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实验幼儿园 江苏南京 210000)
很久以来,幼儿园班级的家园合作就是一个让老师和家长很困惑的问题,虽然《纲要》中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帮助,支持家长提升教育能力。⑴但在实际操作中老师常常苦恼于家长对于老师安排的不理解,不支持。家长与老师之间很难配合,也难以对孩子的发展产生有效的助力。面对这样的问题班级老师寻找突破口,从家长和孩子都喜欢的养蚕活动出发,致力于有效的家园配合,这又是怎样一段旅程呢。
案例一:蚕宝宝的新家
时间:2013年4月
年龄段:小班
地点:班级活动室
人物:班级幼儿,安安及妈妈
周五下午到了,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明后天就要放假了,班级里的蚕宝宝没有人照顾了,怎么办呢?孩子们面面相觑,老师提醒:谁能给蚕宝宝找一个新家呢?猜猜看,蚕宝宝会对我们说哪些“爱的甜甜话”?听罢,孩子的小手举得高高的,最终安安获得了这个机会,开心的带走了蚕宝宝,临走时,老师提醒,爸爸妈妈小时候也养过蚕,他们是怎么样做的呢?蚕宝宝这两天会发生什么好玩的事情,有没有好方法能让大家都知道,周一我们等着你的好消息!
周一点名过后,大家聊起了蚕宝宝,安安自告奋勇的向大家介绍,我妈妈这周一起在家陪我养蚕的,她还教我她以前喂桑叶的方法呢。蚕宝宝睡觉时候一动不动,嘴巴是半圆形的,吃东西时候是一拱一拱的,它还会拉粑粑。。。有的小朋友好奇地问:臭不臭?安安有些不好意思,说到:“不臭,我闻过啦,不过好像没有看到它小便。”最后一句话引得全班哈哈大笑。随后,他又附在我的耳边说道:我还给它们画了画,能给大家看一看吗?当他高兴地拿出自己画的画时,我发现这是一本类似于蚕宝宝成长记的小日志,记录了蚕宝宝小白在安安家里度过的时光,稚嫩的画笔下小白一会在睡觉,一会在吃东西,每幅画面下都有安安妈妈工整而详细的文字记录。
放学时分,安安妈妈来了,她说:多亏了小白,自己能够难得放下手头工作,和孩子讲述自己小时候养蚕的故事,享受到了和家人一起的慢时光,孩子也愿意和他们一起聊天记录。此后,蚕宝宝小白成为了班级孩子的新宠,慢慢地其他蚕宝宝也有了自己的名字,绵绵,豆豆。。。。。。而蚕宝宝们每到周末也都会有一个自己的新家,蚕宝宝的故事也在一周周的积累中也逐渐装订成册,在班级自然角内慢慢丰富。
分析与指导:
《指南》中在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明确提出:亲近自然,喜欢探究。⑵幼儿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但受限于年龄,思维和观察方式上,对于蚕宝宝的探究兴趣停留在表面,“看一看,很可爱”是他们的原始情感。而作为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老师,在观察初期,则给孩子和家长提供了支持性的心理氛围,引导幼儿将蚕宝宝带回家,将班级饲养环境与家庭氛围建立联系,利用起名字,爸爸妈妈的养蚕故事,“爱的甜甜话”等方式帮助家长将本身经验与幼儿现阶段关键经验相联系,建立亲密的家庭亲子关系。同时也促进家长有机会和幼儿一起近距离观察,使得家长更加愿意走近孩子的生活,能及时和老师交流,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作为老师,此时我们和家长更像是朋友,尊重他们的想法,和他们建立了初步的信任感,一起分享孩子的细微点滴。
案例二:蚕宝宝的爱心义卖
时间:2013年5月
年龄段:中班
地点:幼儿园内,班级活动室
人物:班级幼儿 家长志愿者
不知不觉,蚕结茧也快下籽了,孩子们看着这些蚕蛹蚕籽,既开心又犯难,常常讨论道:这么多的小蚕宝宝,该怎么办呢?见此情景,老师及时和孩子们讨论道:养蚕宝宝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呢?孩子们七嘴八舌,讲了很多自己的想法。老师随即问道,这么多有趣的事情你想和谁一起分享呢?孩子们的回答同样精彩。当安安说出,我希望我的蚕宝宝小白能和我一样,认识幼儿园里的其他小朋友时,孩子们的兴致到达了顶峰。
孩子们很兴奋,常常回家后也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过了几天晨晨的妈妈来和老师沟通,觉得可以举行一个小小的义卖活动,让孩子们的快乐与园内的小伙伴共同分享。这个想法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有的家长提议可以将义卖的钱和孩子们商量一下花在最有意义的地方。这是个好主意,这个活动在班级的家长群里广而告之,同时妈妈们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不知道如何组织孩子,如何让孩子觉得有意义,对孩子来说,义卖的哪些部分他们可以参与,怎样参与,义卖的结果又会如何呢?
面对家长的疑问,老师及时召开了家委会,与家长们一起商量,确定了义卖活动的主题,流程,方式,所需材料等,同时班级的其他家长也非常配合准备材料,家长课堂也应运而生,向孩子们介绍义卖活动和任务分配,在班级的区域中也增设了相关游戏。幼儿园的生活里常常能看到孩子们自己参照图示叠纸盒,自己在游戏中彬彬有礼邀请客人的身影。到了月底的周末下午,孩子们在家长帮助下在幼儿园的大型运动区前铺开了展台,自己宣传吆喝,收银,卖出了提前准备好的蚕茧和蚕籽,而收获的钱也投入到了对福利院孤儿“大头”的助养基金中。
分析与指导:
这是一场来源于孩子又施教于孩子的成功义卖活动,家长,老师,孩子的这种配合使得孩子们在参与活动时不再流于本身的形式,变人为安排为主动参与。而老师面对家长也给予了足够的肯定和理解,共同策划,在家长疑惑时,老师能利用自己的专业性帮助幼儿的想法和家长想表达的社会性发展思维有效对接,建立符合孩子们现有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的游戏和场景设置,将课堂主导有效地投放与家长,活动环境配合幼儿需要,活动前后做好家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使得孩子们能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达到科学素养与社会性发展的完美结合,不知不觉间幼儿,班级的凝聚力大大加强。
案例三:彩色蚕茧如何来
时间:2014年3月
地点:班级活动室
年龄段:大班
人物:班级幼儿
春天到了,孩子们进入了大班,养蚕活动也如期举行。这天苗苗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蚕结茧时候是黄色的呢,我在外面还看到粉红色,蓝色的蚕茧。她的回答引起了其他孩子的共鸣,为什么呢,孩子们很好奇。老师说道:你们猜猜看,会是什么原因?有的孩子提出会不会和吃的桑叶有关系:红色的叶子红色的茧,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有疑问也有争论。离园前,老师提醒大家回家通过不同方式去找一找答案,在家长的支持下,孩子们通过网络,书籍以及农科所实验室的家长资源,了解到彩色茧的出现一种方式是通过专业荧光剂的作用,涂在桑叶的背面进行喂食进行蚕茧颜色的变换,另一种则是农科所专业饲养的彩蚕进行饲养,同样能结出彩色蚕茧。
在得到这样的结果后,孩子们忍不住想进行尝试,于是,他们自发形成彩叶组与彩蚕组,在家长的帮助下,彩叶组对试剂的用量进行划分,希望通过试剂变量引起蚕茧颜色深浅的区分。彩蚕组则通过与彩色试剂的横向对比,运用表格方式,在宏观上进行比较,到底试剂的作用大,还是天然蚕宝宝的吐丝能力强。这个活动持续了一个月,孩子们积极担当饲养值日生,班级的探究氛围持续高涨!
分析与指导:
进入大班后,孩子们的思维水平提升,同时在有了中大班连续性的饲养经验后,孩子们的探究兴趣日益加强,所以提出的问题具有了很强的探究性和逻辑性。作为教师这一点的感受尤为深刻,所以并不急于告诉孩子们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孩子们自己去寻找,在过程中促进孩子们思维和方法的多元化发展。同时,作为家长领会了这样的教育精神后,也积极进行配合,支持鼓励幼儿的探索之路,发挥自己的资源和专业性,帮助孩子将多元化的思维方式进行图表呈现,进行系统化和整合,帮助幼儿在亲历基础上进行逻辑结构的建立。
案例四:娃娃大变身
时间:2014年5月
地点:班级活动室
年龄段:大班
人物:班级幼儿
转眼,孩子们升入了大班,5月,班级的蚕宝宝再次结茧,下籽,孩子们有些伤感,和老师轻轻说道也许没有机会再和弟弟妹妹一起分享养蚕的快乐了,同时五月也是园内的读书月,将进行童话剧表演,而五月其实也是孩子们即将和我们离别的时节。
这天,冰冰的妈妈和其他几位妈妈一起来和老师商量,说宝贝们回家后常常有些伤感,幼儿园三年养蚕,此时此刻充满了不舍之情。针对这个想法,我们和孩子们共同讨论,在随后进行的童话剧表演中,孩子们带着三年养蚕的感情,自主拟定了表演主题《春蚕》,分为:出生,长大,破茧三个篇章。这个想法得到了老师和爸爸妈妈的共同支持,孩子们进一步讨论提出了材料和服装等问题,而这一边家长们绞尽脑汁寻找适合的材料。另一边,老师结合班级幼儿的特点和经验水平帮助家长和幼儿进行舞蹈编排,同时几位妈妈也自告奋勇地客串了养蚕人的角色。待到剧目在园内展示时,台下经久不息的掌声给了班级巨大的鼓励!
分析与指导:
本次活动中,舞台剧的编排得益于家长对孩子的深入理解和与老师的共同分享。剧目的主题建立在家长积极参与的幼儿三年养蚕的生活经验和对孩子情绪变化的细心观察,而主题的凝练和突出则来源于家长和老师的及时沟通,分享,以及教师利用自身专业性对于幼儿现有经验和思维敏感性的捕捉。剧目的成功则来源于家长,幼儿,教师对于班级与日俱增的亲密情感和不舍之情,正是幼儿,家长,教师三年间的共同合作,孩子们才能将情感升华,从自身的经验出发,在外部助力的有效支持下,连续经验不断螺旋式上升,量变达到质变,真正当上了活动的主人,进行主题的自我凝练与表达!
(1)以物寄情:社会眼光下家长对于孩子的不关注,常常来源于对幼儿兴趣的不关注和对孩子行为的不理解。面对这样的情况,寻找一个关键物件和经验引发家长与幼儿之间的情感互动,继而引导家长对幼儿当前的发展状态产生兴趣,就是家园互动初期的关键。这样的兴趣点需要老师结合幼儿当前的生活和家长的经历来共同发掘,
在帮助家长与幼儿间建立家庭亲子间强烈的情感共鸣,为家园合作的初步展开打下良好基础。
(2)理念互促:在日益增长的工作压力面前,很多家长自身也无暇顾忌育儿知识或是由于在幼儿教育上的非专业性,导致在教育上出现偏差或是不理解老师的教育意图。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老师,需要及时,灵活地与家长沟通教育理念,帮助家长理清活动或是措施采取的缘由,做到互相理解,互相配合。同时作为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常常理念先于行动,缺乏实践经验的指导,在和家长的沟通上更需要有方法,有技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家长一起完成观念上的更迭。
(3)家园环境融合:幼儿园的活动离不开环境的创设,同样也离不开家长的配合,班级的活动时间和内容常常受到大环境限制,若将活动环境引申到家庭中,那么活动本身也将出现家庭化的差异,从而能更加适合幼儿的发展需要。案例中提到的将蚕宝宝带回家饲养,或是大班养蚕开展的对比实验便是这样一种方式,家庭环境有其独到的优势,例如成人的陪伴等都将带来良好的心理环境,父母的个性化指导等,也更加能把握孩子的发展状况以便能够更加有效的进行引导,故而家庭环境与活动环境的融合也是家园合作中的重要方式之一!
(1)见微知著发掘幼儿需要:家园合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故而重中之重就是发掘儿童的需要。在园中,老师常常能通过自身的教育经验和专业知识对幼儿的发展进行预见和指导,而在家庭中,孩子们的个性能得到充分表达,家长眼中的幼儿更具有存在感和个体性,特别是幼儿的情感需要更容易被发现。所以多方面,细致观察幼儿的需要是老师与家长观察儿童的着重点。
(2)多元探索促合作:传统的家园合作方式主要是家长会和家长开放日,沟通途径是单向,封闭,断顿的,故而家长总是处于被动状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出现了更多的家园合作方式,例如网络沟通平台,家长志愿者等。这些渠道给予了家园间平等的话语权,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受约束,保持了信息沟通的流畅。而幼儿园课程活动参与者的多元化也是目前的一个新契机:借助家长的力量,对活动本身提出班本化甚至于园本化的构想,与班级教师或幼儿园专家进行讨论,将鲜明的个性色彩与幼儿园活动的全面细致特色相结合,将给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带来更多的创新与灵动。有了这样的平台,家长也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为家园合作的多元化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师夷长技共分享: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孩子受家庭的影响必不可少,同样家长的个性,素质本身也是千差万别。这是一种挑战也更是一种契机,一方面需要教师的自身素质更加完备,另外家长的不同资源也可以与园本资源,班本资源相结合,得到充分的发挥。包括:
专业资源:包括家长专业资源和教师专业资源。家长专业资源包括家长的教育背景和工作属性等。当孩子们的兴趣点被激发而需要更强的专业性引导时同,则可以利用类似资源开展相关活动。这种方式也更利于调和当前幼儿教师职业领域发展的不均衡性,使得师幼关系,家园关系更加和谐发展。教师资源在这里不再赘述
家庭资源:指的是家长面对班级幼儿所营造的特殊的家庭感,家庭感的体现形式有很多种比如小班的做客和大班的小组化学习等。相对于班级环境的统一性,家庭环境更多了几分温馨和灵活,孩子们在其中的个性特质更容易得到发展,心理环境相对更加稳定。
生态资源:指的是家长和老师共同寻找的,对孩子身心发展有益的户外或自然经验和能够与幼儿进行互动的自然环境等。将家园合作引入到大的生态环境背景下,能够激发课程实施多样性的有效发展,进行一系列的探索(亲子野营),艺术(自然物创作)等活动。同时生态式活动,因为能让幼儿直接对自然产生感性认识,故很受到小朋友喜爱,家园合作对其的有效利用,不仅能弥补师生比不足的遗憾,开拓家长视野,也为生态课程的开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促进孩子多方面发展。
班级饲养蚕宝宝的活动虽然暂告一段落,但这期间的期待和改变足以让我们怀着更多的决心和勇气去探索家园共育的更多可能性,向着未知的旅程出发!