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做出全面深刻阐述,为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发展道路上,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奋斗目标上,要求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根本任务上,要求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展重点上,要求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发展取向上,要求推进教育公平,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组织保障上,要求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
江苏是教育大省,也是教育强省。截至2016年底,全省有各级各类学校1.4万所,在校生1328万人,专任教师85万人。江苏在全国率先确立科教兴省战略,率先提出教育优先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在各省、自治区中率先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覆盖,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九连冠”,2所高校、43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23所高校的10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同类学科前1%,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超过世界中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当前,江苏教育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需要和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教育持续快速发展,教育资源丰富,普及程度显著提高,但供给单一粗放,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更高需求和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二是社会各界对教育重视程度日益提高,教育自觉逐步显现,但社会对教育的参与不够充分。三是教育发展成果更加显现,教育的工具属性广受重视,但对人的关注有所弱化。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管理运行特征持续显现,政府对教育的强势管理仍是主流管理方式,非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够。
根据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综合分析江苏教育形势和发展条件,可分三个阶段设计江苏教育发展目标。第一阶段,从现在到2020年,突出调结构、补短板、抓内涵,推动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与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匹配,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明显提高。第二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的基础上,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第三阶段,从2035年到2050年,在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上,推动教育现代化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江苏教育改革发展进入新时代,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为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坚持优先发展。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加强机构编制、发展改革、教育、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协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建设优先满足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坚持遵循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树立“适合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理念,政府发展适合的教育,学校提供适合的教育,学生与家长选择适合的教育,社会支持参与适合的教育,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坚持促进公平。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建设覆盖城乡、更加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突出教育精准扶贫,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坚持服务导向。立足教育“四个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厚植人才优势,培育创新动力,为经济转型、科技创新、文化繁荣、民生改善、社会和谐提供有力支撑,增强江苏核心竞争力。坚持深化改革。突出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教育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完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为关键,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把好政治方向和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加强教育系统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在第一阶段,即到2020年,重点要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完善教育管理體制机制。一是健全教育分级管理体制。建立省市统筹、以县为主、县乡共建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推进各地理顺机关、企事业单位、城镇街道办幼儿园体制。健全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注重发挥乡镇参与建设义务教育学校的作用。完善设区市和县统筹规划建设、学校自主发展的高中教育管理体制,推动设区市统一举办管理中心城区普通高中。强化设区市统筹管理职业教育的职能,推行区属中等职业学校市区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完善部属、省属、市县属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推进高等学校省部共建、厅市共建。二是改进教育管理方式。围绕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进一步扩大和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和分类服务,促进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尽快出台民办教育有关政策文件,尽快对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民办学校实行分类管理。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规范发展,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独立学院转设为应用型民办普通高校。完善教育督导体制,强化对设区市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考评。建立健全教育监测评估制度,支持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规范开展教育评估。三是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动中小学、职业院校完善管理制度,推动高校健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落实学校章程,完善依法决策机制和议事规则。endprint
完善资源配置体制机制。学前教育方面,推动尚未制定学前教育布局专项规划的县(市、区)加快编制步伐,并督促各地切实抓好规划的实施工作,着力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深入实施第二期学期教育五年行动计划,推动各地按照每8000—10000常住人口设置一所幼儿园,大力推进幼儿园服务区制度,着力解决“入园难”问题。加快发展公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积极扶持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建立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规划制度,明确小区配套幼儿园的教育用地性质,按规定确保城市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全面清理整顿无证幼儿园,做好幼儿和相关人员的分流安置工作。义务教育方面,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及省定办学标准,及时修订编制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并纳入城镇规划严格实施。保障义务教育用地供应,建立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协同机制。统筹做好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严格规范学校撤并程序和行为,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深入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监测。强化流入地政府责任,统筹解决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所需增加的教育用地、教师编制、财政经费等问题。
完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一是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使德育层层深入、有机衔接。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品德课、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健全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减负的机制,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外负担。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建立健全课后服务制度,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探索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和联合监管机制。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行动计划,深化课程教材、课堂教学、考试评价等关键环节改革。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推动出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健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体制机制和支持政策,支持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坚持学中做、做中学,推行现代学徒制,推动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入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三是改进教育质量和人才评价。建立贯通大中小幼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制度,学前教育重点监测科学保教、规范办园、幼儿身心健康水平,義务教育重点监测语文、数学、科学、体育、艺术、品德等学科,职业教育重点监测办学条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毕业生技能水平和就业状况,高等教育重点评估办学条件、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建设、学科水平和毕业就业创业情况。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改变单纯以升学率考核学校和教师、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倾向。
完善服务发展体制机制。一是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施中等职业学校“领航计划”,建设50所左右体现江苏职教发展模式的一流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卓越计划,重点打造5—8所在全国具有领军地位、专业建设水平高、国际化程度高、特色鲜明、成果丰硕的省卓越高职院校,遴选培育20所左右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一批省高职高水平专业集群。二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需要,新增高等教育资源向城镇化地区、产业集聚区延伸,优先支持苏北地区新建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支持经济发达有条件的市县增设应用技术型高校。突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导向,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及人才培养联动机制,适当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加快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本科教育,稳定高职高专招生规模。三是推进“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深入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对进入国家“双一流”计划的15所高校予以支持,对具有综合优势的省属高校整体扶优扶强,重点支持全国百强省属高校,培育支持接近全国百强的省属高校。持续实施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特聘教授计划、协同创新计划、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四大专项”,支持高校彰显特色优势,夯实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核心基础。四是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高校科研工作自主权,提高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推进高校科技评价机制改革,建立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与激励机制。深化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校健全科技成果处置、使用和收益分配制度,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资本化。完善创新平台体系,有效集聚创新资源,积极开展协同攻关。
完善教师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编制管理模式。推广有关设区市做法,加强市级统筹,缓解编制紧缺问题。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较多且市级难以协调解决编制问题的地区,探索由省级层面进行统筹调剂,探索编制“周转专户”、“备案制”等。多措并举补充教师。完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补充机制,严禁在有合格教师来源的情况下“有编不补”、长期聘用临时代课人员。对学科结构性缺员、随迁子女激增造成教师紧缺等问题,鼓励各地通过按岗位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解决。规范在岗编外聘用教师使用管理,依法保障编外聘用教师的合法权益。采取教师走教、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等多种方式,解决教师缺员问题。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联席会议作用,加强部门协同,落实各项任务要求,加大编制和岗位的统筹力度和使用效益。加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资源的统筹安排,均衡配置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完善师范生培养机制。改革师范生招录办法,将师范类专业纳入高考和中考提前批次招生录取,探索“订单式”招生。优化生源性别结构,鼓励男生报考师范。鼓励培养院校通过自主招生、二次选拔、“推免生”等多种方式,吸引优秀学生读师范。提高师范生生均拨款标准,并建立稳定的增长机制。
完善组织保障体制机制。首先,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管办学方针,党管改革,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压实党建工作责任,实行“责任清单”管理,明确高校党委主体责任和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院(系)级党组织和基层党支部的直接责任。其次,健全教育投入机制。完善教育财政投入增长机制,持续增加财政性教育投入,进一步强化市县政府教育投入的主体责任。改进投入方式,优化投入结构,更加突出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内涵建设、提升人的发展能力等方面的投入,进一步增强教育投入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通过举办民办学校、参与公办学校办学、捐资助学等方式投入和支持教育。再次,完善中小学校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深入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健全校园周边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建立学生安全区域制度。加强校园安防力量和技防建设,配齐专业保安,构建校园安防专业服务机制。严格校车安全管理,督促各地加大投入,大力发展镇村公交和专用校车服务,抓紧更换购置国家标准校车,加大对非法接送学生车辆查处力度。最后,完善教育精准扶贫机制。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大力发展经济薄弱地区教育事业。完善学生资助体系,明确政府、资助管理机构、学校、银行等主体责任,健全精准资助机制,实现资助对象、资助标准、资金分配、资金发放“四个精准”的目标,着力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充分发挥教育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系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责任编辑:戴群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