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云梅
(南京市金陵中学龙湖分校,江苏 南京)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一直以来并不喜欢这句话,或许是性格的缘故,我总觉得这句话太过张扬了。总是想世上之事,哪能都随自己所想呢?哪有自己想的就能得以实现呢?这分明就是一些人认不清方向,好高骛远呢!然而在看过中央电视台模特大赛、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赛等各种比赛后,我的观念微微有些动摇。在读过窦桂梅的书、了解她的人生经历后,更是猛然发觉这句话的内涵颇深。
窦桂梅,一个15岁就进入师范学校学习,毕业后要被留校做行政工作的老师;一个不喜轻松、不愿平庸,要站在讲台上战斗于一线的老师;一个几经周折才分配到小学却又没有被安排教学工作的老师;一个忙忙碌碌当了5年替补队员的老师;一个积蓄多年因一节公开课《王二小》而一举成名的老师……从进入师范成为教师队伍的后备力量开始到一鸣惊人,她经历了整整十年,而她真正进行语文教学却只有短短两年的时间。也许我们会惊叹:两年,怎么可能进步得这么快,然而活生生的例子就摆在我们面前。也许你仍旧不能相信,那我们不妨看看这两年的背后——五年的“漂泊”生涯中,窦桂梅老师向书本学习,阅读量达300多万字,记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向实践学习,写下了10余万字的教后记;向名师学习,听了校内外1000多节课。试想,5年,又有几人能如此呢?
丰厚的积淀,才让窦桂梅有了两年以后的一鸣惊人,才有了现在大家仰慕的楷模。“十年磨一剑”正是她的写照,而她的脚步却没有止于此。从课改的三个超越到主题教学的三个维度,窦桂梅一次又一次地向自己提出要求,一次又一次地向自己发出挑战,从而成就了今天的她。她的成长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她的思想与行动让她有所作为,在她的教学生涯中,她一直努力做到三个“自”。
一、自立。社会是课堂,实践是砺石,他人是吾师,自身是关键。成长固然依赖于好的环境,但更重要的取决于自己的心态与作为。当年,她放弃了优越的工作,而选择走上了讲台,那是她的追求。而在这个舞台上,她激情洋溢,全身心地投入,才让她有了旁人羡慕却不能及的辉煌。
二、自觉。她拥有别人没有的探索精神,冲破了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在“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的基础上,建构“主题教学”进行语言的积累,生活的积累,情感的积累。她的积累不仅丰富了自己,更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定了基础。她始终自觉地做着这些,这些也让她一步步走向教学的神坛。
三、自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当她拥有了绚丽的光环后并没有停下脚步,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中批判成长,正因为不断地思考实践反思再思考实践,她前进的脚步才越迈越大,越走越远,也越走越稳健。“吾日三省吾身”,窦桂梅在教学路上不断反思,不断突破创新,才有着满满的收获。
因为这“三自”,因为她“心大”,因为她没有束缚自己在资料室的小天地里,因为她有着翱翔于三尺讲台的梦想,因为她有着厚积薄发的实力,才有我们看到的激情课堂,才有师生的深层对话,才有发人深省的窦式教育,才使她成长为大师,也使她更加富有魅力。她,高高地站在自己构筑的教育舞台上,一路沉思,一路前行,我想这就是她一直追求的玫瑰人生。
我们身边有太多的教师,他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伟大的目标,很多人都在努力,但还缺少一份这样的全力以赴,包括我自己。我们常常被一些外在的东西所左右,从而失去方向,却少有窦桂梅这样纯粹的教育者,真正地投入学习,真正地研究教育,真正地教书育人。
每当看到关于教育大师的介绍或者身边的教育名人,我都会想:多久的积淀才能让他们如此丰厚呢?阅读、积累、思考、实践,早已贯穿成一条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如果说他们是优秀的教育者,我觉得远远不够,因为他们在教育引导孩子的同时也在提升着自己;在组织管理班集体的时候,更像在经营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人生。他们把每一个细节都看在眼里,每一个细节都细细品味,每一个细节都透彻分析,才能领悟每一个细节背后的真谛,也才能游刃有余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或者说,那已经不再只是一份工作,那是他们精神的寄托,那是他们思想的延续,那是他们不懈地追求。
都说细节决定成败,关注教育工作中的每一点每一滴,无论是学生的还是自己的,都是必要的,以前我也尽职尽责地工作着,每一件事情都尽力而为。但现在看来所做的一切实在是凤毛麟角,以后我要做的还很多,路还很远。
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个远大的目标,无论实现与否,我们都要全力以赴!是的,全力以赴,而不是尽力而为。
读了书有了收获,更应该有积累有实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尽管在未来前进的道路上,可能有欢笑也有泪水,但我存着梦想,为着实现梦想,会一步一步努力,也将一点一点靠近。带着自信豁达的心胸,以淡定从容的心境,在教育中且思且行。收获了习惯,收获了性格,收获了命运,收获了智慧,也收获了孩子们的心,我想更收获了浓浓的文化底蕴。
终于领悟: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窦桂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