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临空经济发展的廊坊市翻译人才培养

2018-02-26 13:17刘小莉马瑞
职业时空 2018年1期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

刘小莉 马瑞

摘要:廊坊临空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带动整个廊坊地区的对外经济发展,从而产生大量的对外翻译人才需求。通过对廊坊地区现有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指出现有模式存在的问题,从翻译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模式,社会需求等角度进行阐述,并从高校、政府、社会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临空经济; 翻译人才培养; 京津冀一体化

一、研究背景

北京新机场的建立推动了廊坊地区临空经济这一新型经济形态的发展,临空经济以机场为依托,也必然会为廊坊市經济发展带来无限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对涉外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逢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和“一带一路”发展倡仪的提出,对外发展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也必将带来不同领域的语言服务人才需求。其中,商务翻译人才作为不同语言间进行交流沟通的桥梁,在促进外贸发展,增加对外交流,传播中国文化,以及提高国际影响和地位等方面都发挥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廊坊地区商务翻译人才的培养现状却存在不少问题,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针对现有问题,提出商务翻译人才培养需要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以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廊坊市的国际形象和声誉,促进廊坊地区的语言服务水平,提高商务翻译人才质量。

二、廊坊市商务翻译人才培养现状

(一)课堂教学缺乏实践性

由于课堂教学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弊端,容易造成与社会的脱节,从而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首先,培养目标的通用性强。廊坊地区大部分院校的翻译课程都隶属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采取综合大学路径,办学定位不明确,专业特色不凸显,对接地方不紧;教学上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廊坊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开设商务英语以及英语翻译专业;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设有专门的航空服务方向,但并未凸显商务方向翻译人才培养;其他院校更是依托英语专业培养通用型外语服务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未能明确体现廊坊地区发展特色,无法凸显商务翻译的专业特点。

其次,高校师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大部分翻译方向教师都是外国语言文学背景,即使具有丰富的翻译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教学能力,也很少从事相关的翻译实践工作,缺少专业的翻译实践技能和专业的译员素养;翻译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即使是翻译专业毕业的教师由于地区发展限制无法长期从事翻译实践活动,也无法保证翻译教学的时效性;另外,由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客观原因,导致高水平的翻译专业师资引进困难。由此,翻译专业师资的限制也影响了翻译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社会对翻译的认识不够

长久以来,高校一直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但是相比课堂教学,社会学习在时效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方面对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更强,但是却无法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社会层面指的是用人单位,企业事业,以及翻译协会等,能够对高校人才培养进行监督检测或者体现高校人才培养效果的机构。翻译人才的培养需要社会的高度关注,以期培养出与社会挂钩的实用人才。笔者走访了廊坊地区各大景点、商场、医院等公众场所,以及众多企业之后发现,大部分的翻译质量令人堪忧。很多非专业人士对翻译理解有偏差,认为翻译等同于机器翻译,属于字对字的语言转换,出现误译、漏译、乱译等翻译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大量存在,有些公众场合甚至没有翻译介绍。这都不利于传播廊坊市人文发展和城市文明建设。

(三)区域优势发挥不明显

虽地处京津交汇处,但是可以提供给高校学生锻炼的实践项目却不多,教师能承接到的翻译项目也有限,导致社会实践严重缺乏,毕业生进入社会后无法尽快适应翻译项目。同时,各高校之间关起门来搞建设,缺乏进一步的交流与沟通,尤其是缺少与京津冀等其他院校之间的合作。同时,由于高校社会、政府等资金投入有限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校企合作范围较窄,并没有充分利用京津冀资源一体化。另外,很多人并不清楚临空经济发展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把人才培养重任推向高校,从而出现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企业人才招聘要求无法得到满足,这样不仅无法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也造成人才培养中浪费教育资源的现象。

三、廊坊商务翻译人才培养对策建议

(一)发挥高校培育人才的优势,明确培养目标

地方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人才培养需要结合临空经济发展的实际,对翻译人才培养作出全新的思考,更新翻译人才培养理念。《翻译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了翻译本科专业培养应用型翻译专业人才的目标。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办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而通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目标没有找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点。因此高校要合理定位,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廊坊地区商务翻译人才培养要以临空经济发展为背景,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建立地方特色商务翻译。

更新课程设置。改变通用课程的现状,低年级以巩固基础为主,在高年级可以开设不同领域的选修课程,比如空港翻译、会展翻译、石油管道翻译、工程翻译等,为培养更实用型的翻译人才创造条件。同时增加实践课程设置,充分利用短学期实践,按不同层次不同方向,制定专业实践课程大纲,更系统更科学地为学生们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创新教学模式。打破传统以书本为主的知识灌输模式,利用计算机、微课、翻译软件等先进的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翻译教学应紧抓时代脉搏,引入时效性强和针对性都较强的教学材料;采用专题式、报告式、讲座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加强教学的教导学做研一体。同时,课堂教学结合教师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翻译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可采取小组讨论,撰写翻译诊断报告等多种方式,用以巩固学生对理论的吸收和应用。

同时,高校应努力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引入双师型、应用型教学人才。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承担者,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翻译人才培养的质量。各高校应当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和进修机会,以促进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增加教师与企业的交流与沟通,为教师进入企业创造条件,鼓励教师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邀请具有丰富翻译实践经验的翻译人才进课堂,优化师资结构。比如,廊坊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翻译系与中国对外翻译有限公司建立实习基地合作,定期邀请中译公司的专业人士提供翻译实践,项目管理等领域的专题讲座,而且也能提供翻译系教师进修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实践基地。

(二)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推进“教导学做研”一体化

在临空经济发展背景下,整合京津冀资源,促进校企合作,派遣翻译教师进入翻译或相关领域企业进行兼职,或者聘请有丰富翻译经验的专业翻译人员进入课堂,开展翻译项目实践,情景模拟教学和现场观摩教学,使学生接触实际工作环境,了解翻译知识和技能的输出途径,提高翻译人才培养的专业素养。

(三)充分利用廊坊市区域优势,结合京津冀一体化,整合京津冀翻译人才培养资源

人才培养应当立足本地经济发展,但不应局限于区域发展,翻译人才培养应当辐射整个京津冀,可以借鉴其他院校的有效经验,避免人才培养的重复研究,从而提高其有效性;另外,立足京津冀,可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方式,最终实现京津冀资源共享,人才培养共建,推动整个京津冀翻译人才的发展。

(四)提高全民翻译意识

社会上不少人对翻译存在很多非专业的认识,认为利用词典找到词对词的释义即是翻译,因此会出现将“超市出口”翻译成“export”的现象。这不仅有损于整个城市形象建设,也反映出对翻译的高度不重视。翻译涉及到的不仅是语言对等,还有文化和功能的对等,在临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这些误译乱译的现象亟待解决。同时,可以结合学校的翻译教师,翻译公司或其他好爱翻译的人士,促进廊坊地区翻译协会等社会组织的成立,这样不仅对于临空经济发展有指导意义,而且通过高校之间,校企之间的合作,也有利于整个廊坊地区翻译人才培养的沟通与交流。

四、总结

区域经济发展下的翻译人才培养应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推动部分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转型发展。随着临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翻译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只有政府、社会、高校等各方加大合作,才能打造出满足地方特色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翻译人才的培养不仅会大大促进廊坊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同时对于整个临空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成翠,宁哲,张杰.社会第三方参与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14):3-6+14.

[2] 唐巧惠.地方高校翻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优化策略探析[J].时代教育,2017,(3):126.

[3] 韓伏彬,董建梅.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主题与着力点[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6,35(4):3-7.

猜你喜欢
京津冀一体化
京津冀一体化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京津冀旅游一体化政府品牌营销策略评估
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如何适应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初探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司法合作问题研究
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的财政支出情况分析
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的财政支出情况分析
评剧在京津冀三地文化协调发展视域下的音乐生态环境现状
京津冀一体化下的内容创业激发下的创新创业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北京铁路运输企业货运物流化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