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增乐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那么,如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走大规模填海造田、土地复垦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或是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老路,还是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新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进入新时代的新形势下,我们的答案无疑是后者。
一、实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动因
从“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看,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从一定程度上说,无论是全国还是全省,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尽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问题仍很突出,增加产量与提升品质、成本攀升与价格低迷、库存高企与销售不畅、小生产与大市场、国内外价格倒挂等矛盾亟待破解。2017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对此,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围绕“两聚一高”要求,明确农业是聚力创新的基础领域,农民是聚焦富民的重点群体,农村是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强调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正是适应了这一改革需要。
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需要看,当前,全省农业既有不适应需求变化,导致供求出现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一度又曾有为多产粮食过度开垦而带来拼资源消耗、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藏粮于地”战略,使政策、投资重点向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上倾斜,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市场有效供给,不断满足人们对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市场需求。2014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时要求,“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深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省政府也要求到2020年,全省高标准农田占比要达到60%以上。这些为农业综合开发带来了许多利好。
从建设美丽农业美丽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看,现代农业不应单纯表现为农业生产,而应是生产、生活和生态的深度融合。在美丽中国建设中须臾离不开美丽农业、美丽乡村的打造。从农业综合开发实践看,综合开发成效颇显的绿色农田一望无际、风景独好,其本身也是良好的生态。比如苏州市就将城市周边基本农田红线作为城市边界的实线,阻断城市无序扩张的“手”,走出一条具有显著特色的耕地保护之路。就农业区域后备资源而言,生态优良、业态多样、地貌独特、人文等资源丰富,更是建设美丽江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可多得的有效载体。例如徐州市贾汪区,拥有丘陵山区50多万亩,采煤塌陷地13万多亩,两类资源约占全区总面积的60%以上,2011年被列入国家资源枯竭城市。黑脏乱、山荒地陷,曾是其生存环境的真实写照。近年来,该区以创建国家生态区为契机,以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为撬动,致力于采煤塌陷区和丘陵山地的修复治理,建成了一批以潘安湖等4A级景区为代表的生态旅游区,还在周边建成了万亩薰衣草文化创意园等一批农业园区。全省农业综合开发一年有近千个项目,其中有600多个土地治理類项目,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渠相连的农开项目是美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农开实体工程建设,延伸到二、三产业发展,提升参与者的幸福感和舒适度,点彩江苏现代农业,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实施农业供给侧改革路径选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覆盖农业生产全领域的一场变革,农业综合开发无论是在补齐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短板上,在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还是在提质降本增效上都能有所作为。从宏观层面说,应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重点把握好四个方面:第一,在投向上,通过区域间的差别化扶持提升效率,对作为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主产区的苏中、苏北,高标准农田建设是重点,其中资源更多、农田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薄弱的苏北更是重中之重。苏南则应加大对现代高效、生态休闲农业的扶持。第二,在政策上,结合苏北、苏中、苏南农业资源和农业发展的特点,进一步完善不同类型项目的管理政策,使其更具分类指导意义。比如,对一些开发资源有限的地区,鼓励适时进行分项目类型退出;对零散地较为突出的地区,根据省制定的指导意见,结合整体推进的要求,强化措施落实。第三,在项目建设上,充分挖掘区域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产业,以满足市场的多样性需求。第四,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继续完善农开与扶贫相结合的机制,突出重点帮扶片区和黄河故道区域的帮扶,促进贫困地区老百姓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具体而言,应突出三个重点: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主体,大力提升农田基础设施装备水平,促进全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可以提升农田灌溉排涝能力、方便农业生产,使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实现农业生产提质降本增效、促进农民增收。同时,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供给侧改革还有另一层面的含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前提,进而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这就要求必须做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而要实现“藏粮于地”,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这块全国性、全省性的短板理应补齐。从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来看,据2016年统计,江苏占比为53%,农业综合开发按照每年平均3%的速度将全省剩余的基本农田全部改造一遍,尚需15年左右的时间,这还不包括以前纳入统计投资标准较低的需要二次建设的部分。农开工作的主要任务,重点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补齐这块短板。在推进方式上,继续强调整体推进,进一步强化整镇推进,并基本完成新沂、宝应、建湖三个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试点工作;鼓励市县在试点工作引导下,自加压力开展整市、整县(市、区)推进工作。endprint
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导向,突出打造“丘陵山区+”活力农业,促进农业综合效益提升。在政策举措方面,农开继续把握好优先、放活、示范三个关键词。第一,在各类项目选项中,优先扶持能有效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项目,并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第二,对新型经营主体承担的项目,尤其是产业化类项目,更多地立足项目本身的有效性,在选项政策上进一步放活,以此激发市县申报的积极性。第三,突出打造“丘陵山区+”活力农业,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为契机,加大工作力度,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其成为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新高地、绿色有机生态农产品供应的主产地、农业科技推广运用的集聚地、特色镇村打造的示范地,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丘陵山区现代农业开发之路。
以生态开发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开发与美丽乡村打造相融合,促进生态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环境改善。生态是全省农业发展的又一短板,补齐这一短板,不仅可以适应市场需求,而且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有利于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农开与生态相结合不仅有优势,更有发展前景。因为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在农田,而农田又是农村生态环境的主体。对此,应始终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探索生态治理和各类农开项目建设互融之路。进一步加大生态治理项目试点力度;进一步加强农田治理与美丽乡村打造相结合,让农田面貌的改善成为美丽乡村打造的重要基础;进一步大力扶持生态农产品基地建设,促进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的市场供给。
三、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对策建议
强化政策支持。结合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积极推进农业调结构、降成本、补短板,完善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政策措施。在土地治理建设上,统筹国土、农业、科技、环保、水利、林业、扶贫等部门资源,打破行政区域界限,鼓励整市、整县、整镇乃至多市、多县、多镇跨界推进,以典型示范进一步推进农业综合开发规模化发展;在产业化发展上,研究出台更加有利于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包括涉农电商等实施主体在内的扶持政策。同时,在氛围营造上,更加重视鼓励引导“三农”领域内的工作创新,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以创新破难题、推发展。
坚持规划引领。制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专项发展规划,在规划原则上,应在保障粮食安全前提下,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规模开发与适度开发的关系,既需大力推进规模发展,同时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和农业资源状况的多样性,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二是扶持特色产业与预期效益的关系,既需要着力打造特色产业,同时在一定区域内也应注重统筹规划,不能为了特色而搞特色;三是进一步加强地方发展规划与全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衔接,力避重复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在此过程中,应积极融入其中。在开发思路上,应以精准开发统领效益开发、生态开发和扶贫开发;在拓展内涵上,以项目建设促进美丽农业、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品牌创建上,围绕市场需求,大力扶持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进一步做大做强做出特色。
加大财政投入。近年来,全省农业综合开发每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00万亩,占全省建设总量的70%以上,且正在试点推进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覆盖也需增加财政资金。对此,应积极争取国家层面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省级层面同步增加财政预算,取消省级项目市县财政投入和农民自筹,让地方政府和项目区群众能够轻装上阵。
注重规范管理。进一步巩固拓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创新成果,推进简政放权,提升管理效能。加强项目过程管理,强化对立项、评审、实施和验收等關键环节的风险防控,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努力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江苏省农业资源开发局)
责任编辑:彭安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