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光武
摘要:《高中新课程标准》规定“丰富学生的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单词、短语等基础知识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仍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但要注意的是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构建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高中英语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学科的特点积极探索适合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的教学方式。”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如何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动起来?这些就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引入“问题驱动”是一种很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入问题驱动式课堂教学的优点是因为它更能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行为和思维。教师提出问题,作为任务驱动学生思考、动手操作。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融洽课堂气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问题驱动式的教学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感觉轻松,只有教师适时的精心设计的点拨,整堂课就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悄然度过。问题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教师从学生所拥有的朴素的原始观念出发,设置一系列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分析与解决,让学生在思考中体验、感悟、提升、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在问题驱动下理解知识的本质,构建新的知识网络。它的具体教学基本模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反思过程。问题驱动教学的核心是“问题构建”。“问题构建”要求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做足文章,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能力,培育理性精神。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至少可确定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或称现有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地、自主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力任务。另一种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或称潜在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还不能独立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力任务。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的智力任务。这两个水平的幅度即为最近发展区。
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和把握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现有发展水平,再把英语学习内容转化为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在设置问题时不能走“词汇-句子-段落”的老路,使课文的整体性受到肢解,而应至始至终强调阅读是一种心理活动,主张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阅读。阅读前看到课文的标题即对课文的内容,语篇进行大胆的预测;阅读中先抓中心思想,关注主要情节,不苛求字句理解,即便是遇到生词也要先查字典;阅读后注重学生语言输出能力的培养,从而走上阅读交际化的道路。根据答案设置的语言形式,回答问题需要的信息和课文提供的信息之间的关系,可以把问题分为五类:
第一类:问题本身包含课文中的细节信息,只要回到Yes或No,或者True或False。
第二类:问题本身不包含课文中的细节信息,学生可以从课文中引用信息回答问题。这类问题一般是Wh-questions,即who,when,where,what,which,how many/much等(通常不包括why,how)引导的问题。
第三类:利用从课文中引用的信息即可回答问题,但这些信息并非是一句话,要求学生对支撑细节问题加以理解、辨认和简单概括。
第四类:可引用课文中的信息回答问题,但这些信息在材料中并没有直接说明。
第五类:要求回答问题时对课文进行评估和判断,需要补充信息和学生的个人经验。
“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循环递进的。第一个环节是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挑战性的问题。第二个环节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第三个环节是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由教师或学生或学生小组提出新的问题。第四个环节是第二个环节的重复,以上环节可能重复多次螺旋上升。最后一个环节是总结解决过程,系统强化认知过程,完善问题解决过程的结论,总结规律进一步提出更加深入的问题。
教师在阅读前应根据课文情况从不同角度提出预测性问题,进行导读,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篇章结构进行预测和讨论,激活学生永久记忆中相关知识网络,使他们处于认知的主动状态,从而产生阅读愿望和心理准备。通过对问题的回答和讨论,利用学生的认知结构先确定“已知”部分,再预测课文的新内容,制造一种认知“期待”(expectations)并通过下面的阅读来加以验证。在第一次阅读时,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关于特定信息的问题,要求学生以跳读(Reading for specific information)的方式,快速地从课文中找到特定的信息。二是向导性问题,要求学生略读(reading for main idea)的方式,快速浏览全文,领会主旨或抓住主要内容。问题的设置着眼于知道学生了解课文的话题内容和梗概,建立全文语义图像,帮助学生构建“自上而下(top-down)”的信息加工机制。在设置细节信息问题时,要求学生以细读(close reading)的方式进行,以便获取较详细的有关主题的信息。这类问题往往会涉及到是非判断,系统性细节问题,逻辑推理,猜测词义,语气识别,文化背景,语篇问题等,要求学生能读懂弦外之音(read between lines),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线索(context clue)运用逻辑思维,简单哲学原理,并借助常识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引导学生从描写环境气氛、感情、态度观点的字句中去揣摩作者看法和态度。学生不仅要理解字面上的意思,还要懂得一定的文化背景的内涵和外延,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总之,问题驱动下的阅读课,不仅解决了课堂单调乏味,学生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够的问题,还能让学生增强学习的获得感和成就感,能最大效率地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思辨的能力、推斷的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等,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使课堂按照新课程的要求顺利推进。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中学实验学校 6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