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锁金分校,江苏 南京 210042)
探究性物理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改变以前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更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探究性物理教学要根据学生特点和学校条件、教师素质能力等进行组织,笔者针对不同课型进行探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课堂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形式,在物理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实验现象的展示,提炼实验现象背后的规律,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只是在被动地观察现象和接受知识,在整个过程中缺乏主动性的发挥,这不符合核心素养培养的理念。因此,我们必须改进物理实验的教学方式,打造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实验课堂。
探究性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的,问题是探究性教学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因此能否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探究性教学的关键。提出问题就等于问题解决了一半,教师要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首先,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其次,要注意选择适当的问题,所谓适当的问题,就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问题。探究的问题可以由老师选择,也可以由学生选择。提出问题、作出猜想与假设环节在开始时要着重强化,其中感性的、形象思考的成分会多一些,随着探究性教学的深入和推进,方案设计、分析论证要注重培养,这时理性的、抽象思维的成分会多一些。
案例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 提出问题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照镜子,现在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镜子认真观察自己在镜中的像,你觉得镜中的像有什么特点?和你本人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观察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认为平面镜中的像与镜前的人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
(2) 猜想与假设
学生可能有以下猜想。
猜想1:我觉得我的像和我本人一样大,因为在家里照镜子时,要是贴着镜子站,感觉像和人一样大。
猜想2:我觉得像和我不一样,是左右颠倒的,我抬起左手时镜子中的人抬起的是右手。
猜想3:我觉得用小镜子的时候我的像就变小了,只能看到自己局部的像。
猜想4:我觉得当镜子离人远时像就变小,镜子离人近时像就变大。
猜想5: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
猜想6:我发现人和像的移动方向相反,我靠近,像也靠近;我远离,像也远离。
猜想7:我发现像的颜色与物体相同。
猜想8:像与物体是对称的。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推测,就没有远大的发现”。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猜想不是主观臆断,猜想要有根据。上面这个案例是根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出的猜想有8点,大大超过了教材上的3点。教师不能回避学生不正确的猜想以及猜想的重复,而是要引导学生归纳提炼出对平面镜特点的主要猜想,实验验证后对不正确的猜想要引导学生讨论与辨别,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
探究性教学不仅追求探究的结果,更要关注探究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亲身感悟。初中物理的规律主要是通过探究实验,从大量具体的实验事实中归纳而成,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学习了科学方法。例如:平面镜成像特点、凸透镜成像规律、杠杆的平衡条件、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等都是通过探究来完成的。
案例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师:大家已经猜想了电流可能与电压和电阻有关,要验证你们的猜想,需要哪些器材?应该如何探究?采用什么方法?请大家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出电路图。
生:需要电源、定值电阻、电流表、电压表、开关、导线等。
生:采用控制变量法。保持电阻一定,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再保持电压一定,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师:刚才大家设计的时候我巡视了一下,看到你们设计的电路图主要有以下两种(如图1、2)。
图1
图2
师:请你们评价一下,这两种实验电路图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哪一个电路图更合理?
生:图1中没有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压时需要改变电源电压。
生:图2中有滑动变阻器,既可以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又可以在电阻改变时保持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一定,这个电路的设计更科学、更合理。
(1) 我们先来研究电阻R不变时,研究通过它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
(2) 再研究电阻R两端的电压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电阻之间的关系。
探究的结论是在大量实验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论证得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这是从动手实践上升到建立理论的思维过程。通过分析有关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可以检验自己的猜想与假设是否正确,并对猜想进行修正、发展,对大量的实验证据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得出一定的结论。这个过程往往是通过评估与交流来体现的,让大家共同参与评价,引起反思,找到成功与不足之处。
概念课教学的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机械地背诵定义,但对概念理解十分肤浅,处理问题盲目,运用时经常出错,症结在于他们对概念的理解不透,缺乏探索与实践的认知。因此,在概念教学中进行探究性教学是必要的。如在“杠杆”的教学中,学生觉得简单,但很难表述清楚、完整、准确。那么教师应创设情景,如撬石头的棒、跷跷板、压水井的柄等,让学生观察、研究、探索这些材料的共同点及共性知识,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每组都归纳出杠杆的定义,在集中讨论分组的成果同时,采用实验加以验证,比如有的同学用圆珠笔撬书本的实验来验证,有的同学用打开的小刀当铡刀切纸片等来验证杠杆是一个硬棒,能绕着固定点转动,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最后讨论归纳出杠杆的定义,并指出杠杆的要素,使学生学到良好的认识方法,对概念的理解亦更深刻。
重视知识的应用,将初中物理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培养学生个性、能力的重要途径。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探究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形式。物理与生活、社会联系紧密,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识水平,提供或指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探究课题,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如“温室效应”“热岛效应”“人体与物理”“交通与物理”“厨房与物理”“杂技中的物理”等。根据课外阅读、网上查询、收集资料、观察记录、解决问题,以增长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实践是一个学习、研究、创造的过程,学以致用,关注生活,走进社会,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意识,让学生对自己探究的课题产生兴趣,有成就感,学会探究,学会创造,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路。
基于核心素养的探究性教学适应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积极思考、敢于动手、敢于创新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学会了求知、做事、共处,为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汪显和.核心素养体系下的探究式物理教学[J].中学物理,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