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摘要】本文论述教师应该营造开放互动的课堂,从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等方面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 开放性 体验 互动 生命质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1A-0045-02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是叶澜教授提出的课堂改革方向,其强调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认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获取知识。因此,教师要营造开放互动的课堂,从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等方面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获取知识,提升学习效率。
一、鼓励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这就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式学习。
例如,教学《蓝鲸》一课的生字词时,笔者打破以往逐字讲解、不断向学生提问的惯例,改让学生先自学生字,然后就自己对某些字最感兴趣的地方向教师或同学提问。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课堂也随即热闹起来,有的说:“我想知道‘吨到底有多重。”有的说:“我不明白‘尤是什么意思。”有的说:“我想用换偏旁的方法帮助大家记住‘乳字和‘浮字。”有的说:“我编了个字谜,请大家猜一猜。谜面是——千古传诵(舌)。”有的说:“我也编了个字谜,谜面是——天下一口井(吞)。”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一会儿对同学介绍的识字方法点头称赞,一会儿对同学编的字谜拍手叫绝。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尽管学生编的这些谜语不太高明,甚至有点牵强附会,但是受到了同伴的欢迎,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学生能自学、善交流,且整节课都十分投入。正如美国教育学家罗杰斯所说:“当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向,参与发现自己的学习资源,阐述自己的问题,决定自己的行动路线,自己承担选择的后果时,就能在最大程度上从事意义学习。”事实说明,这样的参与学习比消极被动的学习有效得多,课堂教学也充满了活力。
仍以《蓝鲸》这篇课文为例,课上有一个学生忽然提问“‘3米多长的鲸须,就像一把大型的软扫帚,这个‘鲸须指的是什么”。班上大多数学生都从字面上去理解,认为是鲸的胡须。而有一個学生站起来说:“不对,鲸须实际上是从牙龈里长出来的东西。有的鲸牙齿是硬的,有的鲸牙齿是软的,软的牙齿就是鲸须。”这个答案和大多数人的意见相差甚远,究竟谁对谁错呢?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忽然,一个学生建议:“让我们从课文中找找看。”学生便有目的地再一次阅读课文,当他们读到“这时它把嘴巴紧闭,舌头向上一卷,海水就会从鲸须的间隙中排出”这一句时,恍然大悟,鲸须的确是从鲸的嘴巴,即鲸须板上长出来的“牙齿”。这个“节外生枝”的问题,促进了其他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难能可贵的是学生能选择、敢否定,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盲目地相信某个同学的结论,而是主动地结合课文评判该生的结论,这个场景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
二、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学生由于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不同,阅读同一内容时感受也会有不同。而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教师应格外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以新课程目标为指导原则,注重引导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以《泉城》一课的教学为例,笔者鼓励学生联想作者面对泉水时的不同感受,以及结合自身体验谈看法:
师:你喜欢泉城的哪一种泉?
生1:我喜欢那种“声音低,听起来如秋雨潇潇”的泉,因为如果能在这样的泉水边走一走,看一看,会让人觉得那里非常幽静,使人心旷神怡。
师:的确如此。我想,当你有忧愁和烦恼时,能在这样的泉水边漫步的话,忧愁和烦恼肯定会烟消云散。
生2:我喜欢那种“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的泉。这种泉气势非常壮观,就像人们喜欢“瀑布”的壮观一样。
师:从你的回答中,老师感觉到你是个性格豪放的小男子汉。
生3:我喜欢那种“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的泉。这种“花”是晶莹剔透的,在阳光的照耀下,一闪一闪的,肯定很好看。
师:如果这样的花能聚在一起,我们就仿佛置身于水晶世界了。
生4:我喜欢那种“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的泉。因为女孩子都很爱美。我真想把那些明珠捡起来,串成项链戴在脖子上。
师:听了你的述说,老师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和你一样戴着项链在转圈呢!
如上对话体现了学生的心态是开放的、个性是张扬的,学生对课文的独特体验得到了最大的尊重。对于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和学生一起分享收获知识的快乐。
三、重视生生交流互动
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一个有互动元素的氛围,就应该具体表现在学生这个“大群体”上,即学生之间更多的互动与交流。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反思类的环节和问题出现在课后题中,这就是很好的、可以利用的生生互动的资源。学生之间有着相似的年纪和经历,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角度也相似,所以在沟通交流时,比较容易产生共鸣。在课堂中,将一个问题“抛出”,不管是谁先“接到”这个问题,教师都应该鼓励学生共同讨论,从个人意见的发表,到“百家争鸣”。因此,重视生生间的互动还要注意利用学生资源,将一些教学意外巧妙转换成教学环节,引出教学问题,从而让学生讨论解决。
例如,教学《精卫填海》一文时,笔者问学生:“你说小鸟能把大海填平吗?为什么?”有的说:“能。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说这样一个故事,李白小时候不爱学习,有一次,他看见隔壁的老奶奶在磨一根铁棒,就问老奶奶在干什么。老奶奶告诉他,自己是在磨绣花针。李白听了很受感动。我觉得精卫就像那老奶奶,只要坚持做下去,总有一天能把大海填平。”有的反驳说:“不能。你们有没有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乌鸦把石子放进瓶里后,瓶子里的水就会冒出来。同样,当精卫把小石子投进大海中,海水也就会抬高。”有的也提出:“不能。小鸟的生命是有限的,光凭一只鸟填,速度太慢,一旦碰上下雨天,它所花的功夫不就白费了吗?”有的反驳道:“既然精卫是神仙,它就可以不死,再说它也可以叫成千上万的鸟儿来帮忙呀!”……学生各抒己见,课堂上唇枪舌剑。其实,能不能填平大海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课堂上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发展,课堂上闪耀着交流互动的火花。
教育家陶行知说:“课堂是知识的圣地,是师生生命历程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探究学习、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重视生生交流互动,以拨动学生的心弦、滋润他们的心田,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火花的迸发,进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