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2018-02-26 12:52李春忠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8年12期
关键词:感悟体验情境

摘 要: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为了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寻找学生身边的历史,让历史与学生生活同在;可以通过引入史料,再现当时的场景,赋予历史时代性;可以通过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去追寻历史的真谛;可以通过不断地追问,升华学生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情境;课堂;体验;感悟

作者简介:李春忠,北京市第一中学,中学高级教师。(北京 100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青年专项课题“历史学科素养导向下的批判性思维教学研究”的阶段成果,课题编号:CCDA16110。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34-0037-03

在突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背景下,历史教育的根本功能是育人,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提高人文素养。历史教育不仅要汲取历史知识和训练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和感悟历史。学生对历史的感悟直接影响他们学习历史的效果,而历史学科特点决定了学生很难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获得活生生的感性材料。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运用好史料,将教材中的史实与结论置于史料中,让学生去咀嚼、感悟,适当用一些细节性的史料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激起学生的激情和学习兴趣。下面,笔者以岳麓版“五四运动”为例,谈谈如何通过补充适当史料,有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历史。

一、联系生活,让学生通过身边的情境感悟历史

新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上贯彻“三贴近(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的理念,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关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活生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完善和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学生身边的历史,拉近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五四运动”一课之前,笔者首先播放学校“少年先锋岗”活动照片、“五四大街”街景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五四运动浮雕”图片。当学生看到“少年先锋崗”的照片时,课堂沸腾了,他们纷纷介绍当时自己的感受和看到的浮雕内容,因为他们中几乎每一个人在初中一二年级的时候都亲身体验过。这样,不仅激起了学生学习“五四运动”的兴趣,而且增强了学生对历史的亲切感。他们感觉到历史与生活同在,历史并不神秘。

二、通过史料再现历史场景,使历史有生气和时代气息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历史如何感知呢?我们只能借助史料中介去再现、感知、体验和理解历史,这是历史认识的一般规律,也是历史认识区别于一般认识的地方。史料对历史认知之重要性由此不言而喻。今天,我们要想深刻地了解和感悟过去的历史,一定要走进“过去”。因此,在学习“五四运动”一课时,教师不应只按照教材简单地介绍“五四运动”的经过,不是仅仅直观地重复学生提出的口号、主张等,而是通过PPT展示“云集天安门”、“东交民巷使馆区遭阻拦”和转赴赵家楼并“火烧曹宅”、“五四群英”、“大事记”等特定场景的片断、史料,并设问:通过阅读上述材料,你有何感受?

学生1:通过上述史料的阅读,我充分体会到了“五四”时期学生、工人的爱国热情,感悟当时的学生对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的认识达到的新水平,认识到此时期中华民族的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接着,老师又进一步分析指出1919年“五四事件”是风暴的中心,是整个“五四运动”的漩涡[1]。依据张国焘《我的回忆》中的记载,1919年5月4日当天上午,北京大学的学生从海淀区马神庙出发,参加“五四运动”,下午1点钟,三千余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活动。那么,1919年5月4号,除了北京大学学生之外,北京还有哪些学校的学生参加了游行?他们的游行路线如何?在游行中他们表达了哪些爱国诉求?又做出了什么举动?

学生2(美术特长生)根据课前预习和之前展示的史料,在黑板上画出了学生游行的路线示意图和运动中心变化的简图,并标出了标志性的地点(天安门、东交民巷、赵家楼)。

老师通过学生现场模拟的动态的“学生游行路线示意图”,引导学生突破经过中的重要知识点:如前期、后期的运动中心是北京、上海,主力分别是学生、工人,运动的重要口号是“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等。

三、创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让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或一种权威性的解释。所以,中学历史教学应具有浓郁的历史感,适当引用同时代人特别是名人的原话和原文,引导学生对历史直接进行探索研究,以增强历史感,使历史教学富有时代气息。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或背景,在明确了“五四运动”当天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的真实场景后,选择典型的历史材料为学生还原“历史现场”,使学生置身于20世纪第二个10年的特定历史场景中,在解读材料中理解、感悟历史。

“五四事件”的直接原因虽是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处理点燃了中国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激情,但是“五四运动”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潮等都出现了新的曙光,为中国革命历史进程发生历史性的转折准备了新的领导力量、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那么,“五四”前的中国社会呈现出什么状况?老师请学生阅读学案上的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相关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自己的观点。

学生3: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中国政治风俗、社会经济、思想习惯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使“臣民”成为“国民”“子民”,成为“公民”,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2]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潮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进一步发展,工人队伍迅速壮大,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行造就了一个比较广泛而稳固的社会基础。期间,新文化运动高扬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批判专制制度和宗法制度,提倡个性解放等,推动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变动和文化转型,具有明显的思想启蒙的作用。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些变动,都引起了中国青年一代的共鸣。在日本加紧侵略中国,使中华民族危机更趋严重的情况下,这种愤怒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学生4:身为在一战中向欧洲派遣了20万劳工的中国,换回的只有累累白骨;身为战胜国的中国,最后竟成了列强宰割的对象。人们的心情再也难以平复,人们的悲愤再也不能抑止,所以一场声势浩大、规模壮阔的反帝爱国运动,像火山一样爆发了,而且在那一天之后,“五四之火”迅速蔓延整个中华大地。

学生通过阅读情境材料,充分理解了“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必然性。“五四运动”很快由学生的爱国运动转变为各个社会阶层广泛参与的全民爱国运动。以上海的“三罢”(罢课、罢市、罢工)运动为标志,“五四运动”进入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第二阶段。在各界群众爱国运动的施压下,北洋军阀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罢免了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人的职务,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也拒绝在合约上签字,爱国运动取得了重大胜利。这是中国外交史上破天荒的大事,也是近代民族主义运动取得明确胜利的一次运动,[3]产生了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精神的觉醒。那么,五四爱国运动的意义有哪些?接下来,老师让学生通过不同时期的中国人、外国人对“五四运动”的评述史料,来认识“五四运动”的历史影响。

学生在阅读材料之后,踊跃发言,纷纷阐述自己的观点,他们普遍认为:“五四运动”虽然在当时只持续了两个月的时间,但很明显它掀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在中国这个古老的文明国度里,终于升起了新世纪黎明的太阳!“五四”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推动了中国社會风俗的变化,传播了民主科学理念,促进了中国思想解放;标志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四、开展问题讨论,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课程,必须要让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体,以历史情境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核心,在历史的感悟中养成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升人文素养。今天,当我们回顾“五四运动”那段历史时,自然而然地会想到我们要从中继承和弘扬什么?“五四运动”中的什么最能打动我们的心灵?

材料:人民网、新浪网等曾组织了一次关于“五四精神”的网络调查,在对于“五四精神”的理解上,40.2%的受访者选择了“爱国主义”,认为这是“五四精神”中首先需要传承的精神遗产,23.4%选择“民主精神”,20.8%选择“科学精神”,15.6%选择“创新等其他精神”。

生1:作为一名中国的中学生,我们首先要有爱国之心,比如近年来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进行的国有化闹剧,我们在舆论和信念上必须坚决反对,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日本的无理取闹。但是,我又觉得不能盲目地仇视日本、抵制日货。我个人觉得,我们今天在继承“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精神时,应该继承和弘扬的是理性的爱国精神!

生2:我觉得今天的中学生需要下苦功夫学习,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和本领,夯实人生成长进步的根基。并且要养成学习、学习、再学习的习惯,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跟上时代和社会前进的步伐。

生3:我们处于青少年时期,是最富有创造力的时期。我们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潜能,肩负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甘于奉献。我现在就积极投身于敬老、爱老的义工行列。

“五四”时期的青年学生和广大工人、市民等在民族处于危难时刻爆发出的最响亮的声音,在困境中自强不息,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人的力量。他们燃烧的激情,勇猛的精神,冲破时间的阻隔时时叩击着我们的心扉。“五四运动”所孕育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在历史的感悟与体验中,学生学会以人为本、善待生命,进而关注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学习完“五四运动”的相关基础知识后,教师应该设置一个环节,充分地激发并展现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美)周策纵.五四运动史[M].陈永明,等译.长沙:岳麓书社,1999:121.

[2][3]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1840—1949)[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90,446.

责任编辑 罗 佳

猜你喜欢
感悟体验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解题的几点建议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