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

2018-02-26 13:17黎永键李法春
职业时空 2018年1期
关键词:教育模式创新创业互联网+

黎永键 李法春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文章阐述了“互联网+”对于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探讨了当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思路和途径。并结合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实践,介绍了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协同、学生创业比赛等内容,就进一步改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 高职; 创新创业; 教育模式

2015年5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措施。”并提出,“不同层次、类型、区域高校要结合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制订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迅速发展,在构建理念、模式改革、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推进和创新型国家有序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1]。然而,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存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陈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动力不足、企业参与积极性低等问题[2]。因此,探索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以适应社会新常态下的发展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互联网+”日益渗透到每个行业,对高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3][4]。2015年3月,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其中提出了构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这一理念为解决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方向缺失、学生创业起步难等问题开创了一条新路径。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广大高职院校围绕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改革开展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张宝玉等通过调查研究实证剖析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并探讨了在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5]。邢远秀等提出了建设“大学生麦漫地网站”的创新创业项目,通过实践培养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同时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

文章探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汽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重点分析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创业训练基地建设等问题,以期提供适应产业发展要求的教学改革思路。

一、“互联网+”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

(一)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

1.高职创业教育的目标是:以服务现代化为宗旨,适应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人才。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按照办学主体划分为公办院校和民办院校。公办院校办学主体一般是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民办院校一般是企业或者个人投资。高职院校的办学主体性质决定了其基本的任务是服务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因此,在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内容上更注重于传授学生在当地创业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

2.与本科院校比较,高职院校主要竞争优势在于技能的培养深度。基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选择创业的高职毕业生多数从事应用型和技术型的创业。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侧重于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创业教育内容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实施差异化的教学。

3.由于高职院校服务于地区经济的特点,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面具有资源优势,这些优势可转化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条件。借助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学生在校期间即可深入了解企业的文化、运营模式、技能要求等,更早适应社会并融入社会。当前,由于就业形势严峻,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校企合作项目、人才培养模式和师资等资源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突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7]。

(二)“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途径

1.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理念。首先,探索和构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创业教育新型模式,确立多元化方式培养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理念,全面、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其次,研究和探索适合广大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及学生创业训练基地,运用多元化、信息化、丰富的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效果。最后,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评价系统,注重学生的项目建设过程中获得的科研素养、创新思维及创业意识。

2.构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创新创业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在确立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使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应用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中,增加创新创业选修课程的比例,拓宽学生学习的选择空间,学生可根据自身具体需要与能力结构自主选择课程,具有较大的弹性。创业实践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部分,其内容主要從创业思维训练、创业模拟实践等项目展开,依托高职学生创业训练基地,与专业课程互相衔接、循序渐进,构成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3.依托创业训练基地完善实践环节。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创业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成立校企协同创新中心,负责学校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积极引进企业富有经验的专家做专职教师,不断改善师资结构。筹建校企共建的实训室,进一步增加实践学生数量,拓宽实践范围。基于校企合作项目,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学校鼓励学生在创业训练基地从事具体的产品研发、设计,并制定相应的营销方案、品牌推广等,提高学生实践实习的参与度。

4.促进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的有效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明显差异,两者的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增强学生创业的信心。在校企协同创新理念下,校企共育文化的形成必须由校企双方共同努力合作。一方面,学校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加强创业宣传,可报道毕业生创业成功的案例,邀请成功企业家来校与学生交流,宣传创业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创业热情,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高职院校要把握自身的办学特色,开展创业文化活动、成立创业爱好者协会等,形成具有特色的创业文化体系。另一方面,企业要履行校企协同育人的职责,定期来校进行创业宣讲,并邀请老师与学生到企业参观,做好文化交流与互通工作。

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分析

(一)典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比较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典型的模式有三种[8]:“专业+创业”融入模式、“导师+项目+团队”模式、“分级递进”模式。

1.“专业+创业”融入模式。该模式的主要思路是:以专业为出发点,将创业创新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强的人才,通过创新创业训练强化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2.“导师+项目+团队”模式。该模式的主要思路是:实行创新创业导师制,即要求专业教师将研究课题引入课堂教学,学生可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需求的项目内容选择导师,并由导师组建学生创业团队开展项目。形成“导师+项目+团队”的模式,开展创新创业教学以及创业训练实践等。

3.“分级递进”模式。该模式的主要思路是:制定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年级、专业的不同进一步细化教育的计划、步骤和教学内容,从而构建递进式的教育体系。

(二)当前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存在问题

1.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表现如下: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大多停留在订单培养,不利于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脱节;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比例偏少,实践环节设置不够合理,导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不足;③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专业特色不显著。

2.学生创业训练不够充分,表现如下:①偏重于创业理论,实践项目比例偏低;②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过程脱节,不利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③企业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导致课程资源不足,内容缺乏创新。

3.师资尚未适应创业教育要求,表现如下:①青年教师大多缺少企业工作经历,实践经验有所欠缺;②现阶段针对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相对较少,教师指导学生创业的难度较大;③学校对于来自企业的创业导师在管理上缺乏有效的机制,不能充分发挥创业导师的作用。

(三)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改革内容

1.转变教育理念,构建新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完善创新创业训练基地的建设,实施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制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训练的内容融人专业课堂。

2.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重点加强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培养的环节,强化创业实践环节,增加创新创业训练的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视野。

3.完善校企协同育人平台。通过校企合作项目推动对创业训练项目的建设,校企双方信息互通以实现创业信息共享,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有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

4.打造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教师队伍,根据学生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探索与发现,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给予学生有效的帮助。

5.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指标、评价模型。通过该评价系统可以实现教育效果的及时反馈,为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新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与实践

(一)总体框架设计

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汽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为例,介绍新型的创新创业教育框架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总体上,可分为三大模块:

模块1——创业教育,基于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模块2——创业训练基地建设,包括大学生创业基地、创业培训与辅导中心、创业孵化产区。

模块3——创业支撑体系,包括政府政策、银贷支持以及社会中介咨询。

(二)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保障,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要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体系划分为通识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创业课程平台。在完成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设计教学环节连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设计理念必须符合创业教育的规律,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吸收、消化所学知识,并通过实践活动学以致用。完整的课程体系分为基础性实验教学、创意性实验教学、社会学实践教学、合作性实践教学。目前,学院已建成实践应用型课程和创新创业型课程50余门,包括邀请企业专家开设讲座、举办“创业活动周”等。

1.“政策机会”课程设置。“创业政策机会”相关课程。政策机会是指政府的法律、法规、政策变化所产生的新的行业、市场、机会,创业者通过学习相关知识,从中发现新的创业机会。有必要设置相关课程使学生熟知时事、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变化,培养学生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學院设置相关的课程包括:经济学基础、法律基础、时事政策等。

“创业技术机会”相关课程。技术机会是指由于技术变化而产生的创业机会,主要来源于新的科技突破和新技术的运用给创业者带来潜在的市场机会。由经验可得,新技术的出现、新产品开发应用、技术的升级换代都可能带来新的商机。学院设置相关的课程包括:全球大势和中国机会、技术与设计等。

“创业市场机会”相关课程。市场机会是指市场变化而产生的创业机会,来源于营销环境的变化。新的市场需求出现、产品发现缺陷、产业转移或产业结构变动都会带来商业机会。学院设置的相关课程包括:消费心理学、市场营销、谈判与营销技巧等课程。

2.“专业能力培养”课程设置。操作能力。技术层面能力一般指完成专业项目的能力,包括对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要求快速有效地解决作业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学院设置“操作能力”相关的课程包括:汽车服务工程、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汽车电器设备维修等。

管理能力。管理层面专业能力强调预测能力、创新能力及整合能力,要求能够准确预测市场前景并有效整合资源,根据形势作出科学决策,制定合理的行动方案并有效执行。学院设置“管理能力”相关的课程包括:汽车维修企业管理、汽车配件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

3.“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课程设置。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包括个人心理承受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处事能力,是反映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重要表现。学院设置“环境适应能力”相关的课程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商务谈判技巧、人际沟通交流技巧等。

4.“合作性实践”课程设置。主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这些能力是创业团队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培养目标。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要融入项目教学与实施过程中,通过具体的实践引导学生。

(三)搭建创业训练平台

2016年学院的汽车专业被确定为广东省二类品牌专业,专业团队成员主持的项目包括:国家级“中德诺浩”汽车高技能人才培养助推计划、省级实訓基地建设。依托以上的项目,推动校企联合建立创新创业训练基地,将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创新实践相结合,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图3所示,平台功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创业指导。为创业学生评估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市场分析、前景预测,提供指导意见;为创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对新产品开发、技术研究进行指导;通过市场渠道引导投资者对创业企业进行投资,以帮助提高学生创业的盈利水平和管理水平。

2.咨询服务。为创业学生解读重要的政策、法律法规、经营管理等;建立创业导师制度。创业导师由成功的企业家和创业指导专家组成,其主要责任是对大学生创业者进行帮扶以及解答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提高创业成功率。

3.信息共享。与社会企业、高校研究院、科研单位等建立联系渠道,发布最新的技术信息以及行业资讯,搭建专利、创业项目等信息共享中心,促进科技专利、创业项目的商业化发展。

(四)实施创业训练项目

1.创业孵化基地。基于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创业孵化基本条件。学校搭建创业支撑平台,提供创业项目、场地、政策、保障、服务等信息。鼓励学生申报成为创业项目负责人或者参与项目;学校聘请企业家、创业培训师和社会成功人士组成创业导师专家团,主要提供项目分析、风险评估、开业咨询等有针对性的创业指导。设定创业项目的申报条件: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以及较显著的创新性,对于推动社会产业、经济和文化发展具有较好的前景。2015年4月,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升级改造完成,总体面积达到1000㎡,可容纳80个微型企业。为进一步完善创业孵化机制,基地创建了毕业生创业质量跟踪调查系统,对于学生创业的情况、趋势、遇到问题以及创业总体质量提供较为全面的数据,为改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学生创业设计比赛。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受到空间、时间、信息获取等因素的制约,实践教学在实施效果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学实践证明,专业竞赛较好地弥补了实践教学的不足,且效果显著,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学生创业设计比赛,将竞赛拓展成长期性、全面性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利用学习专业课之余参与创业比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有效培养创新思维与创业技能。定期举办全校大学生创业项目展,建立大学生创业项目库。通过微信、QQ等网络平台,增进大学生创业群体的沟通和交流。

四、结语

文章从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创业训练平台搭建、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介绍了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教学实践证明,“互联网+”对于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新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高职院校应优化现有教育资源,对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行有效探索,并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构建新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陈楚瑞.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探析[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36(8):38-40.

[2]  白广申.“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6,15(4):1-4.

[3]  赵军,杨克岩.“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创业信息平台构建研究[J].情报科学,2016,34(5):58-60.

[4]  降雪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J].重庆科技学院(社会科学版),2015,(12):54-56.

[5]  张宝玉,朱晓菊.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策略研究[J].河北职业教育,2017,1(1):33-36.

[6]  邢远秀,徐一娉,龚谊承.大学麦漫地网站建设—大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J].教育教学论坛,2014,(53):124-125.

[7]  李馨雨,祁鸣鸣,陈雪仪,等.“互联网+”模式下以工作室模式为载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初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22):244-245.

[8]  许晓冬,孙晓程,李秀兰,等.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校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6,19(2):72-75.

[9]  吴雄熊.以创业园为平台提升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的探索与实践[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0):212-213.

猜你喜欢
教育模式创新创业互联网+
浅论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模式
西部高校信息学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