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凤英 彭圣文 杨东海
摘要:当前对接航空产业链的专业群发展不平衡,对接航空产业链不够紧密,存在与企业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人才缺失等问题。文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动态调整对接航空产业链的专业群中各专业,适应航空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航空协同创新平台作用,加快对接航空产业链的专业群内涵与特色建设,加强双师队伍建设等对接航空产业链的专业群的建设策略,以期促进专业群的健康发展,培养出符合航空产业发展与升级要求的人才。
关键词:航空产业链; 高职专业群; 产教融合
因为高职院校专业划分太细,造成毕业生就业渠道窄,就业困难,尤其是专业对口就业更困难,而且随着产业转型与升级,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与产业严重脱节,不能满足产生的需求,于是有专家提出了专业群的建设思想。而专业群的发展必须对接行业产业,只有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才能更好地抓好专业群的内涵建设与特色建设,培养适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重要指标,他指出要创新职业教育模式,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这些文件与精神,为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在实践中探索专业与产业的有机衔接,有利于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文章以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基于航空产业链的专业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基于产教融合的对接航空产业链的专业群的建设策略。
一、航空产业链与专业群概述
航空产业链,是指从航空器制造业开始,到最终消费者——旅客与货物结束,所形成的直接或间接服务的产业链条[1]。航空产业链包含航空制造、航空维修以及航空服务三大领域[2]。
专业群可以理解为多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基础相近的多个专业的集合,通常有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专业作为专业群的核心专业[3-6]。建设专业群,可以围绕产业链构建,围绕专业基本方向构建,或者实际产业的岗位群构建,通过专业群可以共享实训平台、实训设备,共享部分师资。
二、对接航空产业链的专业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航空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迅速发展,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志。航空产业的发展需要航空职业教育的支撑,而对接航空产业链的专业群建设可以促进航空职业教育。而通过对中国知网中相关文献的分析,以及对航空类学校的调研,发现当前对接航空产业链的专业群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专业设置不平衡
航空产业的经济发展所对应的人才需求量会影响专业分类化设置标准。如果某一专业的设置不根据其产业的经济现状分析,人才培养难免会出现粥少僧多或生产过剩,而目前对接航空产业链的专业群专业设置中就存在空白或过热的两极分化问题,专业设置没有依照目前的航空产业经济发展状况,没有考虑专业的有效性,很多学校往往是以最小的财力设置更多的专业,所以就出现了专业乱扎堆现象,降低了专业的有效性。
(二)对接航空产业链不够紧密
近年来低空领域对民航的进一步开放,以及通航机场的不断增多,航空产业发展迅速,到2020年,中国航空产业从业人员需求达68.9万人,湖南航空产业需求达10万人左右,但是目前对接航空产业链的专业群整体发展缓慢,而且很多专业是按照原有的师资设置的,学校对企业与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了解不够深入,而企业与行业没有完全参与办学,使教学与区域经济及航空产业联系不够紧密,致使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航空产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岗位需求没有高质量的匹配,没有满足航空产业链中各岗位的人才需求以及人才质量要求。
(三)校企文化融合不够,专业群特色不明显
不同学校拥有不同的资源和不同的校园文化,不同的企业也拥有不同的资源以及不同的企业文化。因而对接航空产业链的专业群虽然专业群的名字相同,但是不同学校的专业群建设内涵与特色不尽相同。当前部分职业院校对航空产业相关企业了解不深入,而航空产业相关企业对职业院校的指导与融入也不够深入,很多合作还停留在表面上,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没有深度融合,对接航空产业链的专业群的建设没有形成独特的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服务航空产业的能力,没有形成专业群特色。
(四)师资队伍人才与团队欠缺
对接航空产业链的专业群师资队伍中人才欠缺,人才培养无法满足航空产业的转型与发展需要,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欠缺,学历与职称偏低,缺少双师素质人才等,比如具有博士学位的老师很少,以硕士居多,还有部分本科和专科学历的老师;具有教授职称的老师很少,以讲师居多;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偏少,大多数教师不具备企业工作经历等,教师知识更新较慢,与产业发展脱节。另外,缺少高水平上档次的教学团队,团队建设不明显,专业梯队导向性不明确。
三、对接航空产业链的专业群建设策略
(一)对接航空产业链,动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专业群的建设核心是围绕产业链,其调整规划都应该根据产业的发展需求来实施。因此对接航空产业链的专业群的調整必须服务于航空产业的发展,充分对接航空产业链,对专业实施动态调整,开展专业建设评估,建立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严格新增专业申报条件,建立专业准入机制;根据航空产业及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专业资源配置情况,合理确定专业规模;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持续改进机制。比如,长沙航空职业学院根据航空产业职业岗位群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变化,适时调整群内专业结构与规模,撤掉与航空产业对接不够紧密的专业,新增与航空产业紧密对接的专业,形成了航空机电设备维修、航空电子设备维修、航空机械制造、航空服务与管理四大专业群,采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调整专业结构,专业数稳定在25个左右。
(二)对接航空产业链,充分发挥协同创新平台作用
职业教育只有对接行业产业,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才能培养出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需要深度融合。那么学校与企业如何深度对接呢?协同创新平台能搭建企业与学校深度沟通与合作的桥梁,它是基于同一产业背景的校企等组织,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直接沟通,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共享思想、专业技能及技术,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如2013年10月,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在空军装备部、湖南省教育厅、国防科工局、民航湖南监管局的大力支持下,联合军队装备修理企业、中国航空工业、民航企业、通用航空企业以及科研院所和院校等87家单位,成立了“航空职业教育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构建“军政行企校”五方联动的协同创新联合体,搭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战略平台,目前会员单位已经突破了100家。学校通过这一平台,深入了解航空产业链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对岗位能力的要求,充分了解企业文化等。通过这个平台遴选接收实习生意愿强、专业技术能力高、具有较大规模、管理水平先进、装备技术先进、工作与生活环境好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与空军航空修理工厂、中国航空工业、民航企业、通用航空企业共同建设军用、民用、通用三类航空产业的实习基地51个,覆盖学院四大专业群所有专业,稳定输送实习生。通过协同创新平台,实现学院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才储备深度融合,学院的實习与企业的培训深度融合,学院的技能鉴定与企业的从业资格深度融合。航空产业链企业通过平台,指导学校的办学,了解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校园文化等,企业为学校师生提升实习实训平台与机会,学校为企业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推动企校深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近年来,学院每年选派60多批专业教师和教学管理干部到各类航空企业顶岗培训和挂职锻炼。学院围绕顶岗实习工作,为空军航空修理系统构建了从业人员资格控制与教育培训标准体系。为331、5712等工厂企业和中高职院校举办各类培训班100多期,培训6000人次,完成23153人次职业技能鉴定和18598人次准入资格考核等;承办了空军航空修理系统第四届职业技能竞赛、长沙市人社局和331厂企业职工技能竞赛。
(三)对接航空产业链,加强专业群内涵与特色建设
专业群不只是简单地将对接同一个产业的几个相近的专业合并在一起,把专业课程体系整合在一起,而是专业群中的专业相互竞争又相互促进,而且每个专业群必须有核心专业引领其他专业共同发展,专业群的课程体系通常设置为“公共模块+共享模块+岗位模块”,专业群内各专业共享教师、实训场所、实训设备、课程等资源,形成专业发展合力。对接航空产业链的专业群的建设,需要充分对接航空产业链,促进专业群内专业之间的相互发展,优化课程体系设置等专业群的内涵建设,充分发挥协同创新平台的作用,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课程体系的设置、课程教学的实施、到顶岗学习、就业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充分了解企业文化,学校将企业、行业专家引入课堂,请企业专家给学生做职业规划与就业讲座等,学生到企业参与顶岗实习等,加强校企文化融合,丰富发展“工学六合”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现代学徒制、定向培养、订单培养、个性化培养、中高职衔接系统培养等多种实现形式的改革力度,打造专业群特色与品牌。
(四)对接航空产业链,加强“双师”教师队伍建设
为对接“中国制造2025”需求,职业教育需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的“大国工匠”,为了完成人才培养,职业院校需要依赖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特别是“双师”教师队伍。对接航空产业链的专业群同样需要一支师德高尚、技能精湛、教学能力强的双师队伍。比如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根据“专任教师下企业、能工巧匠进课堂”的专业教师建设思路,创新双师教师培养,优化企业顶岗、国际交流、校本培训、短期专训、学历提升五位一体的教师队伍培训体系,建立初、中、高三级“双师”教师培训、考核与认定体系,专业教师五年一轮到企业顶岗培训半年或一年,企业根据现代学徒制模式顶岗实习要求,遴选有丰富经验的技术技能人员担任教师的师傅,建立师傅带培津贴制度,实行师徒一对一培养,并把带培情况纳入企业师傅个人绩效考核,将教师的企业顶岗实习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先后选送170余名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培训半年或一年,选派61名专业教师、教学管理干部赴德国、美国等国家学习交流,选派6名教学管理干部赴航空修理工厂挂职锻炼,聘请30名厂长(董事长、总经理)担任客座教授,聘请142名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着力锻造“上得了讲台,下得了车间”的双师教学队伍。另外,引进和培育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的高层次人才,并努力建设优质教学团队,组建11个大师工作室,建设以大师名师为引领、骨干教师和企业专家为主体的新技术攻关团队13个,课程建设团队120个,国际合作团队2-3个。
总之,职业教育必须对接行业产业,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实现对接产业的最佳途径。对接航空产业链的专业群建设需要动态调整专业,使专业适应航空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协同创新平台的作用,加强对接航空产业链的专业群内涵与特色建设,加强双师队伍建设,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培养出符合航空产业发展与升级要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邹建军.中国航空产业链的短板[J].大飞机,2014,3(7):57.
[2] 邱旭光.基于专业群与产业群对接的高职产教融合模式初探[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3):31-34.
[3] 曹望.对专业群建设中深化校企合作的探讨[J].职业教育,2015,8(11):74-76.
[4] 谢锡锋.基于产教融合的实践资源共享平台构建[J].高教论坛,2017,33(1):112-114.
[5] 陈运生.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发展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5(26):27-32.
[6] 曾春霞,何涛,匡芬芳.高职化工自动化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探究[J].河北职业教育,2017,23(5):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