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教育实施“专业思政”的三个基本问题

2018-02-27 13:32李彦冰
今传媒 2018年12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摘 要:2016年全国高校思政会后,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成为高校教研的一个热点。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都以立德树人为旨归。专业思政是课程思政的升级和系统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新闻传播事业的讲话是开展专业思政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教育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部署将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具体化了。专业思政通过课程思政实现了育人主体性更高程度的回归;专业思政是课程思政的体系化运作;专业思政不是课程思政元素的强制灌输。专业思政的推进可以考虑如下三个途径: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教师;以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为抓手、以课程体系为蓝本构建专业思政体系;将专业思政的教育理念贯穿到实践教学中。

关键词:新闻传播教育;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12-0139-04

2016年全国高校思政会和今年的全国教育大会后,全国多数高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都在按照“立德树人”的总原则和“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总目标重新规划自己的人才培养问题。在有些高校“课程思政”已经开展的很深入了,甚至有的高校正在尝试探索“专业思政”“学科思政”的实践。任何学科专业的实践首先在理论上必须是清晰的,否则这种实践难免会走弯路。基于此,在理论上对课程思政的问题进行讨论是很有必要的。新闻传播教育因自身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性、强烈的政治性和鲜明的实践性,这使它的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的实践带有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科教育的特殊性,更有研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所谓“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理念的具体化,是育人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贯彻与体现,是对只重视专业知识传授而忽视育人做法的一种反驳,是教师育人主体性的重新回归。而专业思政是课程思政的进一步升级,是在专业建设所能涉及的各个环节全面融入立德树人的理念,是育人主体性在专业上的落实和体现。

一、新闻传播教育实施专业思政的理论依据

专业思政是由课程思政发展而来,是课程思政理念的升级和系统化,因此,开展专业思政的理论依据实际上就隐含在课程思政之中,两者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讲话是新闻传播教育实施课程思政的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年底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谈到课堂教学时,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从这一讲话不难看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承担着主要的任务,其他各类课程起到的是协同作用,同向同行合力育人。这是实施“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最初的理论源头,尽管本次讲话并没有明确提出这一概念,整篇講话都是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这一讲话抓住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性问题,同时把立德树人当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来对待,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南方部分高校在这一讲话精神的指导下开始探索课程思政的实践。

2018年5月2日在视察北京大学时指出,要办成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做好三项基础性工作: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其中在谈到“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时明确提出:“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要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我们的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2]这一讲话,明确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于人才培养体系各个环节,“贯通”的含义在于要由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统领育人工作所涉及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和路径交代的更为具体。思想政治工作贯通到教学体系中,必然绕不开专业的教学,此时“课程思政”已经内含于这一讲话之中了。

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教育体系时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3]这一讲话又进一步细化了“立德树人”的理念,不难发现“立德树人”理念的贯彻涉及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育人的策略已经十分具体和详细了。

第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传播事业的重要讲话是实施课程思政的行动指南。2015 年 12 月 25 日,习总书记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指出:“要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严格落实政治家办报要求,确保新闻宣传工作的领导权始终掌握在对党忠诚可靠的人手中。”后来又进一步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党的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都要增强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都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4]这一讲话的核心和精髓可以概括为“党媒姓党”。这一观点重申了我国媒体的基本属性——党性原则,这是1942年《解放日报》改版后,明确固定下来的重要遗产,这也是近些年来在媒体发展过程中过分强调媒体的商业属性及其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的一种反拨。

在 2016年 2 月 19 日召开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舆论导向”这一问题时说:“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要讲导向,都市类报刊、新媒体也要讲导向;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副刊、专题节目、广告宣传也要讲导向;时政新闻要讲导向,娱乐类、社会类新闻也要讲导向;国内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国际新闻报道也要讲导向。”[5]这一讲话不仅强调了作为整体的新闻工作的舆论导向,而且将舆论导向的基本要求深入到新闻传播的各个环节,即便在以往看来是娱乐的综艺节目也被包含其中,这显然是对新闻工作舆论导向问题论述的深化。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为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蓝图规定了底色。新闻传播教育必须全面贯彻上述这些重要论断,这就是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

第三,教育部落实党的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部属将课程思政具体化。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在成都召开了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长陈宝生在《坚持以本为本 推进四个回归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的报告中在总结近些年本科教育的成绩时,提出:“课程改革亮点频出,推出了一大批线上线下精品课程,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的体系正在形成。”[6]这是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在公开的正式讲话中第一次提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的概念。这一讲话从本科教育的角度,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进一步做了系统阐发,而专业思政是这一理念在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一种具体表现。在最近召开的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换届大会上,吴岩司长也重申了“专业思政”的概念。

二、新闻传播教育中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的关系

第一,专业思政通过课程思政实现了育人主体性更高程度的回归。课程思政作为一种育人理念它要落实到课程中,此时工作的对象是单个老师所担任的单门课程;它要求每一位老师能充分挖掘自己所担任课程的思政元素,并在课程授课的过程中加以体现。其所针对的问题是以往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只强调专业技能或专业知识,而忽视育人这一根本目的的偏颇。因此,课程思政是教师将育人理念加诸课程后实现的育人过程,是教师育人主体性的重新觉醒。专业思政是专业建设所涉及的教师队伍、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教材建设等各环节共同回归这种育人的主体性,是专业建设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行动,专业思政是育人主体性的更高程度的回归。

第二,专业思政是课程思政的体系化运作。专业思政作为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的升级版,同样要落实到课程中,但不仅仅是课堂教学,它还包括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教材建设等各个环节中。此时专业思政所针对的对象已经不是单纯课程的课堂教学了,已经转变为专业建设所能涉及的各个环节,共同贯彻思政理念、育人理念的问题。它带有一定的体系性质,是专业建设所涉及的各个环节协同推进思政育人理念的一种尝试。因此,专业思政所要求的是专业负责人能做好专业的顶层设计,将育人的理念能贯彻到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而不仅仅是课堂教学中。专业思政是整个专业建设各环节由思政理念统筹起来、贯通起来,参与专業建设的所有教师的统一行动、整体推进,它是专业共同体集体协同推进“课程思政”的尝试。专业思政意味着思政理念的统筹性运作和整体性行动,意味着尝试构建体系性的目标,意味着操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第三,专业思政不是课程思政元素的强制灌输。当然,一定要明白从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只是育人理念的加强和更大力度的回归,而不是一系列形式上的规定性和思政元素的系统性强制灌输。传播学的研究表明,以强制为后盾的政治思想传播往往很难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如果从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变成了思政元素的强力灌输和机械照搬,这仍然背离了育人过程“润物细无声”的原则,背离了专业思政只是育人理念的加强回归,而不是思政元素的统一灌输。因此,专业思政需要专业建设涉及的各环节能将思政元素做软性化的处理,正如党要求宣传部门的对外传播做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一样,专业思政的实施也需要将思政元素的故事给讲好,将育人的道理做形象化的处理。“实现抽象的政治理念的形象化传播是必由之路。政治理念的突出特征是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将高度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理念转化为形象可感的具象化事物是政治理念实现有效传播的重要途径。”[7]政治传播是这样,同样地,专业思政实施中育人理念的实现也是同一个道理。

三、新闻传播教育开展专业思政的实施路径

既然专业建设涉及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搭建、实践平台建设、教材体系建设等环节,显然专业思政无法脱离这几个环节而存在,而必须从这几个环节入手来进行统筹规划。

第一,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教师。推进专业思政,教师是关键。育人者必先受教育才能更好地实现育人效果。专业思政要整体推进,专业共同体内的教师具备统一的思想共识是第一位的。只有统一的思想基础,才会有统一的行动。对于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来说,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基本的底线;熟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系列讲话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于新闻工作的论述是基本常识;因新闻的传递本身就是文化传播的一部分,所以理解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是新闻专业教师必须具备的共识和前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其在中国的最新发展是新闻传播教育应该长期坚持的基本理论和指南。

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应用型特征必须考虑自身专业建设或人才培养所服务的对象。换句话说,对北京市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来说,北京市功能定位调整以及所确定的“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基本战略,也应该纳入专业建设考虑的视野。至少北京市属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应该服务于这样的战略,专业教师更要身体力行的将这一战略与专业思政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基于此,新闻学专业的教师要从政治的高度做到,懂基本理论、懂新时代理论、懂新时代的文化内涵,加强培训、集中学习、个人提高、系统传播并内化这些理论和战略是做好新闻学专业思政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以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为抓手、以课程体系为蓝本构建专业思政体系。新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有中国新闻事业史、新闻学原理、传播学原理、新闻伦理与法规、新闻采访与写作等课程。这些核心专业课程散布在一、二、三年级,正好呈现出阶梯状递进的态势。当然这需要有侧重地挖掘不同课程的思政元素。“新闻学原理”在一年级开设,主要是打牢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重点侧重讲解马克思主义的真实观、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与事实、真实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对新闻事业、新闻活动的基本认识;马克思主义对新闻价值、新闻职业等的认识。“传播学原理课程”也是在大一开设,由于传播学本身是兴起于美国的一个学科,受美国实证主义传播学的影响较深,因此在传播学的教学与授课过程中要侧重加强批判传播的内容,以平衡美国实证传播的比重。因为批判传播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而这与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气质上是吻合的。“中国新闻事业史”在大二开设,要注重挖掘中国报刊与中国革命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办报的经验与教训、中国新式报刊反抗压迫争取民主的斗争、进步报刊所反映出的家国情怀和斗争精神等。“新闻伦理与法规”主要侧重挖掘新闻传播中的法治意识、职业道德意识;能用法治思维处理新闻与行政管理、司法、社会秩序、人身权利、国家安全等的关系,并能用马克思主义的伦理观、职业道德观来约束自己的职业行为。“外国新闻事业史课程”重点对国外的新闻事业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对这些发展过程的梳理和讲解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进行统摄讲解,进行批判思考,尤其对资本主义报业兴起及其对世界新闻业的影响、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过程做批判性的挖掘和分析,以世界体系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新闻事业做宏观分析。

除了这些核心专业课以外,各高校新闻传播各专业还会开设具有强烈意识形态倾向的各类选修课程,比如有的高校开设有“传播与政治”“传播与社会”“广告文化”“影视文化”等课程。这些课程需要教师站稳基本的意识形态立场,做到与党的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

第三,将专业思政的教育理念贯穿到实践教学中。实践教学是开展专业思政必不可少的环节。实践教学过程要开展专业思政,需要思考实践教学实施的途径中如何挖掘思政元素、如何贯彻立德树人的理念等問题。依托新闻传播各专业的各级各类行业竞赛贯彻立德树人理念是开展专业思政的理念之一。新闻传播各专业几乎都有丰富的行业竞赛,如人文知识竞赛、全国大广赛、影像大赛、微电影大赛等。教师在辅导学生进行竞赛的过程中可以渗透育人的理念。巧妙设置实践教学主题,用文化主题统摄实践教学,做到以文化人。以北京市属高校为例,运用文化主题统摄实践教学可以契合当前国家形势、北京市战略和北京市属高校服务地方的功能定位。只有文化这一主题能够最大限度地迎合国家和地方的文化建设的战略需求,又能通过学生的文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发掘文化、整理文化的实践中认识文化的魅力,真正做到以文化人。

总之,专业思政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用立德树人的理念统摄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把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专业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在专业建设各环节把育人的理念贯彻进去,从而能在专业建设上体现鲜明的育人特征,达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新华社,2018-05-02.

[3]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新华网,2018-09-10.

[4] 习近平视察解放军报社[N].新华网,2015-12-26.

[5] 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人民日报,2016-02-20.

[6] 陈宝生.坚持以本为本 推进四个回归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8-06-21.

[7] 李彦冰.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的政治维度[J].对外传播,2016(6).

[责任编辑:武典]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