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运强(浙江省金华市第六中学,浙江 金华)
浙江省近年来分项走班制给各个学科都带来了挑战,地理也不例外,地理教师在教学管理、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把握、教学方式等方面都迎来了巨大的挑战,这更加要求地理教师在综合素养方面要大幅度提高。走班制使学生在心理上没有归属感,在学习上不能集中注意力。教师在心理上也会出现放松的心态,如何提高地理教学效率是目前地理教师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合作学习作为一项重要的学习方式,如何有效地实施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是目前中小学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
1.小组组建
(1)合作学习的构成方式及规则。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6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7人,根据学生的中考分数按照降序先进行排列,然后按照成绩进行好、中、差搭配,然后男女生再合理搭配。
(2)小组座位编排模式。第一种模式为前后座。第二种模式为T型摆放。
(3)小组换位置原则。尽量让学生在一个月换一次小组,学生之间可以做到畅通无阻的交流,也避免学生产生疲倦感。
2.小组成员角色汇总
(1)组长。全权负责小组工作;组织、维护、执行组规,领导小组精神文明建设,负责小组的口号和宣传。
(2)副组长。管理并记录本组课堂纪律和自习纪律;均衡组内发言、展示机会;协助组长完成学校布置的收发资料等工作。主要管理本组内与其在一排的成员。
(3)总结员。配合正副组长完成学习计划;每日汇总小组交流情况,主持每日总结;每周小组会议做好组内情况汇报工作。
(4)卫生员。监督小组内卫生情况,记录每天成员卫生扣分情况。
(5)记录员。按照计分标准对小组成员进行计分。还有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记录好小组成员课堂表。
(6)作业员。记录每日作业;负责各学科作业的收交、发放、简单的检查,并汇报给各学科课代表。登记作业批改结果和每次测试的成绩。
(7)协调员。负责小组与教师及其其他小组进行联络和协调。
3.提高合作效率
(1)合作训练。学生对于第一次的小组合作学习是盲目的,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学习。所以要进行合作训练,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2)效率训练。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提出了问题后教师就高高地举起手,意思告诉学生回答问题是需要举手的。学生看到老师举手了,注意力就自然转移到教师身上,也会马上举手,就不会再因为要回答问题而大喊大叫了。
(3)相互依存训练。可以通过游戏来提高学生对团体合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小组凝聚力,通过这些训练能够提高成员间的互相依存、相互理解和角色抉择能力,学生能够熟练地分析团体动力,培养合作性和集体责任感。
(4)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第一,同伴的评价。第二,教师的激励评价。
[课前准备]
1.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分别是植被组、地貌组、水文组、土壤组、气候组和生物组。
2.布置各个小组搜集金华周边县市景观照片。
3.通过图书馆、网络资料查找金衢盆地的地势地貌分异的图文和论文等。
[新课导入]
看一组优美的自然风光照片并阅读必修I教科书第78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2.什么是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3.什么是垂直分异规律?
[课件展示]
PPT展示海南岛到黑龙江漠河沿线的风光,展示北京到乌鲁木齐沿线的风光,展示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垂直自然带,分析珠穆朗玛峰南坡和北坡自然的差异。
[探究分析]
学生归纳填表比较自然带分异规律。
[思考]
看一组“金华市地形、植被、土壤”的图片,再看一组华北平原的自然风光图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1.金华山地、丘陵、平原植被和土壤的差异?
2.华北平原从滨海到山麓的地貌差异?
3.总结地方性分异规律。
[课后作业]
运用本单元学习的知识,6个小组分别完成一篇小论文作为课后作业。
通过本次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等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在学习中学生学会了倾听;在学习中学生学会了表达,这使他们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在学习中学生学会了讨论,这使他们相互质疑,可以更好地引发他们之间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
课堂结束后,教师又要求6个小组分别完成一篇小论文作为课堂向外的延伸,这有利于学习的延续性。同时课后合作学习任务不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学习合作模式可以不只局限在讨论、辩论等方式。课后讨论的撰写尝试分组进行,各小组成员努力成为资料查找、实地考察、文稿撰写、文稿审阅修改等方面的“专家”,然后与其他四个小组的类似“专家”交流,这样学生能体会到不同的合作学习方式,感受合作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