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振乾
摘 要: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诗词以其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各异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如何引导学生从诗词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其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新课标;诗词教学;培养;鉴赏能力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作为最古老的语言艺术,展现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璀璨的文化。诗词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诗歌以其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學习方法。本文谈谈初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巧妙激趣
(一)科学安排内容,培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选一些文质兼美的诗词材料,以材料本身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既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又要能给予学生以某种新的知识。
(二)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兴趣。在诗歌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欲望。例如可以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如配乐朗诵、录音示范朗读、配乐讲解、吟诵等,或通过引导画画的情境创设,激发兴趣,感知诗意。以《钱塘湖春行》一诗为例,教学时可首先让学生从诗句中找到诗人描绘的景物,然后让他们把自己想象中的景物简单描画,这样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迅速进入诗境。
(三)开展多种活动,保持兴趣。如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如诗歌朗诵比赛、诗词联句比赛、与诗词有关的常识比赛等;开辟诗歌专栏,展示学生在各项诗歌竞赛活动中的成绩、学生诗作和诗歌鉴赏文章,介绍学习诗歌的心得体会等,让所有学生都有展示其成果的机会。
二、诵读感知,品味语言
诵读是语文课的本色,尤其是古诗词教学。教学中应以层次性多样性的诵读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实现诵读、领会、品评、鉴赏这样的学习目标。
(一)一读感其形。古诗讲究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美的享受。新诗也是种音乐艺术,有着外在的形式美和内在的音乐美。它的节奏之美,非读是不能感受得到的。只有通过诵读才能让我们真切体会到诗歌语言如歌如舞的音乐之美。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在读中去感知诗歌所表述的形象,感知语言世界,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和思维、想象的能力,为文学理解力和鉴赏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二读揣其意。对诗歌的外在形式有了初步感知后,再引导学生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把握诗歌内容的基本要点,由诗歌表层的字面意义向体味深层言外之意过渡。有些诗句,单靠讲析可以让学生明白,但是,要切身体验到某些词句的深层含义,须反复体味、诵读才行。
(三)三读悟其情。教师要启发学生倾注自己的情感,调动自己所有的生活阅历、知识素养和艺术素养去揣摩诗文作者的情感,在朗读时,要感觉那是在朗读自己的诗作,在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如此,才能真切而深入的理解诗歌。
(四)四读记其文。背诵在诗歌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对一个人的文化功底可以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在背诵中可以深情的体味,积累大量的字词佳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诗歌篇幅相对较小,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价值,最适宜于学生背诵。因此教学诗歌时,也要强调学生背诵。背诵时要注意读到稍微熟悉时,就着手背诵,这样可适当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时而读,时而抄,如果再适当的配乐,效果会更好。
三、领悟意境,拓展想象
意境美是诗词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它既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对作品内容及情感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又要立足现实联系学生实际,联系时代依托整个作品来领悟品味;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意象,并揣摩意象,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来进行品味意境。同时要把握主人公的处境,做到这些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仅仅五句二十八个字,却写了九种事物,而九种事物巧妙而又自然和谐地纳入一个画面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特别是用“小桥流水人家”的和谐明丽反衬“断肠在天涯”的凄苦之情,起到了非同寻常的效果,让学生进入诗词意境,体会游子思乡的悲凉心境。
四、从语言入手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所创造的意境、塑造的形象、描绘的自然和环境,都要由语言来体现。语文教师的任务是在审美对象(即文学作品)和审美主体(即学生)之间巧妙地架起一座桥梁,给学生开辟一条审美通道,把学生带入审美的情景之中。如在学习李清照《如梦令》这首词时,有学生质疑“绿肥红瘦”一词是否准确?确实颜色怎么会有“肥瘦”之说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也纷纷加入了讨论。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展开联想和想象。一个“肥”字不仅写出了叶的繁茂和肥美,还写出了叶的色彩润泽、鲜亮。一个“瘦”字不仅写出花朵稀疏、瘦小,还写出了女词人对它的无限惋惜怜悯之情。“肥瘦”极形象贴切地描绘了海棠枝叶繁茂、红花稀疏的景象。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借助对“绿肥红瘦”一词的品味,发现了这个词语所描绘的海棠枝叶繁茂、色彩润泽,花朵稀疏娇弱的图画美, 感悟到女词人对海棠无限惋惜怜悯的情感美。
语文是一门极具文学色彩的实践性学科,在诗词教学中,我们应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通过品味语言、感知意象、领悟意境,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