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建筑高级技工学校) 湖南长沙 410015)
爱国主义教育的维度,是指教育的视角,聚焦的重点,切入的关键点,并由此形成的一种多纬、立体教育架构。爱国本身牵涉到人的情感、思想、行动、信念等多维因素,因而 “爱”的教育不是单行道,而要构筑由“爱”延伸的立交桥,形成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组合拳。
底线,是爱国的红线,一旦逾越,就会成为民族的“败类”。我爱我的祖国,反映的是人类一种正常归属心理和与国家的依存关系,突破底线在于违背这种“心理”与“关系”的常识、常情与常理。显然,注重爱国的底线教育,使大学生真正懂得“什么是爱国”,才能做到“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1]。
在中国的传承文化里,数典忘祖,负义忘本最为人所耻。一个中国人,时刻不要忘记“我是谁”?“来自哪里”?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忘根”“忘祖”,不要轻薄自己的“中国心、中国情”,你可以不自豪,但绝不可自卑,这是血脉根源,爱国根基,做人根本。
“我们常讲,做人要有气节、要有人格。气节也好,人格也好,爱国是第一位的。”[2]国格、人格,不可一日没有,不可一时失守。一个中国人,无论身在何处,身居何位,所做何事,口出何言,都要坚持做到有损国格的话不说、事不做、行不为、言不出。其实,人格也是国格,前述“洁洁良”事件,不仅损害民族尊严,也损害了自身人格,这是要引以为戒的。
一个中国人,你不忧国,但不能心中无国;你不爱国,但不能卖国;你不为国,但不能损国;你不报国,但你不能害国;你不能忘我为国,但不能为我而忘国;你做不到奉献国家,但你不能“蚕食”国家,包括国家利益、声誉、形象与尊严。对国家,即使“小损”也为“大恶”,“小害”亦是“大逆”,“小不义”也为“大不道”。
情感,是爱国的核心,没有对祖国的爱,一切无从谈起。生为国人,顺其人性、天理,爱国情皆有,但是表现各不同,浓淡有差别,境界有高低。从爱国的情感逻辑看,朴素是当然(基础),升华是必然,只有不断升华,才能形成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博大的爱国情怀。因而要以“爱”为核心,不断激励、升华大学生的“中国情”,懂得“怎样去爱国”,葆有爱国的深度与高度尤为重要。
爱国不仅要满腔热情,也要忠肝义胆,对国家绝对忠诚。今天,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交流日益频繁,爱国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和平演变”的风险并未消除,这更显赤诚爱国的重要。只有赤诚的爱国情,才不会被利所诱,名所惑,物所没;才能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为国分忧,真心报国。
爱国不只是一种朴素情感的表达,也是一种深厚情感的沉淀。深沉的爱不显山露水,不哗众取宠;不需要山盟海誓,也不论地位境遇、贫穷富足,而是从心底对祖国魂牵梦绕,对国家万千牵挂。今天,实现“二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张蓝图已经绘就,但梦想成真不会一蹴而就,只有深沉的爱国情感,才会为梦想实现迸发出无穷的智慧与力量;才能更多地思考“不要问我得到了什么,而要问我为国家做了什么”?进而为国忠其心,尽其能,倾其力。
爱国要永不变心,永不弃情,始终如一,执著一生,不断汇聚成奋进的力量。各种利益的诱惑,各种得失的纠结,各种选择的取舍,常常考证着一个人的中国心,检验着一个人的中国情,有的人在利益面前“忘国”了,有的人在得失面前“弃国”了,有的人在选择面前“害国了”,因而非执著的爱国情感不足以战胜利益的诱惑,不足以应对得失的考验,也不足以面对选择的艰难。执著地爱国,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精神。
赤热的爱国心,忘我的爱国情,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直到生命,这是爱国的最高境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广大青年忘我地劳动、创新创造,也需要更多青年识大体,顾大局,勇于作出自我牺牲,特别在一些关键时刻或重大灾难面前,献出生命也要在所不惜。忘我的爱国情,才能舍小我为大我,舍小家为大家,铸就中国魂,展现青春之壮丽与不朽。
理性,是爱国的根本,没有理性指引,爱国会陷于盲目与盲动。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今天错宗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式下,爱国不能由情任性,或在爱国旗号下信马由缰,不论何种爱国方式或行动,都不得损害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抓住这个“根本”,使大学生懂得“怎样去行动”,把深深的爱国情融入理性之中至为重要。
爱国需要激情,但不能盲目冲动,行动前要对其必要性、可行性和重要性,可控与不可控的因素,可能的结果与影响等做冷静思考分析,推理判断,利弊权衡,是有利还是有害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然后再作选择。人云亦云,跟着感覚走,不善深入思考分析,极易盲目与盲动,结果会事与愿为。青年的爱国热情可佳,这并不意味着可放弃理性思考。
不论是表达爱国的情感,或是采取爱国的行动,都要依据和坚持不损害国家的根本利益,不危及国家的根本制,不危害社会稳定团结,不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最高原则。坚决抵制和反对一切违背原则,以爱国之“名”而行损国之“实”的言论行动,还要善于识别那些包藏祸心的伪装者,防止被人利用而误入岐途。反观历史,大学生由于政治识别力不强,社会经验不足,易被人煽动煽情而失原则,尤要注意。
表达爱国诉求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和途径,但都必须依法表达,不得与法规相冲突或背离。法律法规是以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基本出发点与落脚点的,任何爱国诉求都不得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评价爱国诉求的意义与价值,“法”是准绳,而不是以爱国的心理标准或情感尺度为依据,如在某些特定时期,因某特定事情,你从爱国热情出发,可以不去某国旅游,不购某国产品,但你不能要求他人如此,每个人都有自由的诉求主张与表达,只要他不违法。
爱国行动不仅要情、法、理结合,实践中,还有“度”的把握,行为的“分寸”,情绪的掌控,正当不正当、应该不应该、恰当不恰当、合理不合理等社会心理评价、判断、认可的“事理”问题,也许爱国的诉求是正当的,但“事”之过“激”,权衡不当,结果事与愿违,失去其合理性。因而,要注意诉求不要过高、过偏、过激;主张不可无界、无理、无度;言行不应过激、过度、过分;情绪不该失控、失格、失己,依法又合理,方为上策。
报国,是爱国的关键,不报国,何谈爱国?说千道万,至为关键的是明白爱国必须报国的道理,选择好报国的方式与途径,立志终身报国。因而,教育要立足这个“关键”,使大学生懂得“如何去报国”,真正“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3]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爱国与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是爱国情怀,也是政治原则。政治报国,就是要立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确保旗帜不丢,国不变色,江山不易。
青年智则国家智,青年强则国家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一大批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富有聪明才智和开拓创新精神,积极进行创新创造实践的青年才俊,科技精英,国家栋梁。才智报国,就是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融入强国梦,以自己的创新创造来报效国家。要知道长智成才绝对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国家,国家需要人才,建设需要栋梁,国家培养你是期盼你成才后为国家贡献更多聪明才智,奉献更多创新成果。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每一项事业,不论大小,都是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4]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实干精神不应有差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广大青年要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5]实干报国,是要以实干之精神,赋于实干之行动,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绝不空淡,绝不懈怠,务实报国,实干兴国,才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使命,无愧于新时代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