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童立场找寻数学的学习起点

2018-02-26 12:46张成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起点周长长方体

张成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理念闪烁着的是鲜明的儿童立场,然而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进入教室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之上。”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就是学生的学习起点。

只有关注学习起点,才能保证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他们全面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儿童在生活中接触了大量的数学信息,从而使得教师预设的教学起点不是真实的起点。基于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首先掌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只有这样,才能定准教学目标,有的放矢。

一、从儿童已有经验中寻找学习起点

今天的学生,学习的起点并不是从零开始的那道起跑线。信息化和学习化时代的到来,父母文化素养的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提高,相应地使学生具备了许多零碎甚至关键知识的储备,当问题一旦呈现在他们面前,他们往往基于相关的经验,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如听一位老师执教“认识时分”时,当老师出示7:00时,学生立即能说出是7点了,还能说出相应的时刻,如8:00到校,11:30放学等等。因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积累构成学习数学的特定世界,是数学教学的宝贵资源,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积累。

二、在数学活动中找寻学习起点

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个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变性。因此,有些教学内容,可以利用设计一些数学活动来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只有充分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做到“以学定教”。基于学习起点,结合实际的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调整。

首先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调整教材呈现次序。

教材的编排更多考慮本身知识体系,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适当地调整教学顺序。例如在前面提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教学,通过谈话了解到班级里有80%的学生已经知道体积计算公式了,不如开门见山地说:“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有哪些同学已经知道了?”在大家频频点头的时候,老师索性请一个同学来说一说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当老师板书完“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以后,说:“你们知道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吗?”如何证明这个公式呢?老师给你们准备了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若干个,请你们摆出各不相同的长方体,四人小组好好研究一下,等一下各组分别汇报你们的证明过程,好吗?如此调整后,学生反而有了研究的兴趣,把结果提前告诉孩子也是尊重了孩子的学习起点,但是未必所有的孩子都明白其中的道理,有的可能只是简单记了公式而已,那么合作、研究、验证这个公式 会让每一个学生再次经历这个学习的过程,从而达到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还有在前面提到的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前设计了一份调查表,得到的结果是有一半左右的同学知道百分数,而且会写、会读,个别同学还能正确地说明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例如50%,100%等。但也有学生根本就没有接触到百分数这个概念,一点基础也没有。这说明本班大部分同学们对这部分知识并不陌生,知识的起点很高,而有些学生的知识起点却较低。那么教师的教学方案就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的知识起点进行设计。可以跳过教材中的计算等直接引入百分数,让学生尝试利用所给的材料简单说说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再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从而达到全班同学知识的全面化。这样就可以合理安排时间,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

这种调整教材呈现次序的策略真正体现了“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构建了有效课堂,从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其次顺应学生的学习起点,调整课堂教学进程。

在课堂教学中,会形成多个基于不同学生发展状态和教学推进过程的“新起点”。因此,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课堂生成,善于把握学生在课堂上暴露的现实起点,顺应现实起点并及时调整教学预案,努力在起点推进的动态过程中找到一个新知教学的切入点,把学生的思维从现在的发展区引领到最近发展区,帮助其逐步将原有的认知与经验加以提炼与升华,进行拓展和延伸,得以巩固和建构。例如:《圆的周长》片段

师:(教师出示一个圆形纸片)谁能上来指一指这个圆的周长?

(一生上来绕圆一圈,其余同学表示赞同)

师:那这个圆的周长到底有多长呢?有没有好办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生:用一根绳子绕圆的一周,再量出绳子的长度,就是这个圆的周长。

生:可以把这个圆在尺上滚一圈,得到的长度就是这个圆的周长。

生:可以用公式进行计算。

师:还有公式?是怎样的?

生:圆的周长=3.14×直径

(教师板书计算公式)

师:对于这个公式,有什么疑问吗?

生:这个公式对吗?为什么要用3.14×直径就是周长了呢?

生:我们奥数老师告诉我,任何一个圆的直径×3.14就是这个圆的周长。

师:也就是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真的吗?

(学生反映不强烈)

师:有什么办法可以进行验证一下吗?

生:可以用我们手上的圆片测一测他的周长和直径,再算一算。

师:好,接下来我们就来验证一下,是不是像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

……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非常关注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并能根据学生所反馈的信息,确定学生所处的学习起点,以此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当学生说到可以用公式计算圆的周长时,可能已经出乎老师的意料之外了,而老师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以学生的回答作为一个切入点,让学生从验证的角度去进行学习和活动,从而完成教学目标。这样,既满足了学生表现自己的愿望,还在不知不觉中深化了已有知识,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对数学教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我们应该将它看成是优化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理念、一种教学方法。只要正确把握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有效地加以利用,就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才能使数学课堂真正彰显生命的活力,才能使孩子们更加快乐的学习数学。

【作者单位:淮安市银川路实验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起点周长长方体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弄清楚“起点”前面有多少
起点
巧算周长
我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