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广华 贾文静
摘要:针对职业院校教育质量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需求的问题,用供给侧改革的思维,对学校专业设置、课程、师资队伍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核心要素进行了分析梳理,提出了职业院校要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进行课程建设,以专业需求为目标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以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为手段,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提升等有效措施,为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做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思维; 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职业岗位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新时代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对优质多层多样职业教育的需要同职业教育发展不强不优不活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主要矛盾。作为与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职业院校,必须正视面临的问题,按照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强化供给侧改革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从学校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核心要素做起,思考和探索职业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方法和路径,做好职业院校内部的“精装修”。
一、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
内涵式发展要求职业院校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学校发展定位,处理好“需求”“供给”和学校办学条件的关系,科学谋划专业布局,合理确定专业调整和发展战略。
(一)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是专业设置的首要依据
学校在设置专业时,首先要瞄准市场,做好严谨、科学的市场调查,充分了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产业结构及就业岗位的需求等情况,准确把握其“市场定位”,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主动对接地方支柱产业和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还应注重专业设置的前瞻性,在确定专业时,树立超前思维意识,准确把握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和方向,主动对接产业技术进步,前瞻性设置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所需的新专业,为未来的社会需求做好“能源储备”。
(二)强化个性意识,实现精准的职业教育供给
职业院校设置专业时,还要主动与区域弱势产业对接,保护为弱势产业和周期性产业服务的小专业。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供精准的个性化人才供给,这种人才培养的个性意识,不仅要体现在学历教育的专业设置上,也要在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有所体现。通过学校内部改革,改变过去被动适应的局面,主动调整专业方向,保护好区域弱势产业的个性人才需求,确保职业教育的精准供给。
(三)注重培植品牌专业、特色专业
“贪大求全”是当前某些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的一个怪现象。大而不精,全而不专,既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也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学校要结合自身师资、实训条件等情况,对照区域内同类院校专业设置情况,保留性发展区域内不可替代的特色专业,注重扬长避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注重自己专业的品牌和特色培植,凸显特色、铸就品牌。
(四)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专业设置作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点,专业设置时,要将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与时俱进,优化专业方向,注重产教融合,企校结合,产学联动,工学结合,主动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需求,实现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和科技进步动态的无缝对接。
二、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进行课程建设
职业岗位能力包括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是职业学校课程建设的主要依据,职业院校要把岗位能力作為课程体系的核心,典型工作任务作为重点教学内容。
(一)以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必须建立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学校要主动邀请行业专家、教育专家和企业技术骨干等多方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在充分进行社会需求调研和分析基础上,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以“必须和够用”为原则,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通过对职业岗位所需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养等进行分析,对接国家职业标准,确定职业岗位的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结构,积极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构建和应用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二)以项目教学为主要载体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以学生现有的经验为起点,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积累为基础,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根据职业岗位要求,参照有关职业资格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将课程教学内容项目化,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教材内容结构;着眼于校企结合、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推行适应项目学习的教材;注重对接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及时吸收产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进一步丰富实践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为重点实施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自身特点、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为重点,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工作任务的完成上。教师要紧紧围绕如何来完成工作任务进行阐述、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按照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创设教学情境,营造逼真的职场环境, 采取“教学工厂”模式,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之中,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内容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主动思考,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做中学”“做中教”,确保学生能独立完成典型工作任务。
三、以专业需求为目标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也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更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当前,“双师型”教师不足是职业教育的一块“短板”。直接聘请社会、企业等有教学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强化学校现有专业教师的专业培训,都是职业学校弥补“双师型”教师短缺这块“短板”的有效措施。
(一)积极拓宽师资渠道,完善人才聘用机制
如采用岗位聘任、项目聘任等多种方式,聘请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员、企业技术骨干和行业专家等到学校讲课,弥补学校“双师型”教师不足,带动学校专业教师参与工程实践和技术开发等。聘请或引进社会或企业有教育教学能力的专业技术骨干作专业教师,不仅在短时间内可以提高学校整体专业教学和实践指导能力,确保实训项目教学和实践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还增加了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更重要的是为学校现有专业教师学习专业技术,促进其向“双师型”的转化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几年,我校先后引进了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氏烹饪技艺”传承人高文平、聊城市首席烹饪技师闫法坤为代表的十余名“能工巧匠”,在弥补学校“双师型”教师不足这块“短板”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二)强化现有专业教师培训,促进学校现有专业教师向“双师型”转化
专业教师的培训,其重点是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一是通过企校结合、产学合作等方式,安排学校现有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车间、到岗位,了解和掌握专业设备设施、工艺流程、操作程序、维护保养等专业技术,全面提升专业教师的职业岗位实践能力。二是要抓新工艺、新技术等方面的重点集中培训,让专业教师及时掌握本专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了解和把握专业最前沿的技术信息,准确把握专业发展的新趋势,确保学校专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几年来,我校先后派出了马亚、申延合、钟凯等三十余名年轻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经过实践锻炼,他(她)们的实践教学水平明显提升。如今,这些年轻教师都成了各专业教学骨干。
四、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提升
企业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不仅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形成了新时代的具有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提升,为学生顺利适应职业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企业文化进校园、产业文化进课堂
企业文化融入校园、融入课堂,是将优秀的企业文化与传统的校园文化有机融合,营造一个贴近企业、贴近产业、贴近职业、符合学生发展要求、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的新的育人环境。这是职业学校进一步适应区域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学校要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注意吸收企业优秀的管理经验、工作规范、激励机制等企业文化,将企业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断内化学生的心理契约,逐步培养和提升学生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职业素养。做到现有课程体系与企业和产业需求紧密结合,逐步把以章节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转变成以项目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将企业文化、产业文化贯穿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全过程,这也是企业文化融入校园、融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例如,丰台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烹饪专业与全聚德合作,除了开发具有全聚德特色的企业文化与课程,还开发饮食文化选修课,让学生在校园里就能了解熟悉企业文化、产业文化,并在这种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形成的一种新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培育学生良好的综合职业素养,为顺利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奠定坚实基础,实现职业教育和企业需求的“零距离”。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校园,不仅有利于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为职业学校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创造了条件。学校要根据专业特点尝试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做好专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接,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新机制。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将非遗文化融入课堂、融入教材、融入赛事活动,实现非遗保护和传承落地生根。例如,聊城高级财经职业学校与聊城义安成鲁菜馆合作,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氏烹饪技艺”引入校园,与学校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对接,并聘请传承人高文平同志为学校该专业教师。学校为高文平老师建立了非遗工作室、非遗文化室和菜品研发室,将口传身授的非遗技艺整理成了校本教材,同时,学校还成立了“高氏烹饪技艺班”,明确了新的“师傅”和“徒弟”的关系,以非遗传承和保护为目的,在职业学校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上做了有益的探索。
职业教育已进入新时代,只有在供给侧改革思维下,坚持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不断提升“内部装修”质量,才能更加符合新时代对职业教育的新需求,更加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新期盼。只有进一步强化供给侧改革思维,努力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名优土特产品”,才能真正让职业教育“香起来、亮起来、忙起来”,才能让职业教育“强起来、活起来、特起来”。
参考文献:
[1] 张舸.对接市场需求下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职业教育,2017,(1):102—105.
[2] 王继平.奋力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7,12—01.1版.
[3] 姜大源.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最大潜力在于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6,(21):5-7.
[4] 孫杰.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5):86—89.
[5] 刘勇.解析企业文化进校园的实施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3,(1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