全乡镇的语文教师都来听课,准备好好学学。结果教师上课,就是带学生把字词课文朗读朗读。听课的教师大失所望。交流的时候,有教师提出疑问。该特级教师说,本来对这一课,是准备了丰富的内容,但在上课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连最基本的字词都认不全,当然要带他们朗读了。这种从学生实际出发的课,就是备课环节中的备学情,尽管看似一般,但就是好课。
一线教师如何准确地摸清学生的学情呢?赵剑峰老师指出:“可以通过习题测试摸清学情”[2]。学情清楚了,教师才可能“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并“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备好课才能上好课。只有课前进行“有效备课”,才能保证课堂上的“有效教学”。遵循学情备课,上学生听得懂的课,要力戒所谓的“高大上”。
多给年轻教师一点信心和支持,因为他们才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但现在有一个怪现象:许多学校对培养教师不热心,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担心培养好了,他(她)就飞了,总是给别人做嫁衣。这就有点狭隘了。年轻教师要成长,需要有人在后面推一把,管近了说,教师成长快,起码学校最先见到效益;即使他(她)飞了,不管飞到哪里,绝大部分还是在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服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树木”“树人”的人都不懂培植、培养的方式方法,那“树”出来的木和人还有用处吗?
参考文献:
[1]贾宏权.好课由谁说了算[J].中学历史教学,2014(11).
[2]赵剑峰.高三复习课更应注重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达成—以《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为例[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