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武强
摘 要 古文是语文“重头戏”,也是一块“硬骨头”。苦、累、差、慢,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今天,语文教师该如何利用课堂阵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进而还古文以“开放”“活力”?笔者以为,古文教学园中之苑,是孕育“核心素养”的沃土,试从文字、文章、文化三维度入手,结合选修孔孟教学体悟,架构“三味”课堂,筑牢古文“化人”根基,探究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之道。
关键词 选修教学;核心素养;“三味”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2-7661(2018)18-0193-02
古文是语文教学“重头戏”,也是一块“硬骨头”。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从“素质教育”提出到今年十九大首次明确“发展素质教育”,新一轮教学浪潮扑面而至,全新时代背景下素质教育内涵是否发生变化?发展素质教育空间在哪?我们该如何践行党与国家对教育的新要求?
笔者不才,窃以私己教学体悟,认为美好教育是撸起袖子干出来的——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只是素质教育在今天的纵深与发展,而2017年提出“立德树人”国家要求,既是素质教育最顶层、最核心要求,亦是每节课教学目标,譬如如何让新形势下学生更具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更具实践能力与创新素质,更具文明合作与审美视野,要做到此,新时代师者又该如何?
作为高中语文教材有机组成部分的古文如何在教学中涵养并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加快推进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完善语文课堂教学?笔者以为,当遵循语文教育之规律,做到脑中有“标”(课标),目中有“人”(学生),胸中有“本”(教材),腹有良“方”(方法),进而趋之于庭——实现课堂之高“效”。为此,笔者把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九大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对接为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再简言之,即语言、思维、文化和审美,并以此架构文字、文章、文化“三味”课堂,期待以文“化”人,铸牢学生核心素养之基,使其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
下面,笔者分享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一书中重拾汉字“温度”,避免“文化流失”与“骨质疏松”的一个教学片段。
一、明确学习方向,师生携手同行
(一)开学第一节课向学生阐明选修特点及意义:
1.选修特点:它是对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重大突破与超越,呈现出多样化与个性化,其目的在让学生在必修基础上提高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发展。然而,有的教师迎合高考评价体系,把选修课演变成应试的复习课;有的教学没有明确课程目标,缺少对文本深入钻研,缺少适应选修课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只追求表面热闹,华而不实,学生没有得到实在发展。
其实,既是选修课,就该与必修教读课文在教材处理上有所不同。首先,作为选修课,应从预习环节开始强化学生自觉主动学习意识。上课前布置预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对高二学生而言,古文已有一定积累,学会迁移是高二学生必须提高的能力之一;而古文更是学生进行此种能力提高的极好范本。其次,教师可视课堂学生掌握情况,采用提问、练习、朗读、讨论、点拨等方法教学,不必面面俱到。譬如《论语》《庄子》等一些浅易文言,课前可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哪几则理解有难度,上课时再入手即可;如果都没有难度,可归纳一些重要文言知识课堂检测,再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他们掌握情况,对他们理解模糊或不透的地方再予点拨深化。当然,亦可由预习充分的学生到黑板上板书,其他同学作补充。总之,个性化才是选修课重点,唯有引导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学会质疑与思辨,才能将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真正融入课堂,进而砥砺学生的探究素养,使学生的思维纵深发展。
2.今日开设《先秦诸子选读》意义:本书契合2017年高考的作文题,以及当下倡导和弘扬的“文化自信”与“核心素养”,若是为了应试教育,选修教学只需理解识记、浅尝辄止即可,但若从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上看,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光要让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要透过语言、文字来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书写大气人生。作为初中与大学的过渡阶段,这既是为学生将来升入大学奠定良好基石,也为学生拥有人文底蕴与审美情趣的人生作铺垫。
(二)让学生用心聆听学习教师3节示范,总结梳理教学流程与独到之处。
譬如在跟大家分享《论语》第四章第四则时:“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字面上基本没啥难度,学生很快就弄明白,无非强调一下“可以”(古今异义:可以用来)“其”(猜测语气,大概),其余已无啥障碍,但学生对该句又能几分入心?为进一步加深学生认同感,笔者便稍作文章:
君不见,“恕”字,拆开就是“如心”,如我之心,如你之心,如人之心。平时我们且说,要站到别人的立场来看一看,想一想,这就是如心。若真能站在对方立场上,宽恕、原谅、理解对方便不难了。否则,一“忿”,则“心”便“分”不清黑与白,一“怒”,便沦为“心”之“奴”了。
同时,又延申一些素材,如《弟子规》“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如布菜克“宽恕一个敌人要比宽恕一个朋友容易”,雨果“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又与大家分享德国著名哲学家、音乐家、神学家、医学家、人道主义者,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精神之父,历史上首位最无争议诺贝尔和平奖奖得主史怀哲的《我的呼吁》,并以其传奇一生,映照出一道伟大的生命风景,彰显出人文关怀在人类社会的终极价值。这样一来,学生对“恕”、对“己所不欲”的理解就更深入一些。
(三)根据大纲精神及学生年级能力特点加以总结强化,引导学生形成文字、文章、文化三位一体的“三味”课堂,活学活用,学问、做人并步行:
其一文字——通过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词义异同,涤清字面障碍,既沟通古今词义,又避免以今律古、望文生义,从而正确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语汇,构建学生言语素养基础,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精准理解。
其二文章——立足古文写作章法赏析,借鉴古人写作思维与语言特色,提升作文言语思维和言语表达能力,培养文学鉴赏及创作能力。无论必修或选修,古诗文往往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代表性作品,若能进行精读,并引导学生用历史和现代观念审视,并就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和局限等展开交流讨论,既可加强理性思考,增进对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及中华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更好体会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趋势,把握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同时又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甚至还学到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有效提高写作水平。譬如《劝学》《六国论》《师说》等等,皆是非常典范,若仔细研磨,何愁写不好议论文?
其三文化——立足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与时俱进观照,批判继承谋发展,彰显学科言语情怀,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把握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和人文精神,进而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优秀精神的深度认知,自觉加以体认、传承和弘扬。“祖国语文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如果说古文教学是最优美最精炼的语言文化训练与思维审美熏陶,那么教师课程内容确定和整合就是教师智慧的体现。只有准确确定课程教学内容,才能让学生在训练中避免传统课堂的被动学习,聚焦学生核心素养,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真正喜欢古文,自觉传承中华文化。
一节课下来,以朗读为线索,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模式,以文言知识点的掌握为基础,以多方面调动学生主动性为目的,最后以教师的总结和归纳为提升。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让在座的学生迅速理解并掌握古文课堂的教学精髓,全场讨论热烈,数次响起了雷鸣般掌声,而笔者亦狠狠地过了把“专家瘾”!
二、整合优质资源,优化教学策略
(一)与时俱进,整合一切课程资源
“引入话题”“相关链接”及《优化设计》《教书用书》乃至必修文本、平常编辑之“时文素材”等等,顾名思义是教师上课的抓手,学生学习的助手,有效解决了学生课前预习无章法、课堂学习无方向和课后复习无检测等诸问题。如何整合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快速走进文本,调动一切力量让大家一起“口入”“耳入”“身入”“情入”。
(二)小组合作,扬长补短优化教学
若要“学活”就得“活学”,而“活学”更要“活用”,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在确定了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如何将语言、思维与文化、审美高效地结合在一起?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勇于担当?这是每一个教师亟待关注的。
为陪伴小组更好成长,高一时便分组,并让他们自己取名、合照、分享等,形成特色小组文化,一起学习,一起劳动;后又经三番五次“课前轮番上阵闯关”,初步奠定学生自信阳光底子,并了知彼此优缺点;而今正是收获之时,进入“小组上课PK赛”,无疑就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同时引导他们扬长补短,学会团结协作,发挥各自良能。
学生很笨吗?以笔者所带两个不同层次的班级之体悟,绝不,学生缺乏的只是自信与平台,尤其当笔者因缘巧合不得不将两个班级抽调在一起PK上课时,彼此之间人气爆棚,两节课下来,大家直呼过瘾。笔者以为,美好的教育是撸起袖子干出来的,是学习过程的活动化、学习活动的自主化。当学生置身学习小组之中,他不再是孤零零一个人,他在学习道路上真正地遇见了“同学”,并开始有了帮手、有了责任。置身在同伴共同学习中,他们为了完成挑战任务,展开讨论并因此“消化”,“自觉觉他”“自度度人”,有了具体的学习任务,有了交流的方法,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亦获得了自主发展和集体参与的乐趣。
三、开启诗意人生,铸牢“化人”之基
有人说满月美,也有人说残月美。笔者认为古文最欢,师生一起走在探索古文道路上,有情感的交流、有心灵的默契。古文就像一把开启历史之门的钥匙,让我们循着一缕幽光探向历史纵深处;是中国文化符号,让学生触摸古人温度,掂量古文重量;更是开启大家人生诗意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高中古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主渠道,打造优质、高效的古文课堂,是培养、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中之重, 亦是当前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要达古文“化人”目的,更应与时俱进,虽任重道远,只要方向正确,就不怕路遥。只要选好恰当的教学策略,确定正确教学内容,定可在这片沃土上孕育核心之花,讓学生更主动理解知识、建构知识,让师生教学相长,掌声不迭。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