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开放互动的语文课堂是怎样炼成的

2018-02-26 12:52陆丽程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8年12期
关键词:课堂互动语文

摘 要:语文教学的课堂互动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已成为共识,但单纯为了互动而互动的“假性互动”却是变相的“满堂灌”。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多元开放的教学情境和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互动观念,设计开放的教学过程,通过真正的师生互动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语文;课堂互动;多元开放

作者简介:陆丽程,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文学科教学。(陕西 西安 710119)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34-0043-02

课堂中的互动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平等、理解和尊重的原则下,利用语言开展的情感、思维和言语等层次的互动交往过程。[1]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定位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师生互动的课堂模式符合时代的需要,然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仅是为了互动而进行的互動是“假性互动”,有悖于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一、目前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

1. 教师的“满堂灌”。在传统的教学观念里,教学是教师单向输出信息、学生被动参与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常常按照固定的教学思维,围绕知识点提问。除此之外,由于部分教师担心学生打乱教学流程,出现“一动就乱”的状况,甚至害怕抛出问题后冷场或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以应对学生的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较少互动。

2. 教师未能充分引导课堂互动。教师在课堂互动中没有适当地引导学生,学生不知道怎么思考导致冷场,或者学生思维过于活跃导致课堂秩序脱离控制甚至出现混乱。这是因为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不成熟性,教学设计按部就班拒绝生成的结果。

3. 互动深度不够。课堂提问缺乏深层次思考,启发性问题少,集体回答多,追问比率低,学生往往只回答了表面的意思,没有思维的碰撞。互动看似热闹,实际上缺乏对文本的深入研究。这是因为教师不认真分析学情,一味尊奉教材,机械地照本宣科,导致教学停留在文本表层。

4. 互动形式单调。常见的课堂互动为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只是以“很好,请坐”回应,随即给出自己准备好的“标准答案”。缺少全体学生、学生小组和学生自我的互动,活动参与度低。此时,教师为了学生能够掌握考点,互动只是作为强化知识点手段之一的机械复习。

二、创设多元开放互动的语文课堂的策略

首先,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语文课堂教学互动观念,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忠实取向转变为相互适应取向和创生取向。课堂中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教师不应当用预设的答案去套住学生,教师应走下“权威”的宝座,与学生“平等对话”。[2]

其次,教师应该精心准备开放的教学设计,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设置具体情境进行互动。把课堂教学和日常生活情境结合起来,情境要“真”,给予学生一个可知可感的情境。比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可创建如下教学情境:我们现在一起来做一次遐想旅行,想象从南宁坐上火车,约10个小时候后就到了桂林。看,江边有只船正在等我们,我们登上这只船,观赏那静得不知在流动、清得连沙石都看得见的漓江水。大家一起眯着眼,想象水怎么静、怎么绿(老师哼起《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子)。[3]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虽没有见过真实的桂林山水,但教师一边让学生回顾生活旅行中的乘车坐船经验,一边哼唱起耳熟能详的儿歌,帮助学生想象自己处于桂林的美丽山水中,这样的互动便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是设计发散性问题,关注资源生成。发散性问题的答案不是既定的,让学生积极发言能激发其交流的愿望,利于形成深层次交流。发散性问题也应是有目的性的,教师提问之前要先问自己:“问这样的问题,我的目的是什么?”在师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捕捉学生生成的问题,进一步追问学生“你是怎么思考的?为什么这样思考?”比如教学《春酒》这篇课文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如果把文中描写母亲的细节拍成特写镜头,你们最想选哪个?说一说为什么?

生:我最想拍“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脸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

师:脸颊红红的表现了母亲怎么样的内心?

生:很高兴。

师:好的。那么其他同学,你们还会关注母亲的哪一种神态?

生:母亲的得意。

师:为什么说母亲得意?

生:因为大家都喜欢喝母亲酿的八宝酒。

师:是的。我们来看,文中母亲无私地把最好的东西献给别人,从这些细节我们可以发现母亲身上勤劳善良和温柔慈爱的特质。

在这个片段里,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回答内容,既肯定了其独到之处,又配合问题对文本片段和生活经验进行追问,把新授知识与学生的原有经验结合起来,层层递进,引导学生主动地挖掘文本内涵,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文意。

三是互动问题有深度且联系生活。互动应到从理解文本的目的出发,不能脱离文本盲目互动,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进行文本深挖效果更好。学生已知的不再教授,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引导其自学。互动的内容应符合学生的生活理解,把文本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比如笔者在教学《我心归去》这篇课文时曾产生如下思考:作者在法国居住的条件非常优越,但内心有一种寂寞和孤独,怎么样让学生对这种感情有真切的感受呢?最终笔者从“这里一切的声响都弃你而去”作为切入点,问学生“同学们平时对什哪些声响很熟悉呢?”然后马上追问“当这些声响都离你而去时,你的心情会怎么样?”[4]如此,学生便能对作者身居国外的体验产生共鸣。

四是设计灵活多样的互动形式。语文课堂的互动是多层次的交流:在师生互动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互动的主角;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中,通过个别发言交流和小组探讨,鼓励学生的思维碰撞以产生智慧的火花;学生的自我互动也很重要,学习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创造课堂的留白。

五是处理好不同意见的冲突。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们共同评判哪些问题提得对。学习能力的提高就是一种出错、改错、建构、再出错、再改错、再建构的过程[5],学生的错误回答是一种生成性资源,往往能引起其他学生更为深入的思考,引发更多的讨论,要允许学生错了重答、补答。学生在聆听不同价值观下的回答后互相交流,对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在互动中学会如何正确地质疑和思考。比如在教《窦娥冤》这篇戏剧课文时,有同学提出天、地、鬼神这些形象是违反科学精神的,文章的思想倾向是不对的。教师应首先肯定学生大胆质疑的态度,然后让在座的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答案,鼓励大家回到课文中找答案进行交流,再联系时代背景告诉同学们:古代的天、地代表着当时的统治者,受生产力与知识的局限,当时还没有出现理性的科学精神。窦娥控诉天地,一是反映了对统治者黑暗统治的控诉,二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

语文课堂教学的互动不是机械的提问和形式上的作秀,而是建立在师生间相互理解基础上的平等交流。教师应把握正确的互动观念,设置开放的教学过程,创设真实性情境,设计有发散性、有深度且联系生活的问题,关注资源生成,设计灵活多样的互动形式,处理好不同思维的碰撞,在语文课堂上展现素质教育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车军.对话与交流:关于课堂教学观的再认识[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10).

[2] 杨采涓.立足实践构建语文教学互动平台[J].中国教育学刊,2009,(11).

[3] [4] 程振理.特级教师是这样教语文的——苏派语文名师教学智慧解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 吴益.学生主体需要唤醒——谈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生活创建[J].语文建设,2004,(2).

责任编辑 陈 晨

猜你喜欢
课堂互动语文
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浅析师生课堂互动学习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
组织高中英语课堂互动的四要点
简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互动的艺术
语文俱乐部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