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阳
摘要: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体验为主题的教育,其本质在于尊重生命以及体验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一直强调要对青少年学生加强道德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等,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流于说教、走过场走形式,而没有真正实现在课程意义上的统筹。将生命教育作为独立的课程体系纳入到教学体系中已成为高校教育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生命质量
一、生命教育的含义与内涵
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含义。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而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既包括对生命的关注,又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因此,“生命教育”就是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既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教育,又要重视人文素养的教育,培养人在生命活动中把握世界和生命的意义,从而获得人生的满足,享受人生的乐趣。它是一种关注生命状态,丰富生命历程,激发生命潜力,促进生命成长,提高生命质量的教育。教育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不断提高个体生命质量的过程,因此生命教育应成为教育的永恒主题。
生命教育不是一门课程或一项主题活动,而是要有意识地挖掘现有的课程和活动中的生命教育内涵,激活这些原来就蕴藏在学科教育和主题活动中的生命教育内容,以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因此我们在考察生命教育的内涵时就要从各个层次入手,不仅要教育大学生珍爱生命,而且要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的价值。
二、生命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一)生命教育的目标
“生命教育就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力,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整体发展,使其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能力。”
曾任台湾省教育厅长的陈英豪指出:“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弥补现行教育制度中,偏重知识教育与理性教育,却忽略知识技能以外更重要的德性、艺术、人文之教育。使学生在受教过程中,不仅学习到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了生命教育的涵养后,知识技能可以成为社会的用处,而不是拿来杀害社会的工具”。
较早研究生命教育的江西师范大学教授郑晓江指出,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人生与人生问题的教育,他认为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让青少年懂得如何处理“生命与生活的紧张”。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在此基础上树立科学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使人们深刻地意识到自我生命内涵的多面性、丰富性,从而能够正确地体认生命的可贵,确立生活的正确态度与目的,收获人生的成功与美满。
(二)生命教育的任务
生命教育致力于帮助大学生适应和处理人生几个重要的关系:
一是个人与自我的关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深层次了解自我,珍惜生命的可贵,拓展生命的宽度,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是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关心周围的人们,同情弱者,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尊重和珍爱他人的生命与健康。
三是个人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协调的整体。尊重自然界的生命,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主动自发地保护环境。
四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个人是社会的个人,而不可能孤立地存在。生命教育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关心社会的变化,关心人类的现状。
三、生命教育的内容
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生命教育帮助人们获得生命存在的最大意义与价值,这就是生命教育最重要的内容。
(一)珍爱生命的教育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全社会应多角度、多渠道地宣传生命知识。例如,参观教育基地、参观科普展出、参加生命教育的具体校园活动等等。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保护生命的态度,学会热爱自己的生命,自尊自信。进而学会欣赏他人的美、尊重他人的生命,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认识生命的独特性和丰富多彩性,通过认识生命,引导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深层思考。
(二)保护环境的教育
自然界是动植物生存和发展的世界,我们在关心人类与动植物的生命的同时,也应多多关怀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另外,大学生由于课外活动比较丰富,参与校内社团实践、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多,引导学生主动保护环境,学校和社会创造浓郁的环保教育氛围,让学生的情感受到陶冶。通过环保活动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自主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的人格和谐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正确认识死亡的教育
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对生命意义的讲解上,让学生认识到生命本身的存在就是自然届的一种珍贵的奇迹。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坚强的品质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使他们了解死亡是生命的必然经历,正确地看待死亡。在人的有限的一生中,我们应当更加积极地探索生命,更积极地体验生活的幸福,绽放出绚烂的生命之花。
(四)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普及生命知识,唤醒生命意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整体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新世纪社会主义建设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证。
(五)生命美学教育
强调个体的自由的生命体验,它从实用性、功利性、合目的性、低级需要超越而出,同时从单向性、有限性的活动中超越而出,自我建构为一个超越功利性、丰富性、全面性的生命存在。
结语
生命教育需要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大学阶段是确立一个人人生目标和生命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期间将是人一生中很多方式和道路选择的溯源阶段。对生命教育的策略定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郑晓江,张名源,主编.生命教育公民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0.
[2]张艳清.论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J].理论学刊.2010(03).
[3]赵迎春.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 2012(02).
[4]陈斯拉.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J].高教探索.2007(06)
[5]郑晓江.以文化传统为内核开展生命教育[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