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锋
摘 要 宿舍是高职院校展现环境育人功能的重要场所,深藏在高职院校宿舍内部“稳定—冲突—稳定”人际生态决定着宿舍基本亚社会形态。针对高职院校宿舍人际冲突形态具有隐秘性、必然性和多因性等特征,通过运用创设防控触点框架系统,有效畅通冲突信息传达通道,共建团体心理自治方案,有力化解微小人际冲突矛盾以及实施危机逐级无缝转介,提升心理危机干预质量等防控策略,实现高职院校大学生宿舍人际生态的和谐稳定。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生宿舍;人际生态;人际冲突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32-0060-05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要“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1] 宿舍作为与教室同等重要的育人空间,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和微观路径[2]。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大学生宿舍人际生态特质,开展宿舍人际冲突防控等相关问题研究,对于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探索并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都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宿舍的内涵及特质
(一)宿舍的内涵
社会结构是社会体系各组成部分或诸要素之间比较持久、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3],以人类居所范畴为视域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宿舍虽远离社会独居一隅,也应以社会结构予以划分,不仅是其中生活的大学生个体的集合,还是学生之间互动的产物[4]。狭义维度下,宿舍仅指某间宿舍,容纳有限的若干个个体,而广义维度下的宿舍泛指一切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居住空间集合。狭义维度的宿舍空间容量相对有限、个体数量相对稀少,数量稀少的个体在容量有限的空间形成的人际关系网络相对简单;广义维度的宿舍由众多宿舍连成一片,形成广阔的宿舍空间集合,空间演变成无限,个体数量从简单少数衍变成复杂多数,无数个体在广域空间内纵横交错呈现出纷繁复杂的人际生态。
(二)宿舍的特质
宿舍具有物质和意识双重属性,并具有固定性、隐秘性和融合性等特质,深度链接个体情感、意识和价值。一是个体由于固定性特质对宿舍显现出强烈的情感归属感。宿舍较之学习场所相对稳定的固定性特质使其在大学生涯中凸显到显要位置。学生在校园里学习、实践、生活和娱乐等,以时间维度生成的无数条行为轨迹在校园空间里穿梭,最终回归至宿舍。宿舍承担“物质形态”的“家”的功能外,还承担“精神形态”的“家”的功能,即精神形态尺度下宿舍是学生情感赖以归属的家。二是个体由于隐秘性特质对宿舍呈现出浓郁的意识皈依感。相对于教室育人的显要性特质,宿舍呈现出隐秘性特质。相对于其他区域,清晰的边界将宿舍与外界隔离开来。隐秘性特质使得个体知觉陷于迟钝,意识变得慵懒,易受外界意识流侵扰。三是个体由于融合性特质对宿舍展现出淳厚的价值认同感。宿舍空间限约下个体间强制交流,多元价值碰撞、冲突和交融,达成有限一致生成为区域主流价值,导向空间内个体价值取向。宿舍空间内个体间浅层言语交谈、行为交互,深层情感交流、价值认同,宿舍属性和特质决定了宿舍展现成隶属于但有别于社会的社会结构化的生态。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宿舍人际生态及宿舍人际冲突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宿舍人际生态
人际生态是个体间相互交流交往形成不尽相同的心理距离,在事件维度的推演下呈现出不尽相同的人际关系综合。高职院校大学生宿舍人际生态就是宿舍空间范畴内呈现的人际生态。就人际生态而言,宿舍人际关系围绕朋辈关系为核心衍生出各种复杂的人际生态。宿舍人际生态存在、衍变、发展以及分化而形成独特的文化、意识和价值场域,浸淫、影响以及转变个体心智意识状态,势必作用于个体成长路径的生成状态。符合国家核心价值、契合社会主导价值的良性宿舍人际生态发展态势可以促进个体完整人格的建构、健康身心的维持以及庸和心态的养成。充满剧烈纷争与国家社会主流价值悖向而行的恶性发展态势容易造成人际冲突,进而阻碍个体健康人格的育成。
以时间尺度推演,高职院校大学生宿舍人际生态的主导有一个从地域文化、习惯爱好到价值取向的循序渐进的演变过程。
一是地域文化主导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宿舍人际生态。高职院校大学生择校定专业和盲目选择双向推动演化成“机缘”,把来自四面八方的个体笼络在同一屋檐下。陌生环境迫使生疏个体间强制交往。地缘率先成为推动高职院校大学生人际交往程度的最主要动力。地缘由小及大在个体间形成强制交往同心圆,缺乏更小地缘组合時,次小地缘成为个体间拟合人际关系的主导力。由地缘文化衍生出语言、饮食以及习俗文化构成泛地缘文化,大学生个体的泛地缘同质性越高,相互认同度就越高,人际距离就越接近,原本完全均等离散的人际生态演变成此近彼远的新的人际生态图。当然,宿舍人际生态图是动态演进的。
二是习惯爱好主导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宿舍人际生态。随着时间尺度推演,地域文化的主导力逐渐减弱,习惯爱好主导整个高职大学生宿舍人际生态。习惯爱好成为地域文化主导的稳定的人际生态图缓慢分化的主导力量。由地域文化谋和平衡人际关系的个体间心理距离逐步靠近时,习惯差异、爱好相异撕裂了原有稳定的人际生态,原有人际生态平衡被打破,分化、重组,在情感、意识和价值领域更高维度上达到新的动态谋和。在此阶段,个体为破解地缘文化桎梏寻求相同习惯爱好朋辈而刻意隐瞒地缘身份,出现“悖老乡认同”现象。随着时间尺度推演,习惯爱好主导建构的人际生态摆脱不了离分的“命运”,意识领域中的价值取向在对抗习惯爱好时将获取“主动权”。
三是价值取向主导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宿舍人际生态。高职院校大学生个体间在习惯爱好指向下深度交流,逐渐碰到价值取向迥异的牵制,原有人际生态稳定的状态逐渐溃破,逐步分化成新的短暂混沌状态。混沌状态的人际生态很快被具有强大场域的价值观所重组、升华,在情感、意识和价值领域更高维度上达到新的动态谋和。相同价值取向促使个体求同存异,导向他们以同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和改造世界,逐步取代习惯爱好成为凝聚人心的强大思想武器。价值取向统领个体情感、意识和价值,决定个体习惯、爱好以及兴趣养成,导向群体良性互动,促进情感归属、意识皈依和价值认同。endprint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
人际冲突,即冲突状态下的人际生态。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宿舍人际冲突是冲突状态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宿舍人际生态。人际生态具有动态稳定的形态特质,即在不同时间结点会呈现出稳定、冲突等不同形态。健康的人际生态是按照“稳定—冲突—稳定”动态化演进。稳定是人际生态常态,人际结构虽纵横交叉,但布局合理,人际关系虽纷繁复杂,但交互和谐,个体间和谐共生、宽容相处。冲突是人际生态暂态,由一个常态演变成另一个新常态的过渡态,矛盾剧烈、动能紊亂,个体间针锋相对、无所适从。高职院校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显示出隐秘性、必然性和多因性等重要特征。
一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具有隐秘性特征。首先,由于距离因素使得高职院校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呈现出隐秘性特征。一般来说,高职院校区位空间很大,学习区域和生活区域间隔清晰,宿舍远离教学场所而自成一体。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者碍于空间距离而滋生不愿深入宿舍的惰性,难以窥探宿舍全貌,宿舍受教育影响力相对较小,宿舍处于思想政治教育末端,从而形成事实意义上的“隐秘”。其次,由于情感因素使得高职院校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呈现出隐秘性特征。区别于正式场合的拘谨态度,非正式场合呈现出慵懒的一面;区别于学习场合的严肃态度,生活场合呈现出活泼的一面。个体学习之余,身心趋于疲惫,心扉逐渐打开,情感诉求变得旺盛。同时,复杂情绪容易滋生,如果得不到外界及时关注,容易诱发人际冲突,而情感因素诱发的人际冲突相对隐秘。
二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具有必然性特征。首先,时间尺度高概率性促使高职院校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必然发生。高职院校大学生除课堂学习、实践活动外,很多时间在宿舍度过。个体有较长时间在宿舍里进行交心交往,交流后碰撞,碰撞后交融,是宿舍人际生态的新常态。学习状态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专注于学业,以时间角度,个体无暇顾及问题冲突,以情感角度,个体恣意忽视矛盾争执。但当个体处于生活状态,置身于宿舍之中,专注点发生转向,学业转向于琐碎的生活和内省的情感。当情感凸显至最显目位置时,个体间矛盾冲突成为新态势,冲突纠结成为必然常态。而高职院校大学生个体排除冲突能力较弱促使宿舍人际冲突的必然发生。高职院校大学生绝大部分处于18至20岁之间,他们抵御外界困扰、处理矛盾冲突的能力较差,而且他们正处于矛盾冲突凸显的青春期后期,不能冷静处理各种问题,苗头状态的人际冲突如果不及时得到有效排解,就容易酿成人际冲突。
三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具有多因性特征。由地域文化异质、家庭观念差异以及价值取向分歧等多方面因素诱发高职院校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首先,地域文化异质是前提原因。高职院校大学生个体来自四面八方,为着同一个学习目标聚集在同一个狭小区域,个体间在毫无准备的前提下强制交往,语言不同、饮食差别以及习俗差异引发个体间意识冲突,进而造成人际冲突。地缘文化异质将宿舍分化成不同团体,团体内紧密关系、团体间相互摩擦,构成宿舍人际冲突态势图。家庭观念差异是根本原因。家庭代际传承的观念意识本身就具有多样性特点,即便是同一地域的家庭也呈现不尽相同的观念意识,人类社会多样性首先呈现在家庭观念差异性上。不同观念家庭培养熏陶出来的高职院校大学生聚集在一起,容易发生冲突。价值取向分歧是基本原因。人的成长不仅仅与地域、家庭有关,还与整个社会有关,每一个个体在社会中形成的成长轨迹形态各异。即便是出自同一家庭的双胞胎因成长轨迹差异也会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因此,高职院校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等价值取向不一致也会引发宿舍人际冲突。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防控策略
(一)创设防控触点框架系统,畅通冲突信息传达通道
信息汲取是人际冲突防控的首要问题,而安全防控触点框架系统是有效汲取人际冲突信息的最有效途径。安全防控触点框架系统是群体性心理危机干预范畴的重要概念。高职院校大学生宿舍安全防控触点框架系统,是通过调节情感联系、个体空间关系等人际关系实现对宿舍危机诱因发掘、传导、干预,实现宿舍安全稳定和谐。宿舍安全防控触点框架系统由核心安全防控触点框架和衍生安全防控触点框架构成,其中核心安全防控触点框架由附近学生、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宿舍管理人员和安保人员等四类群体组成,衍生安全防控触点框架由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校园学生和其他教工四类群体组成。宿舍安全防控触点框架系统借助核心安全防控触点框架深度汲取和衍生安全防控触点框架广度收集宿舍诱发人际冲突的不稳定因素,确保人际冲突信息在发生的最短时间内由内及外传导出来,以便干预力量在第一时间介入。高职院校大学生宿舍安全防控触点框架系统动力结构如图1所示。
一是附近学生是最近力量。高职院校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发生区域的附近学生是最先了解、掌握实情的群体,他们能较为真实地记录事件发生原因、事态进展以及造成后果等。普遍、规范、科学地培养学生缜密的安全意识和科学的处事方法是在宿舍空间避免人际冲突的最有效方式。他们能在第一时间将实情向外界传播,如与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或辅导员(班主任)汇报等。
二是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是依靠力量。高职院校的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是辅导员(班主任)的重要助手,是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由面及里的最有效力量。他们以更敏锐观察力、更专业处事力测控、把握整个人际冲突事态,研究分析事态发生发展情况,针对性制定有效对策,管控事态,将最真实信息向外界传导。
三是宿舍管理人员和安保人员是重要力量。外辅制度约束内生责任担当,高职院校宿舍管理人员和安保人员通过对宿舍定期或不定期巡视、了解、评估宿舍人际生态,以更高维度实现对宿舍人际生态管控。同时,他们还做好必要记录,事态信息及时向专职思政教育者转达。核心安全防控触点框架可深度汲取宿舍人际生态的不稳定因素,当然也会出现“漏网之鱼”,衍生安全防控触点框架可广度收集相关信息,实现对人际冲突的管控、分化。endprint
四是辅导员(班主任)是中坚力量。按照安全防控体系,除轮流值班外,高职院校辅导员(班主任)24小时待命,辅导员(班主任)依据自身威信和工作能力从更高维度依托核心安全防控触点框架布满了信息“触角”,多维度多元化获取宿舍人际生态信息。辅导员(班主任)是学生管理的直接责任人,应借助上班时间谈心谈话预先化解各种矛盾,间接管控宿舍人际生态。
五是任课教师、校园学生和其他教工是重要补充。按照安全防控体系全员化原则,高职院校任课教师在教室、学生的校园活动局域以及其他教工在工作岗位区域内实现高职院校大学生人际生态信息发掘的“多點触动”,提升宿舍安全防控的效能。
(二)共建团体心理自治方案,化解微小人际冲突
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团体心理自治,依托社会协同互助模式、文化感染柔化模式以及内生能量激发模式,有力化解微小人际冲突矛盾,实现高职院校宿舍亚社会稳定和谐。心理互助是人际冲突防控的重要载体。而团体心理自治方案共建是发挥群体效能,有效防控人际冲突的最有效方法。一般而言,个体在面对人际冲突带来的心理紊乱时容易出现束手无策状态,而通过共建心理自治团体,充分利用个体间正能量传播形成的能量倍增,可有效促进群体心理生态由紊乱向有序转变,人际生态也由病态向健康转变。所谓团体心理自治,就是通过叠加个体建构成团体,众多个体在边界空间内生成具有社会结构形态的亚社会,以诱发、推动以及弘扬社会结构内部正能量实现对个体的感化、助推和激励,使得个体掌握摒弃困境化解冲突的基本技能,从而达到团体内各个体的和谐共处、共赢共生。
一是社会协同互助是化解微小人际冲突的基本模式。高职院校大学生个体或自愿或被强制组队,被纳入到社会结构的形态之下实现“1+1>2”。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个体已经经受冲突困扰形成的经验是其面对同样问题的最有力武器;高职院校大学生某个个体在解决自身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一部分个体的共性问题;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大学生个体因交往产生情感,因情感伸出援助之手,援助同样产生对方回馈,微小人际冲突在社会协同互助施效下得到有力化解。
二是文化感染柔化是化解微小人际冲突的主要模式。与传染性的病态传输特性相对,感染性具有健康传输特性。高职院校宿舍空间下大学生个体共同创造的健康生活方式、积极价值取向和理想观念意识等不会因毕业而消失,学弟(学妹)常被学长(学姐)刻苦学习的事迹所激励,也常被学长(学姐)积极向上生活态度所感染。例如,某些高职院校虽然宿舍破旧,但若干年前学长(学姐)学习生活轨迹中留下的白墙字画、床边篆字和枕边涂鸦会对学弟(学妹)产生深远影响。当某个高职院校大学生个体正处于日常琐碎、观念冲突的困境中,当他抬头展望、低头深思时,这些都可能在不经意间使他豁然开朗。由此营造的积极向上的宿舍亚社会文化,以柔性氛围引发个体间情感共鸣,逐步扭转病态人际生态趋向,有效化解微小冲突危机。
三是内生能量激发是化解微小人际冲突的紧要模式。高职院校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内生能量是正面解决微小人际冲突的持续动力。只有高职院校大学生个体自身在与团体互动中掌握化解困扰的本领,才会形成永久动力。高职院校大学生个体内生能量的激发主要依托社会协同互助、文化感染柔化等方式,一旦被激发,从而产生恒定动力。内生能量在个体运用内生能量不断化解矛盾中得到螺旋式增强。这意味着,高职院校大学生个体面对困境化解危机的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全人育人目标得以实现。
(三)实施危机逐级无缝转介,提升心理危机干预质量
危机转介是人际冲突防控的有效途径。人际冲突是人际生态存在、发展的必然态势,如果这个过渡暂态冲突剧烈又无法扭转恶化势头,进而转为人际桎梏,极大破坏人际生态内的和谐秩序。危机干预是阻滞人际冲突恶化、重建循环良性人际生态的重要手段,而危机转介是通过逐级转介获得合理外界施力,以最小外力成本实现人际生态良性循环的重要手段。危机转介是危机干预的优化方式,与危机干预或强力制滞外力不同,危机转介合理匹配相应层级实施针对性干预,以最小外力实现人际生态恢复。高职院校只有推动危机逐级无缝转介,借以系统化架构危机干预网络、模块化设置危机干预权限以及快速化实施危机干预机制等方式,提升心理危机干预质量,实现宿舍亚社会稳定和谐。
一是系统化架构危机干预网络。高职院校要以系统工程的基本视野设计好危机干预工作网络,把一切可以或有潜力参与危机干预的人员尽量加入系统里,包括朋辈、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宿舍管理人员、安保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学院学生管理办公室教师、学生处专职教师等。以“实践—研究—实践”为逻辑路径凝练干预手段,形成危机干预的基本规范。
二是模块化设置危机干预权限。高职院校要根据心理危机干预网络中不同群体人员能力特质授以与能力相匹配的危机干预权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细微冲突交由朋辈不经意交流将危机溯源释放予以排除;涉及微小冲突交由学生干部或学生党员利用其威信主动干预予以消除;如果学生干部或学生党员消除不了,即由群体内部力量难以消除的情况,轻度的交由宿舍管理人员、重度的交由安保人员来处置;如果难以处置,班主任或辅导员应及时介入;更为重度的冲突需要学院学生管理办公室乃至学生处及时介入,进而消除影响。
三是快速化实施危机干预机制。高职院校要建立常态化的危机干预机制,针对转介层级制定针对性的1小时、2小时、5小时、12小时以及24小时内的快速反应机制,做到微小冲突及时化解、轻度冲突有效化解以及重度冲突根本化解,以防人际冲突迅速恶化。
四是科学化开展危机评估工作。评估即总结,总结形成经验,经验反馈于实践。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做好典型案例评估定型工作,将历年来发生的有共性的典型案例收集起来,邀请校内外专家、当事人认真研究评估,形成案例蓝本,以供后续培训、参照使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做好典型案例实践操演工作。对于大中型案例,新进辅导员、班主任、宿舍管理人员以及安保人员等培训中加入典型案例实践操演;对于小微型案例,学生干部培训中加入案例分析模块,增强他们处事能力。
参 考 文 献
[1]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2017-02-27].http://news.xinhuanet.com/2017-02/27/c_1120538762.htm.
[2]任海华,王鑫明,陆小峰,等.宿舍治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路径[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60-64.
[3]杜玉华.社会结构:一个概念的再考评[J].社会科学,2013(8):90-98.
[4]张乃和.社会结构论纲[J].社会科学战线,2004(1):126-1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