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宏刚
摘要:文章以旅游行业需求为导向,分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在结合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以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和行业需求,通过分析行业需求在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行业地域优势在课程建设中的影响作用,加强课程与行业需求的联系,从实践中构建和完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构建不仅局限于具体课程的开设,还应重视教师队伍储备对课程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性。课程体系构建应紧紧围绕行业发展方向,突出各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实操性,以设置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专业性人才的课程为目标。
关键词:旅游行业需求; 高职旅游管理; 课程体系构建
一、旅游管理课程设置现状
(一)旅游管理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
课程建设应紧紧围绕国家相关政策方针和行业发展需求。关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的研究有以下观点:孙娈提出:“首先要确立课程开发理念,教师、企业人员、学生共同参与开发等原则”[1];戴艳艳提出:“构建‘三三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为院校、企业和政府的结合;物质基础、体系和制度的结合;教、学和做的结合”[2];常直杨提出:“丰富学生学习资源,建设双语课程、精品课程”[3];朱明远和巴佳慧提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主要从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和评价体系以及保障体系构建”[4];马静提出:“重构基于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融入地域特色文化元素”[5];赵晓芳和李丽提出:“建设旅游信息化实训室和教材”[6];朱旭琴提出:“关注市场和行业动态,构建岗证赛融合、开发校本教材、重视职业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等方式对课程进行改革”[7];唐启动,文韬等提出:“构建‘四证合一的课程体系和‘八期分段式教学的方式设置课程和教学”[8]。从中可以看出各院校在建设旅游管理专业时,紧紧围绕旅游产业发展,并结合学院自身特点定制本专业的课程,整体上课程设置较为科学,符合专业的发展特性。
(二)课程设置要以行业需要为导向
课程体系在构建时多以本行业的人才需求,专业发展需求,以及结合本校教师的专业特性合理地设计课程。行业需求下的人才培训模式和课程建设完全是按照行业发展需求进行课程的设置,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课程的与时俱进,培训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专业发展需求下设置课程即根据国家教育部某专业建设指导建议下完成课程建设,对于初次设置某一专业的学校来讲,需要起到指导办学的作用,但一味地按照专业指导意见上的课程进行实施,可能出现培养的人才与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的问题;结合本校教师的专业特性或研究方向进行课程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教师高质量地完成授课环节,但并不能说明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行业所需求的人才。目前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存在最大的问题是,看似某一专业的课程很饱满、形式多样,但实际上按照此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并未达到行业的需求,此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企业需要进行大量的培训工作,才能使学生完全胜任某一个工作岗位。
旅游产业的发展不同于其他行业的发展,其变化的速度之快远远超过其他一些行业。旅游产业服务的主体是消费者,消费者的需求千变万化,层次高低不一,对行业的整体发展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时代的变化助长了旅游产业变革的动力和发展趋势,同时也促进了消费者消费水平、层次、需求的多元化发展。这种变化对于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为满足行业需求其课程体系的构建也随之进行变革和更新,以达到所培养的人才能够胜任行业的需求和发展需要。以此可以看出行业需求对于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行业需求对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
高职为三年制大学培养模式,多数学校的人才培训模式為2.5年+0.5年完成,即2.5年的学校学习和0.5年的顶岗实习模式,最终完成本专业的学习任务。为适应旅游行业的发展,各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同层次的修改和制定,以期达到最终符合行业发展要求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目标。从2.5年学校的学习模式来看,其中在校学习时间上占整个人才培养目标时间的80%之多,顶岗实习占到20%左右。高职教育最大的优点在于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具有实操能力强、创新精神的应用拓展型高素质人才的特点。但在0.5年的顶岗实习模式中,并不能充分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来转化课堂所学,因此多数学校基于学生需求、实际情况,对顶岗实习环节进行了大的调整,从原来的0.5模式改为1年的模式(如表1所示)。加大实习时间,让学生能通过1年的时间结合工作岗位和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实践,通过1年的实习,学生在毕业前已经基本能胜任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或是通过实习环节发现自己所欠缺的知识及时按需进行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动力。
从表1中可以看出,因行业需求将原来的2.5年的课程浓缩至2年内完成,其课程和课时分配依然达到培养目标。2年在校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也加大了理论课程的实践环节,从中可以看出,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远远高于理论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在于通过实践环节转化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同时也符合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理论课程课时的分配也较为合理,其选修课虽然只有74学时,但在实际过程中,学生根据自身学习需要和兴趣所修选修课程往往超过3门。而第3学年完全为顶岗实习时间,其中包含后续的毕业成果编织与汇报、毕业教育等环节。在此环节中,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对职业发展和行业有进一步的认知,通过顶岗实习发现自身问题所在,并及时加强自身学习,达到胜任工作需要的目的。
三、行业地域优势对课程建设的影响
云南省与多国毗邻,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是东盟南亚各国的枢纽中心。而云南省的旅游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积极与周边各国加强旅游合作交流,为当地旅游院校的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也起到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我国要实现人才强旅战略目标,推进智慧旅游、旅游+、+旅游等新业态的发展,都需要国际化旅游人才作为支撑[9]。因此,结合云南地域和行业优势,完善和重新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进行必要的调整。此处以云南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为例进行分析。我院在制定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前期就做过大量的行业调查,最终结合行业需求和本院的实际情况,最终将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中纳入多门培养国际旅游人才的课程。如东南亚文化概况、旅游目的地管理、跨文化交际、第二外语(东南亚语)课程,以及海外实习等项目和环节,加强学生对就业意向国家旅游文化的认知,进一步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在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地适应工作岗位。在课程设置上不仅将大学英语改为旅游英语的同时,第二外语(东南亚语)还作为必修课之一,此外院级选修课程中依然有东南亚语种,通过系统讲授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的东南亚语中的一门语言,加之学生的课外自学,逐步提升学生对就业国家语言的掌握能力。与此同时,个别青年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对部分环节使用双语进行讲授,提升了学生外语水平。在顶岗实习环节中,学生纷纷前往东南亚国家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当地语言的进一步掌握,为后续的海外升学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打造国际化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迈进了一步。这些课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受云南旅游行业人才发展需求所定。
云南省作为一个毗邻多国的省份,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不仅作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也在周边国家的旅游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指导典范。在旅游行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地域优势对课程设置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拿云南旅游职业学院为例,作为云南唯一一所以旅游类为主体的旅游院校,在制定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规划和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地域优势起着尤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加强和提高实践类课程建设
实践类课程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占着重要的地位。从目前多数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来看,其实践课程占整个课程的近一半左右。从数字上看较为合理和科学,但其质量和内容不容乐观。个别学院的做法笔者比较推崇,即主要的核心课程都配备有相应的项目化实训环节,虽课时上没有做到完全的一比一分配,但整体效果非常突出,学生也比较喜欢上此类的课程。如《导游实务》(现场导游+导游业务)这门课,在教学上首选采用了积极教学法,同时在课程结束前的项目化实训环节中,安排了大量的实训内容,如事故预防与急救、模拟现场导游讲解、导游词撰写比赛、游客投诉处理与分析等。通过一到两周的集中实训,学生对本门课程知识进一步的巩固和细化,加强实操性和分析能力,达到专业课程与实训课程的有机结合。
借助智慧旅游、全域旅游和“互联网+”的便利条件,综合利用各类教育教学资料,在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等各个方面,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10]。在课程建设层面,应该有意识加强个别实训课程的建设。如在开展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电子商务、酒店经营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上,应充分加强学生对电脑、互联网、统计、各类管理软件的学习和运用以及创新能力。加强此类课程的实操性,而不是一味地强调理论方面的知识。想要培养出实用型旅游人才,必须先从课程设置改革入手,走出传统的模式,结合产业需求及专业特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11]。但同时也不应忽略研究创新型实践课程的关注,结合旅游新发展、新形势,开发一定的创新型实践课程[12]。同时此类课程在讲授时还应该有相互的联系,因此教师之间应该多加强沟通与交流并且对以上课程有较好的掌握,能做到灵活把控上述课程内容的讲授。
此外应该加强和把控实训课程的质量。建立严格的实训规章制度,并严格按其实施。如应该及时根据旅游行业发展需求,对个别实训课程的内容做适当的调整,建立和完善实施操作制度、实训考核标准、考核方式,杜绝以试卷的形式进行考试,应多加强学生的实操能力,如撰写实训报告、制作相应的PPT、模拟演示环节、实训口头汇报等形式进行,在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评环节,以及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列入考核之中[13]。做到真正发挥实训课程的作用,而不是一味地停留在形式层面上,做到真正以行业发展为基础的实训。
五、完善游客体验策划课程
游客体验作为游客深度体验旅游目的地文化的一种重要的途径,同时也是旅游目的地展示当地文化的媒介之一,对促进旅游发展起着重要的因素,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熟练的策划、规划、组织游客体验项目。在课程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将游客体验有效地纳入到《旅游商品》《旅游项目策划》中,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和组织能力。游客体验策划可以完全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也可以融入到上面提到的两门课程中进行开展。在实施环节中,第一次授课时学生作为游客,体验某一旅游目的地的工艺文化,学生通过观摩、参与,最终完成某项工艺品的制作,第二次课通过展示和销售学生制作的工艺品,提升学生的销售技巧和活动策划能力。后续的课程在理论讲授过程中加入实操环节,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策划旅游项目的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六、教师人才储备的必要性
在人才培养方面教师的贡献功不可没。教师是人才培训的实施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教师应该不停地充电,以满足日常的教学工作。旅游管理的教师尤为如此,在旅游市场不断变革的背景下,应该时常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将最前沿的学术动态和行业发展动态传授给学生,以促进学生对职业生涯的进一步认知和优化。在教师人才储备方面,具体的操作方式由以下几种:学校层面应充分支持在编教师走进企业进行调研、学习、担任一定的职位,促进教师进一步掌握行业发展动态。近年来我校旅游管理学院的教师就多次参加行业各项调查与培训,及时有效地将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向传授给在校的学生。个别教师在旅行社还承担一定的职位,进一步强化和系统地提升了自我的能力,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旅行社需求的人才;应该多组织教师通过假期参加各类旅游行业组织的专题培训,提高教师对旅游行业最新动态的掌握和相关理论的提升。例如每年中国旅游协会教育分会就会举办旅游类不同学科的培训活动,通过数天的集中培训加强教师对行业动态的把握和信息更新,同时也能加强全国旅游专业教师的交流和学习;多组织教师参加行业交流活动,拓展教师的眼界,加强周边国家旅游行业人员的沟通与交流。因我院为文化与旅游部授予的“中国——东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因此在东盟各国旅游人才培训和交流上占一定的优势,每年都有数批的东盟各国的旅游高官和旅游从业人员前往我院进行交流,同时每年也会选派一批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前往东盟各国进行旅游人才培训和交流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和提高我院旅游管理学院的教师与周边国家旅游人才的沟通与交流,把握周边国家旅游人才需求和发展趋势,为培养国际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编外旅游人才。通过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聘请一定比例高技能、業务能力强的编外人员,完善教师队伍的建设与优化;聘请一定比例的旅游行业人员作为做客教授或行业专家。定期请行业专家走进课堂,开设讲座,协助承担各类实训、实习指导教师;以研促教模式。发挥教师以教学为主,科学研究为辅,促进教学的人才培训模式。鼓励教师在上课之余从事科研项目,积极申报各级课题,紧紧围绕学院专业发展进行研究。加大教师科研奖励,为从事科研教师提供更便利的晋升机会。例如我院的教师就在教学的同时积极从事科研项目,先后完成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6项、云南省旅游规划研究院课题10余项、文化与旅游部的万名英才项目7项,发表论文近50篇。以研促教的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升教师掌握本专业最新行业动态和理论知识,最终促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以上方式加强高职旅游管理教师人才的储备,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的结构,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和信息更新。教师视野的开阔度决定了其授课的内容以及培养出来学生的格局和能力。因此,不管是以何种方式来提升教师能力和教师人才储备,对于一个专业的发展来讲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七、结语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整体上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短时间内向行业提供初中级人才缺口的需求,虽然是初中级人才但应该具有较强的实操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还应熟练掌握某项技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完全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加强发展学生技能、實操性强的课程。
参考文献:
[1] 孙娈.高职旅游类专业课程开发探析[J].职业时空,2015,11(6):42-44.
[2] 戴艳艳.基于OTS模式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34(3):31-33.
[3] 常直杨.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发展建设研究——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为例[J].江苏商论,2017,(12):55-57.
[4] 朱明远,巴佳慧.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南京城市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87(2):62-65.
[5] 马静.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79(1):65-67.
[6] 赵晓芳,李丽.信息化时代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36):27-29.
[7] 朱小琴.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2):159-160.
[8] 唐启动,文韬,都昌兵. 飞行器维修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以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河北职业教育,2018,2(2): 30-32.
[9] 任唤麟,胡晓娟.我国高校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研究现状与展望[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5):130-133.
[10] 张嘉惠.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能力培养探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4):70-72.
[11] 刘月芳,谢忠前.基于广东旅游转型背景的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思路探讨[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报,2015,14(3):55-59.
[12] 徐秀玉.旅游新常态背景下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研究[J].职业时空,2016,12(1):30-33.
[13] 朱艳.高职英语集群式模块课程体系的应用——以金融类专业为例[J].河北职业教育,2018,2(2):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