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云忠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重庆)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和老师更多地将高中的生物学科当成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恰恰相反,生物作为理科中的一门学科,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生活化的教学策略正是从这个方面出发,让学生能通过生活去认识生物学科,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高中生物的生活化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有很大差别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知识点的讲解以及考试大纲为主导,加上反复的训练,让学生能够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相对而言,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是在生活经验和现象的基础上,联系生物知识,找到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点,这对于学生的生活也是十分有益的。
高中生物中的知识点很多都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甚至课堂的环境都可以作为教学材料。在课堂上,经常有学生走神的现象,当老师叫起这名同学回答问题时,学生通常是应声抬头,然后开始起立回答问题。这是一个应激与反射的课堂例子,当老师的教学模块到了“应激性”以及“反射”时,可以运用与之类似的生活化教学场景。将这些自己创立的生活化场景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详细的解释,老师叫学生的名字对被叫到名字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刺激”,学生听到声音之后抬头的动作就是对这个“刺激”的“条件反射”,起立回答问题就是在这个“条件反射”下的“反应”,整个过程就是“应激性”。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生活化教学场景,使知识点更加形象化,在课堂上的互动既能有效加深学生的印象,还能很好地管理上课纪律。
在当下的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更多地在课堂上营造生活化的教学场景,这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加深学生印象的好方法。
教材在大多数学生的眼中可能都是枯燥的,一方面,教材作为官方的知识点讲解工具,它本身包含的内容就是比较枯燥的;另一方面,教材是一个长期使用的工具,不会随时更新,记录的都是经典内容,有可能几年甚至几十年才会有所更新。所以,使教材的内容生活化也是高中生物教师的职责之一。
比如“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也可以用吸引眼球的方式演绎出来,就像爱因斯坦被一个美女模特表白,两人一起畅想生下来的孩子会是什么样子,这就是教材内容的生活化,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他们生出的孩子会既聪明又漂亮吗?不一定,只是有可能而已,可以让学生纷纷来猜想可能生出什么样的孩子,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如果达到了这样的效果,那么教材生活化的任务也就完成了。通过教材内容生活化的方法,也会让知识点更加立体。再者,在学习糖类、脂质、蛋白质、身体代谢、负反馈调节等之后,可以给学生多推荐一些生活技巧,比如,热天要多喝热水,冷饮对身体反而不好。这是因为人体自身的负反馈调节,在吃了冷饮之后,肠胃温度下降,身体感觉到温度下降之后,就会以为自己不热,所以减少汗液的分泌,过一段时间后会变得更热,而喝热水恰恰相反,可以促进汗液的分泌,避免热天中暑。
通过教材内容的生活化,让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生物知识在生活中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有用的,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在的互联网越来越发达,高中生了解新闻和社会热点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将生物知识点和时事热点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比如看了之前报道的“甲型流感”“登革热病毒”等相关新闻之后,在学生接触了细胞和病毒的繁殖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讲授上述传染病的恐怖性,也可以将这些作为素材,帮助学生理解细胞的繁殖过程以及病毒侵入人体的过程。由于内容和时事热点挂钩,实际意义也是相当重要,所以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会事半功倍,印象也更为深刻。
生物也是一门实验的学科,虽然通过解剖生物体来研究生物结构的要求比较高,但是其他的一些生物知识在生活中都可见一斑。
课外实践是很好的应用理论的机会,一方面,比起枯燥的学习,学生更喜欢在教室之外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问题,需要自己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应用,从而感受到生物学习的实际意义。譬如对遗传疾病的研究,可以通过课外实践,调查身边的遗传病,通过询问的方式画出不同遗传疾病的遗传系谱图,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尽可能地分析该疾病是否为遗传病,若是,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性染色体遗传,判断子女可能患病或者是携带者的概率。
生活本就五彩斑斓,生物就是生活的主体,对于高中生物学习来说,生活中拥有着无穷的资源,将理论结合实际是加强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也是新课改的要求。高中生物的生活化教学能够很好地挖掘教材内容,加深学生印象,教师更多地联系生活不仅不会浪费时间,反而还能够提升生物教学的效率。所以说,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十分可行的教育方式,能够很好地增强学生的知识归属感和学习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