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雄亮
(海南省东方市民族中学,海南 东方)
高中生从初级中学教育阶段向高等教育阶段跨越的关键时期,说高中阶段和高考是学生人生发展的分水岭也不为过,因此广大高中教师为了提高高中阶段的教学效果,付出了极大的辛劳,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高中物理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特点,需要学生的广泛参与与深入的投入,方可实现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在以往的学科教学中教师往往更重视教的行为与效果,却忽略了学生学习的情绪和感受,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致使高中物理课堂出现氛围不热烈、学生学习不积极、学习效果提升不显著的现象。所以高中物理教师需要从自身的理念转变做起,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实施,为教学效率的提升提供更加充沛的动力。
为了保证高中物理教学效率的显著提升,教师需要采取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保证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激发,其中创设情境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创设情境的教学可以充分利用高中物理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把学生引入教师预设的教学情境之中,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足够的兴味,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例如,在“圆周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就首先给学生展示了一段舞台上杂技演员表演火流星的视频,只见演员手拿一根两端各系有一个火球的火流星进行表演,但见那名演员在台上显得那样的气定神闲,手中不紧不慢地转动绳子,但是绳子末端的两个火球却飞速旋转,早已形成了一个火圈。这时候教师再指导学生进行仔细观察,看绳子末端的转动速度和靠近演员手的部位的绳子转动的速度是否相同。学生经过仔细观察,纷纷说出了答案:越是靠近中间的部位转动越慢,越是靠近末端的部位转动越快。教师又提出一个问题:那么同学们可知道如何表示这种速度关系?就此引出了线速度、角速度以及周期的学习。在这种情境的引导下学生的观察细致、理解透彻、兴趣盎然,自然保证了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高中物理中包含有大量和实际生活具有密切关联的内容,教师如果能够准确把握这一规律,用实际生活来引起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大大降低学习的难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例如,在“摩擦力”一部分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以及滚动摩擦的概念,教师就结合实际生活开展了教学,首先让学生调取了自己在生活中的生活经验:首先是一辆汽车静静地停在平整的地面上,手刹拉起,人用尽力气去推,却没有推动,这说明了什么:其次是在挪动一张空空的课桌的时候,可以不费很大的力气,但是假如书桌中装满了书本和文具,就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了,这说明了什么;最后,比较沉重的物体装上了轮子,再移动就变得轻松多了,这说明了什么。有了这三个生活中的细节,学生对于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对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滚动相对于滑动来说可以减小摩擦力的规律自然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教学效率。
高中物理中的很多教学内容是需要教师通过实验来开展教学的,但是教师如果一味采取演示实验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没有获得广泛参与实验的机会,其实践能力必然受到较大制约。因此教师可以采用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进行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就给学生提供了木板、打点计时器、小车、纸带、电源、刻度尺、橡皮条等多种实验器材,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实验过程中教师深入到学习小组内部,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和启发,确保学生实验活动的有效开展,最终学生经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很快得出了力对原来静止的物体做的功与物体获得的速度的平方成正比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学生经过试验获得的,所以学生的记忆格外深刻,比教师实验讲解的效果强百倍,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确保教学效率的更大提升。
总而言之,提升高中物理学科教学的效率并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就可以达到的,也不是仅凭一时热血就可以实现的,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透彻探究教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实践欲望,推动高中物理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实现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