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趣”在情景活动中生发

2018-02-26 13:39邱国华
教师·下 2018年12期
关键词:计算教学生活情境

邱国华

文章编号:1674-120X(2018)36-0052-02

摘 要:数学离不开计算,计算是数学的基本,只有学生的计算能力上去了,学生才能学好数学。在计算教学中,优化主题情景,创建知识的探究空间,化抽象为直观,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有机沟通算理、算法,把抽象的计算知识具象化,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计算的乐趣,在错误中能自主纠错反思,提高计算能力。在计算教学中,不仅要落实“双基”,使学生掌握计算本领,还要抓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兴趣点,计算的课堂也会美妙无比。

关键词:计算教学;生活情境;亲历活动;算理算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裘宗沪老先生指出:“要想学好数学,首先要学会计算,还要熟练、准确地计算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可见,计算能力的重要性不一般,从《九章算术》到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算术》,这表明应先教计算,然后教数学思维。计算教学不仅要注重计算能力,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更要注重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体验参与活动带来的快乐。相较于以前,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降了很多。这样的事实让我们震惊,更让我们深思:以《算术》实用性为理念的计算教学缺乏思维的创新性,但在新课标理念下重算用结合的计算教学又使学生的数学能力下降。该如何审视当下的计算教学呢?本文通过笔者三十年来的课堂实践,谈谈自己在计算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优化主题情境——引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

笔者认为,计算教学需要更多的情境创设,要根据教材内容,根据地域特色,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根据班内学生原有掌握的计算情况,创设学生喜欢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研究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發展思维。在计算教学中,教材的主题图具有局限性,有时只适合某一区域的学生,这时,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适当地修改教材,使教学素材变成学生熟悉和喜欢的,使学生能够有预见地进行计算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第五册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第二教时,书本的素材是普通快客、动车、世博专线大巴。我课前调查学生对这些素材的知晓情况,没有几个学生知道,反而问个不休。我考虑到这个实际情况,就把这些素材改变成我们桔乡的摘橘子比赛。结果,一节课下来,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比较好,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在“65-48”的口算中,学生们开动脑筋,创新的火花闪耀不断,总结出了许多种方法,而有些方法在我们的预设之外。

在这次教学实践中,课前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是引子、是铺垫、是情境创设的动力,而本地资源是情境创设的充足“油料”,一旦学生的热情被点燃,星星之火便能燎原。试想,如果继续应用教材的主题图,学生都会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新事物的了解,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落实,肯定会有许多的负面影响。我们充分挖掘教材,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生活中发现既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所喜爱、所熟悉的事例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在亲身活动和经历中学到知识,计算的课堂也精彩不断。

二、创建探究空间——找趣

在学生眼里,计算总是伴随着“无聊”,因此,学生一般不喜欢无聊的计算问题。特别是一些好动的男生,对于教师的讲解和演算,他们会感到了无生趣,然而,他们好强,喜欢动手,喜欢在玩中领悟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计算教学时,改变教学方式,把课堂交给学生,创造让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探究的氛围,努力让学生带着研究的态度自主地探索,自主地落实计算技能,掌握计算知识。

例如,第三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的教学:

首先,教师出示问题情境,让学生列出算式“39+44”,然后,把课堂交给学生,并给学生小棒,让学生自行操作并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总结方法。学生的方法多样,具有创新性:

(1)先算39+40=79,再算79+4=83;

(2)先算30+44=74,再算74+9=83;

(3)先算30+40=70,再算9+4=

13,最后算70+13=83;

(4)先算40+44=84,再算84-1=83;

(5)先算44+36=80,再算80+3=

83(把39拆成36和3);

(6)先算39+1=40,再算40+43=

83(把44拆成1和43)。

……

瞧,给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计算素养,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创造愿望。借助小棒的操作,学生们不但掌握了各种计算方法,更加明晰了算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视力型的学生随着老师的板演理解了算理,听力型的学生在同伴的分析下接受得更容易,而平时对计算厌烦的动触型学生通过摆动小棒也活跃起来了。计算教学,切忌用我们的思维去理解学生,在教学时要能蹲下身来,与学生平视,耐心窥探学生的心思,舍得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他们才能各显神通,根据自身习惯的学习方式,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建构知识。

三、化抽象为具象——添趣

计算的算理是比较抽象的,计算方法是一种技术性手段,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不一定就能明晰算理,这样极易造成学生对数学本质的认识不足,会影响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在计算教学时,教师要借助教具、动画等手段,把算理从抽象化为具象,让学生对算理理解得更加透彻。

例如,在教学“小数除以小数”时,我在课前布置作业:给学生2.4元(2枚1元硬币,4枚1角硬币),要求男同学每0.8元放一个信封,女同学每0.08元放一个信封。上课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放的。追问:怎样让男同学把1元硬币换成1角硬币,而女同学把所有硬币都换成分的硬币?然后课件动画演示,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将分钱的过程与竖式进行联结。在这一亲历活动的过程中,让抽象的算理具象化,也建立了算理和算法之间的联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计算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感,增强对计算意义的理解。”当操作的意义基于生活场景时,计算的算理就能具象化。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在计算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资料,把抽象的算理具化为学生能感知的生活经验,更努力为学生提供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的机会,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计算的价值,提高他们对数学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

四、创设活动情景——增趣

计算教学容易让学生感到乏味,原因在于学生的计算能力差异,尤其一些优秀生,在计算中往往表现出厌烦的情绪。这要求我们常常变化教学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把学生的心紧紧地抓住。

我在计算课的每节课前开展三分钟口算比赛,在计算练习课中开展24点计算、烦数简算活动、计算题的闯关比赛,同时设立“速算大王”“24点王子”“巧算手”等奖项,以资鼓励。同时,我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系列活动,如低年级的口算,中、高年级的计算机和测试竞赛。这些活动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计算的积极性。

例如,“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的练习课中,我用口算训练对学生进行抢红旗速算比赛,在比赛中,学生们做得特别认真仔细,生怕自己落后,结果成绩比平时好很多,错误率大大降低了。并且,做得不好的学生会认真总结自己的错因,并更正。接着安排一次补测活动,明确将最好的成绩记录下来,从而激发全体学生学习计算的热情,使学生人人过好计算这一关。这样的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检查习惯,而且增加了计算的乐趣。

在以前的计算教学中,为了落实“双基”,更为了使学生掌握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的能力,往往采取大题量的练习,甚至进行一味求快的口算训练,把学生培养成“计算器”。而新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强调情境的作用,注重算理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一节课下来,都是算理的讲解和问题的分析解决,对计算技能的训练如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如果长期这样下去,计算能力肯定会落实不了。情境教学刚兴起的时候,听过一节在省里得大奖的计算课,引入的情境丰富,算理的讲解透彻,整堂课下来,学生的计算练习只有6题。我在疑惑:学生的计算技能掌握了吗?在近30年的数学教学中,感到相比于以前,学生的计算能力确实大大下降了。我认为,计算教学不单为计算而教学,計算教学中应重视算理的理解;但在计算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认知特点,设计一定量的练习题,并且对这些计算习题进行巧妙设计,让学生感到计算练习中的乐趣。

五、自主纠错反思——生趣

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试错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尝试是教计算的最好方法。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邱学华老师在计算教学中的四步学习法:复习旧知—尝试练习—分析算理—练习巩固。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能很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不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首先要练习相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复习有关共同分母分数和相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知识,并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丰富的认识,再出示例题,让学生尝试练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给学生上课,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讲解算理,总结计算方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最后进行练习,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整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生生互动,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

学生在计算中很容易出错,由于计算的错误造成解决问题的失误也比较严重。计算中的错误主要有这几种情况:抄错题目,即抄错数字或运算符号;由于书写习惯不好,忘了进位和退位,漏了小数点;由于作业不认真,又没有检查,粗心造成算错。因此,我尽量对学生的作业进行面批,发现学生的错题时,要求学生自己找出错误的地方,并分析造成错误的原因。即便这样,有些学生还是不知道错误的原因,就请别的同学帮助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当学生养成自己的习惯,善于总结学习方法或提出创造性的想法时,教师应抓住机会给予学生认可、表扬和鼓励,使每位学生都能享受课堂的美妙和学习的快乐。

计算是数学的基础,在社会生活和学习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计算又是枯燥乏味的,我们要在计算教学中,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算理、算法,真切了解计算的意义,体验到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的欲望,从而使我们的计算教学也充满生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斯苗儿.小学数学案例教学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蒋康华.寻求平衡:有效课堂的必然趋势[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09(12):19-20.

猜你喜欢
计算教学生活情境
小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浅谈小学数学“图形的运动”方面教学策略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探讨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
例谈打造生活化物理课堂
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