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与原来“人教版”教材相比较,“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名著导读方面,不但推荐的篇目有了新的调整,而且其编写也有了大的调整。面对这些变化,教师要创设师生共读氛围,内外结合,多法并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制定科学合理的阅读规划,运用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名著。
关键词:统编本;初中语文;名著导读;编写变化;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柯泽华,广东省陆丰市河东中学。(广东 陆丰 516500)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34-0111-03
“统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一直倡导:“语文教学应当把阅读放在首位,阅读教学除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还有更重要的是培养高尚的读书习惯,把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他明确表示:“统编本”语文教材还格外注重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力图教读、自读、课外阅读,构成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这也是考虑到目前学生普遍存在读书少,教师不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语文教学弊端,想在教材中起到纠偏的作用。这表明,教材编者希望在教材层面把名著导读提升到和课内教读课同等重要的地位,使读书活动真正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探讨教材中名著导读编写发生的变化,以及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如何把名著阅读落到實处,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初中语文名著导读编写的变化
跟原先“人教版”语文教材相比,不难发现,“统编本”语文教材在名著导读推荐篇目上作了大幅度的调整,编写体例也发生了变化。具体有以下四点变化:
1. 编写位置发生改变。原来“人教版”语文课本把名著导读全部附在课本的后面,其作用跟附录没有多大区别,导致多数教师在处理这块内容时,觉得其可有可无,更不用说在实际教学中加以重视了。而在“统编本”中,名著导读的编写却是灵活穿插、分布到各个单元的后面。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六单元之后的名著导读是鲁迅的《朝花夕拾》和吴承恩的《西游记》,七年级下册第三、六单元之后的名著导读是老舍的《骆驼祥子》和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八年级上册的名著导读却分布在第三、五单元之后,分别是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和法布尔的《昆虫记》……
2. 设置“读书方法指导”栏目。在每一部分名著导读的后面,都设置了“读书方法指导”栏目,此栏目能够根据作品体裁的特点和初中生的阅读水平情况,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两种读书方法。如:读《西游记》可以采用“精读”和“跳读”两种方法。
3. 设置“专题探究”栏目。针对每本名著的内容,每个名著导读都设计了3-4个专题探究,这些作为灵活选择的读书任务,目的在于驱动学生的个体阅读和群体共读活动。这样,在探究过程中或探究结束后,可以召开读书交流会或撰写读书报告等,提高学生读书的有效性。
4. 设置“自主阅读推荐”栏目。每一次名著导读,除了重点推荐一部名著外,还以“自主阅读推荐”的形式另外推荐两部名著,所以全套教材推荐阅读的名著增加了两倍的数量。
二、初中语文名著导读的教学策略
从上面“统编本”名著导读编排位置、栏目设置及名著推荐篇目等变化可以看出,名著阅读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说,人生,因阅读而精彩。读书也许不能延长人生的长度,却能够增加人生的厚度和宽度。这就说明阅读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语文教师更应该重视名著阅读的教学。那么,如何让学生愿读、会读名著呢?
1. 激发阅读兴趣。名著导读中的“导”说的是老师在名著阅读中所起的引导作用,而“读”说的是学生主动阅读,学生一旦对名著阅读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很强的阅读求知欲。
(1)师生共读,创设氛围。与其时刻给学生阅读压力,不如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的阅读氛围,唤醒、调动学生阅读的内驱力,从而让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种常态。
语文教师不仅要对名著进行深入地阅读,而且要有自己深刻的阅读体会。只有这样,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才能让课堂充实起来,才能与学生产生阅读的共鸣,才能与学生的心灵进行对话。教师成了学生读书的榜样,学生也会自觉地去阅读名著。语文教师用自己在阅读中获得的体验、发现和乐趣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点燃学生的读书热情,才有可能在学生心中播下读书的种子。
(2)内外结合,激发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带动课外阅读,激发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拓展,或介绍作家作品,或就某个方面的知识或问题设置悬念,或用一段精彩的描述等方法吊起学生的胃口,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让学生充分感受鲁迅先生的快乐童年时光,进而引出鲁迅先生童年期间发生的其他事情,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朝花夕拾》这部书。为了消除学生与这部书之间的隔阂,还可以布置这样的读书活动:①跳读全文。通过游戏抢答的方法,找出鲁迅先生童年有趣的事情。让学生在毫无压力的状态下阅读书本,亲近经典,初步体验经典之趣。②灵活选读。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地为每篇选文设计问题,学生自由选择选文,为解开问题进行默读、跳读、批注,从而有根有据地解开问题,完成单篇阅读乃至整部书的阅读。③研读。设计“我与鲁迅比童年”和“摘抄片段,欣赏写法”两个开放性的、低难度的专题,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地阅读全书。
(3)多法并举,不断激励。一是读书笔记评比法。读书笔记设置的栏目有名人名言、优美词汇、精彩句段、阅读感想。这些栏目的设置有积累方面的,有通过阅读之后总结提炼方面的,这些都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具体这样操作:让学生一个星期写两篇读书笔记,并把书写漂亮、内容充实、有自己独特想法的作品及时发到班级微信群中,对学生进行大范围的鼓励。
二是举行读书研讨会。如在阅读七年级上册名著《西游记》之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研讨任务:你喜欢书中的哪个人物?不喜欢书中的哪个人物?结合书中的内容和现实生活说明理由。学生最喜欢上读书研讨会这样的课,他们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到课堂上就大展身手,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这种类型的读书研讨会,能够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这是一种思想上实实在在的收获,远比获得老师的一句表扬更加有成就感。
三是推荐发表学生作品。学生阅读名著后所写的读后感,不乏不错的作品,老师可以修改后推荐发表。学生发现自己的文字被刊载出来,阅读、写作的兴趣自然得到提升。此外,教师还可以发动学生参加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暑假读一本好书”等阅读活动,如若学生的作品获奖,对师生来讲都是一种收获。
2. 指导阅读方法。面对“大块头”的名著,如果老师没有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方法,那么学生就只能“望书兴叹”,也没了阅读的兴致。只有授之以“渔”,教师才能真正带领学生走进名著的世界,让学生在名著的世界中自由地探索和获取知识。
(1)制定科学合理的阅读规划。学生面对名著,产生的第一个畏难情绪应该是:我何年何月才读得完这本书?这时,制定科学合理的阅读规划就显得十分重要。如阅读《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文章篇幅较短,字数较少,阅读起来比较轻松。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合理的阅读安排,如花多长时间阅读,在什么时候阅读等都尽量考虑全面,安排要具体可行。教师也可以根据全班的实际情况整体做出具体安排。如《朝花夕拾》的阅读规划:
第一周:快速通读全书,保持阅读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时间可以按如下安排。第一天阅读《小引》《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第二天阅读《二十四孝图》《五猖会》;第三天阅读《无常》《从百花园到三味书屋》;第四天阅读《父亲的病》《琐记》;第五天阅读《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在快速通读的进程中,要注意以下事项:一是提要钩玄。提炼出文章的要点,给每篇文章写内容综述;二是在读的过程中,记录下阅读疑惑;三是结合书中给出的思考题,测评自己的阅读效果。
第二周:精读部分篇章。第一天精读《阿长与<山海经>》,边读边思考;第二天精读《五猖会》;第三天精读《从百花园到三味书屋》;第四、五天将自己的心得和困惑与同学、老师交流,从而对《朝花夕拾》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第三周:准备“专题探讨”内容,完成交流过程。专题一:鲁迅的童年;专题二: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专题三:鲁迅儿童的教育观。以上专题可以结合教材进行开展。
第四周:在对《朝花夕拾》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性阅读。注意:“链接阅读”的内容都涉及哪些主题?哪些主题是跟《朝花夕拾》相近的?通过这样的安排,既能确保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读完名著,又能够保证阅读的质量。每当学生读完一本名著,心中都会产生满满的成就感。可谓一举多得。
(2)运用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因为名著内容多,又难理解,如果教师没有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学生就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阅读效率低且效果不好。唯有教给科学的阅读方法,学生才会不断获得阅读的喜悦感,阅读的兴趣才能长久持续。
读书的方法因人而异,因书而异。如读《朝花夕拾》,建议学生用以下方法阅读:一是快速阅读。让学生采用快速通读的方法,粗略浏览全书,不用去细究每个字、词、句的含义,但要了解篇章大意,简单记录阅读的感受。二是分析阅读。精读各篇,体会主题,写小综述。学会查阅资料、借助注释、文本互读和与老师、同学交流讨论等方法,仔细研读,排疑解惑,最后写成读书报告和读后感。在此前提下,可以召开阅读交流会,实现从读懂单篇到读懂全书过渡。三是深入研读。体会《朝花夕拾》“双重性”的表述,一个角度是从成人的角度,一个是从孩子的角度,从而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如读《西游记》,可以采用如下阅读方法:一是用批注法精读;二是用浏览法了解故事情节; 三是用思维导图法绘制“取经路线”;四是用跳读法研读人物;五是用网络讨论法探究质疑;六是用创编法培养想象力和写作、表演能力。
如读《骆驼祥子》,可以采用快速阅读与批注式精读相结合。教师要告诉学生圈点虽然是随手勾画,但勾画的内容应该是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或者是自己深有体会之处。而批注可以从作品的内容、结构、写作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着手,或展开联想、想象,补充原文内容,或写出心得体会,提出见解。
如读《红星照耀中国》这部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首先,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其次,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再次,把握作品中的“事实”之后,还要读明白作者想用事实说什么“话”。阅读纪实作品,最终是要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学生通过以上方法的指导去阅读作品,不仅能够快速有效把握作品的整体内容,而且能够逐步掌握这些读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读书能力,提升读书的品质。
名著阅读,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上的重视及有效的阅读指导,有助于学生提高文化素养,最终实现名著阅读之目的。在名著阅读指导方面,语文教师要更多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產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养成名著阅读的良好习惯;更多地引发学生深层次的阅读思考,唤起学生阅读的成就感;更多地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提高阅读水平,为学生的自我成长奠定扎实的文化基础,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6.
[2] 蔡少军.初中语文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3] 谢象贤.语文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4] 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10.
责任编辑 罗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